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学习起点 初探有效教学

2019-11-26 14:34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起点学情情境

张 虹

(江苏省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信息获取的便捷,如今的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和课外辅导也对孩子的知识累积有促进作用。很多时候,教材对学生知识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知识起点并不一致,也就出现了如下的现象:教材把握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实际的最近发展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乃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实现有效教学。作为教师,需要在充分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把脉好学生当下的学习起点,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师在把脉学习起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的普及,现在的孩子接触、了解的东西远比成人想象的要多。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避免课堂上出现“炒冷饭”现象。无意义教学,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得不偿失。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教师应该估计到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在生活中接触到钱币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且已经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与家长互动认钱币的活动,若还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在钱币认识上,必然无法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压缩后面换币难点的教学时间,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认币环节可以设计学生互动、小老师等活动,反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给学生表达展示的机会,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高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隔位退位减法》一课时,教师仍然以学生探究性学习来教授此内容,认为“隔位退位减法”与前面所学“退位减法”并无二致,学生可以将“退位减法”的学习经验迁移到“隔位退位减法”的学习中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探究学习“隔位退位减法”课堂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倘若教师事先做好“学情调查”就会发现,虽然学生对于退位减法有了一些解题经验,但“隔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无法从已有经验中获得“简单同化”的,尤其是当被减数中间一位是“0”,在隔位退位后想作“9”这个教学难点,难以从前面的知识结构中得到正向支撑,需要师生借助计数器理解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直观操作与抽象算理的联系。学生需要在探索和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以及简单推理的能力,方能有意义地接受该部分知识内容。

二、找准学习起点,尝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必须要处理好学生、教学、教材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也就是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调整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培育学生求甚解的欲望和能力,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一)把脉起点,做好学情调查

每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经历的生活资源,或多或少会形成许多关于数学的朴素认识,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手段,如询问成人、查阅书籍、搜索网络等,很多知识内容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学生不再是“一无所有”地走进课堂。尽管如此,学生的许多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都带有较为浓烈的生活色彩和个人烙印,缺乏系统的、学术性的架构体系,一些已有经验甚至制约着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理解。因此,要想在课堂上激活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并能正向促进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1]。

学情调查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学生的已有认知和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即“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以及“哪些学生已经知道,哪些学生不知道”,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策略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情调查可以通过平时了解、课前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创设新奇有趣的课前预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反馈中准确了解学习起点,充分利用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展开有效教学。

例如,三年级教学数学测量单元之前,教师通过设计“学习研究单”来做学情调查。设计4个有趣的测量活动:“量数学课本封面4条边的长”“量一张桌子桌面周边的长”“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量一个罐头或茶叶盒底面圆一周的长”,要求学生在每个活动后面写出“我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和“我的测量方法与结果是什么”。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课堂反馈时,了解学生对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方法的掌握和长度单位的认识等内容的情况,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巧妙地借力学生已有知识,规避干扰因素,纠正错误认知,做到心中有数,润物无声。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是否具有挑战性决定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训练题目,引导学生接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这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既要关注已知,更应关注未知。良好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能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2]。

例如,教学三年级《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出示同样的物品在两个超市不同的售价,并提出问题:想要购买一件物品,哪个超市更便宜?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将“元”转化为“角”,小数转化为分数,联系直观图(正方形内涂色表示)等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得出比较结果。在比较以“元”做单位的小数后,教师紧接着创设了另一个情境,比较两根彩带的长度,学生可以根据上一题的经验比较得出结果。重点在于两次比较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对比发现,两个问题情境实际都是在比较小数的大小,可以用图形帮助直接比出大小。此时的教学即是去情境化、去生活化,真正将知识、方法上升到数学学科的层面,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创新意识。

(三)渗透方法,形成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知识的教授,更需要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这正是学生在家庭教育或课外自习中较难形成的。这需要学生通过课堂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体悟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技能与能力,最后形成数学素养。

例如,前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多样化数学方法的比较过程。渗透转化、数形结合、优化的思想方法,可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进而形成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结 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提升其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有效课堂的落实。

猜你喜欢
起点学情情境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永远不要用“起点”定义自己
六月·起点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