卢艳春
学习动机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主观愿望和需求,是人类追求一定目的而产生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不是学习活动本身,但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学习动机支配着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因此,开发智障儿童的潜能应该首先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引发智障儿童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具备了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才能保证学习不断地进行。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任何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育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倡导的是一种公平和平等。而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每个孩子自身都有各自的生理缺陷,都会对其性格产生相对的影响,也会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如何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大前提。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一些生理的缺陷,依旧是可以通过各种学习来进行弥补的,不但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主体的能力、增强自信,进一步实现个人的价值,体会到奋斗的喜悦。同时,通过学习之后,智障儿童还可以在其中转移对于其自身缺陷的认知和注意力,从而获得更多丰富和完善的人生经验。由此可见,如何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就更加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智障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成功的机会又很少,因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学生缺乏主动精神,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就受制约,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想方设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智障儿童虽然在智力、能力上表现较差,但也具备正常人的情感,他们同正常儿童一样,喜欢表扬,喜欢鼓励,而厌恶嘲弄和批评。用奖励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来强化其内因性学习动机。惩罚不一定能阻止人们去做某事,而奖励却能鼓励人们。
正强化法是指当一个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给以正强化物,如果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机率会升高。作为培智教师,要扮演好“父母”和“亲人”的角色,用爱心温暖学生,用耐心引导学生,用信心鼓励学生。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内心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对智障儿童进行及时的肯定,大大增强其学习信心,从而来强化他们的成功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满了学习的成功感。
由此,就需要智障儿童的教师能够拥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地采用一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渠道了解学生并分析确定学生自身的状况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清楚自我潜力,根据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不同类型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
智障儿童智力落后的病因,据目前研究表明有以下几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损害、先天愚型的智障儿童、脑炎后遗症儿童。在教育智障儿童方面,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真地分析每个儿童性格上、心理上的缺陷,正确地掌握分寸,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发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不要千篇一律地教条式施教,也不要从孩子智力高低、学习能力强弱,成绩优劣去区别对待智障儿童,这样会导致教育的失误。实践表明,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对于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独立的意识,要使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养成独立的思维意识,进而养成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要鼓励智障儿童建立探索事物发展变化原因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会转化成为学习动机。再次,是要形成智障儿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进而发展为知识能力的应用,这是建立智障儿童学习动机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