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 陆海燕
早在几年以前教育部就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内容,生活化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全体培智学校学生开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带领学生展开自己的生活圈,增加生活经验,丰富反应思维;授课知识主要面对学生生活需要,以生活化作为主要核心进行开展行动。
随着时代的改革,我们在追求着更人性化、更多样化、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在培育学校,拥有电子白板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先进的技术优势,可以高效地改进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可以主动地、自发地去学习,并且多媒体授课,可以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化,有助于智障儿童学习与理解知识,达到全方位发展的目的。智障儿童的语文不光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才是主要目的,通过对环境的营造,智障儿童的思想可以与多媒体中的画面进行结合,进而开发自己的想象,迅速地培养智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自己的想法。
为了保障生活化的语文课程能真真实实地看见成效,第一步就需要转变培训学校老师们传统的教学观念,计划科学合理的授课理念来实施授课。培育学校必须遵守的宗旨是:从智障学生各自的缺点和现实中某些需要出发,着眼提高其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第一位置,完善评估程序,开导智障学生的消极心理。
当地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培智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扶持相关工作,改善基础设施,帮助培智学校创造生活化授课的条件,培养和引导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完善,在培智学校里,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家人,要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们的关爱,缩小师生距离方便更好地了解学生问题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智障学生较多的都是语言能力差,甚至自闭的孩子,所以我们在语文的生活化教育中,老师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孩子不同的语文水平,可以用一些测试来摸清智障学生的水平,进而在设计授课环节时,通过团队的方式,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去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改变教学结构,掌握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们了解。尽量做到兼顾所有,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到知识,努力让学生再多一分收获。
小组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智障学生培育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希望用多种方式来让智障学生们相互帮助,增加交流沟通与人交际的能力。所以需要全面地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展开科学严谨的小组讨论活动,不停地围绕孩子们身边,观察鼓励自闭的学生与大家交流,突破说话的障碍,给予大力表扬,给孩子勇气,促进学生们所欠缺的能力补充到位。
语文起源于生活之中,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语文。培智学校不能把生活语文当成中规中矩的语文课来上,而是要求老师在真实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在需要语文的时候学习语文。只有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与生活紧密地相互结合,并且给智障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把知识放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才能让他们真真正正地了解到生活化的语文。
孩子们总是对新鲜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我们可以将语文课本上的教材融入一个个跟生活有关的场景中,创造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充满好奇与了解的渴望,在这种学习环境下,首先减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一种真正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每一位孩子都参与进来,提高参与度,让他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就运用到生活场景中去,而不是沉浸在脑海中的死知识。此外,还需要老师创造一些模糊的剧情场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还可以设置一些动手环节,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生活化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习的知识更贴近生活,然后在情境解决问题之后还能赋予孩子们一定的成功喜悦感,培养自己能行的自信,只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授课环境,才能更好地强化智障儿童的主观能力,便于理解语文概念,更好地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中。
语文授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帮助智障儿童重新建立快乐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相信奇迹会伴随出现。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他们先天成长不足就对他们抱有歧视,或者冷眼旁观,而是需要我们尊重以及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语文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化的语文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常人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