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 王小妹
新课改在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习作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培养与点拨,还需要学生自身拥有较高的感知能力与观察能力,感触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以此积累大量素材,为习作奠定坚实基础。对此,教师应将身边事物引入课堂,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触事物、探索事物,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学生对生活的见解与各种素材的积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实现高效习作课堂。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因学生年龄较小,多数时间在家庭与学校度过,很少接触社会,学生自身积累的生活元素欠缺,增大了学生写作困难度。学生自身缺乏探索能力与感知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学生并不能将其与写作联系起来,最终常出现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只能拼拼凑凑,写作质量不佳。对此,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观察人物表情、自然变化、动物形态,培养学生发现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将所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资料。如:夏季的雨,在夏天来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学生会发现,在雨来临前,天气闷热,树叶纹丝不动,太阳隐没,之后,天空乌云密布,伴随着风的声音,豆大雨点霹雳落下,天气变为凉爽,街上行人纷纷躲在屋檐下避雨,并露出笑容。学生根据自身观察,一篇描写夏雨的作文自然形成,且内容丰富,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普遍面临如下问题:如何寻找与题目最为贴切的素材。在写作中,若学生没有丰富的素材,则学生将无内容可写,并失去写作活力。对此,教师可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创作出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面对同一事物,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并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如:在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展开写作时,学生不断想象自己的生活,也未发现有何能够抒写且记忆深刻的趣事,在无内容可写的情况下,学生大多是参照作文参考书中小作者的趣事,仿写一篇。学生写作能力无法提升,还影响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对此,教师应加以引导,设计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回忆在田野中抓蛐蛐;追赶大公鸡拔毛,只为了制作毽子;叠飞机,看谁飞得远等故事,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在学生不断回忆与讲述中,创作灵感被激发,促进学生写作的个性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内容较为重视应用,近几年,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向该方面进行。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主体,更重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对各种语句变动的掌握,而当前,语文教学更注重生活化的引入。在语文写作中,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出现无内容可写的现象,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以此创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具体来讲,课堂教学生活化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其一,展开活动。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活动,活动主题与学生生活、写作题目关联紧密,且趣味性强,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如:在冬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包饺子,让每名学生全部参与其中,活动完毕,要求学生以包饺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吸引学生写作兴趣 ,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保障学生写作质量。其二,创设情境。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获得体验,如此,学生将自身体验整理为作文,不仅提高了作文深度,还培养了感悟能力。其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体验其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学生以此书写读后感。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抒写读后感的任务,引导学生读课文,并感受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如果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深入感触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东西被盗、被毁坏”的心情,如此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触,为学生习作融入感情。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吸引学生兴趣,课堂效率难以保障,学生写作质量不佳,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落实生活化习作教学,提高课堂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带领学生感悟生活,深化学生习作内涵,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