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2019-11-25 09:04罗宏伟张晨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体系

罗宏伟 张晨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体制不够合理、实施过程不够细化、评估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影响不够深远、资金来源及整合效益不佳、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健全机制、统筹资金管理、提高认识优化操作、凝练核心思想等予以改进,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资助业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1-0069-04

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与科研任务,国家建立起了贯穿其培养周期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一直存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人民助学金制度,迄今已经过近70年的发展,这期间国家根据现时社会发展状况、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地对研究生资助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当前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取消公费研究生计划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2013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但是,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后,对自身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学费无疑成为一块负担,怎样让研究生学业不受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教育问题。因此,党和国家总览全局,高瞻远瞩地建立了研究生国家资助体系以保障研究生顺利成才。使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全面且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生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应该肯定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工作,可以说成效颇丰,但是,改革工作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总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

(一)体制与政策

1.人员配备稀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很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大学工系统”,顾名思义,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想把所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行政部门都整合到一个办公系统,目的是为了统筹工作、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但在实际落实“大学工系统”的过程中便出现了问题,随着高校扩招,本专科教育已开始逐渐普及,所以各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校本专科生人数远远多于研究生人数,在一个“大学工系统”内按照现有的根据学生人数比例计算工作人员配备的标准,直接造成了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人员数量严重不够,即所谓缺编。经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没有专门负责研究生资助的办公室,研究生资助业务往往被整合到了其他业务的归口部门,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资助业务工作人员,研究生资助工作通常是被负责其他方面工作的教师同时兼任。因而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难以实现对研究生资助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系统化地管理,如此便增加了资助工作不公正、不到位的风险,常有违规事例发生,造成在校研究生对国家的研究生资助工作产生失望情绪。

2.评价模式缺陷。研究生资助体系中,各类助学金的发放主要以学生家庭实际经济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但各类奖学金则不然,奖学金作为一种具有奖励性质的资助补贴,其额度往往比助学金高、其名额往往比助学金名额少,因此,奖学金在学生群体间是具有竞争性质的。有竞争则有评比,评价模式是否完善、公正、公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利益以及对国家高等教育的信任与信心。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课程成绩、文章与专利数量完全成为奖学金评选标准的代名词,在长期实践中我们逐步发现,这种评价模式是只单纯停留在纸面的“数字评价”,脱离了学生本身,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造成研究生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急于求成,破坏了学术风气,而且资助体系内现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仍然没有彻底摒弃这种缺点。部分高校尝试在研究生资助中引入了“导师评价”的模块,试图以此来完全弥补评价机制的缺陷之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极端化倾向的操作方式,“数字评价”过于呆板,但“导师评价”则过于灵活,导师的考核意见所涉及的人为因素更多,往往更加不可控,师生关系、教师的品德、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等都可影响评价结果。

3.缺乏对资助工作的长效跟踪与评估机制。目前,研究生资助还处在“一次性评估”阶段,以年度资助数据上报为主要考核方式,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财政均未在人才培养的后续过程中对国家资助的每一笔拨款的去向进行跟踪,未对资助的每一分钱发挥的价值、实现的育人成效、产生的社会贡献进行统计和评估,无论量化与否,在这方面没有统计与评估,无形中便等于丢失了大量的第一手资助业务参考资料,这对政策的修订与完善、资助力度的精准调整来说无疑都是损失。

(二)资金的來源与统筹

1.资金来源单一,渠道狭窄。高校研究生资助资金的来源,目前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以学校经费、社会企业、个人和团体捐赠为辅。但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对于中央部属重点高校,在学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过程中过分依赖财政拨款,上级主管部门出台一部文件,学校便执行一部文件,属于“被动式”地发展本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不主动争取企业、社会团体的赞助,甚至不重视主动要求来校设立奖助学金的社会单位,进而导致资金来源单一、渠道狭窄[1];对于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省属高校,能够获得用于资助研究生的稳定财政拨款非常薄弱,这些高校往往有意愿争取社会力量的资助,但是矛盾之处在于,这些社会力量通常只倾向于资助“双一流”“985”“211”这类高校的研究生,不愿意对普通的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资助,他们普遍认为对重点高校研究生的资助获得的回报与价值会更大。

2.资金统筹状况不佳。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资助项目种类并不少,比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一次性临时困难补助、校长奖学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奖学金等。但同样由于所谓“大学工”概念的影响,涉及研究生的资助项目归口部门不明确、不细化,比如: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归口到研究生处(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归口到学生处(学生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归口到各个二级学院等。如此,各归口部门不协调、不沟通,便产生了资助效率低下、资助成效不明显的后果,很难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并且容易造成不同资助项目重复覆盖同一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漏覆盖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将阻碍研究生资助事业的发展。

(三)执行与操作

1.认识不到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国家审时度势,对研究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政策不断地做出调整。近几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文件,许多基层工作人员无法及时、透彻领会这些新文件的指示精神,不了解这些新思想、新举措的内涵,不明白顶层设计的良苦用心,依然是沿用着旧的思维模式,进行着传统的操作方法,甚至在高校研究生资助圈子内蔓延着一种思想,那就是资助即等于发钱,别把钱发错就等于干好工作了。

2.操作不细化。此处笔者以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为例对该问题进行说明,《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20号)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 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确定,中央财政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的标准以及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分担办法,承担地方所属高校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财科教〔2017〕5号)第一自然段规定,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具体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确定);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依照执行。许多高校便按照该规定的最低标准实行“大锅饭”政策,央属高校硕士生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2017年2月以后普遍提升至1250元),每年发放12个月;地方高校硕士生每人每月补助6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2017年2月以后普遍提升至1300元),每年发放10个月。笔者认为,“大锅饭”的研究生奖助金发放模式实际上是各高校负责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部门不作为、懒作为的表现。文件规定的资助标准是可执行的最低标准,各高校理应在学校自有经费内提出国家助学金补充预算,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于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的学生,每月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是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求的,因此,如果在学校在发放奖助金的过程中不体现出“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理念[2],也是值得反思的。

3.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部分高校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信息化建设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从学校层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依然是在采用最原始的工作模式,即“人工操作+纸质文件”,通知的下达至少经过校级、部处级、院级、班级这四个层面,反之,资助材料的汇总评估、结果的公示也是逐级向上,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工作效率低下、操作流程繁复、工作周期太长、易出现纰漏、过程透明度不高,种种这些缺点都容易导致资助不精准、不及时、易违规的后果。针对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教育部已经有所关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从顶层监控全国各高校资助落实情况,但这个系统目前也只能实现结果化管理,无法实现过程化监督。

4.核心理念未得到有效提炼与彰显。近年来,国家层面,教育部门对于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培养可谓是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对研究生资助工作投入了巨额的财政拨款;学校层面,各高校在实际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时,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可谓工作量巨大。但是,为什么这项事业在社会上却反响平平,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呢?不难发现,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没有提炼出这项事业的核心理念,更没有去全方位宣传、彰显核心理念[3]。另外一点,应该知道,任何媒介的宣传效果都达不到当事人对周围人口口相传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对受资助研究生进行深度感恩教育这方面恰巧又是个薄弱环节,导致了目前很多研究生对于国家提供的资助都持有一种“国家的钱我就该享受”的错误观点。

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摒弃所谓“大学工”的新观念,明确研究生资助工作是不同于本科生资助工作的,从行政机构上来看,研究生工作应当从学生工作系统中分离出来,形成另一套独立的工作系统,单独计算、配备足够的人员编制,在研工系统中成立一个独立的研究生资助办公室,同時,将各二级学院的研究生资助工作人员整合到研究生资助办公室,实行专人专管、业务独立、协同工作、终身负责的制度,实现全校研究生资助业务“一门清”。

完善各类奖助学金的评比制度,避免制度“极端化”,既不能过于死板,又不能过于灵活;既要考虑客观,又要注重主观;既要做到以数为本,又要做到以人为本。可实行一种多模块的联合评价制度,设置若干模块,比如:家庭经济状况、课时成绩、科研成就、社会贡献、行为品德、个人荣誉、集体荣誉等,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一个模块向下进行细化,对每一个模块的权重系数进行设置、调整,比如,家庭经济状况模块可以落实到当地民政局出具的贫困证明、收入证明等,社会贡献模块可以落实到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等,行为品德模块可以落实到学生互评、导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等,对每个模块向下细化后再进行等级划分与分值计算,最后进行加权求和,参与评比。

学校应对每一个接受资助的研究生建立“资助檔案”,完整记录每一名研究生接受的每一次资助,对特殊研究生(如: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享受资助额度较大次数较多、学业成绩相当优异、科研成绩突出)进行重点照顾、长效追踪,可由教育部、社科院等机构对这类研究生的受资助次数、受资助额度、成绩信息、科研成果、就业情况、三观养成、创造的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估,设计相应的合理算法,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计算国家对研究生资助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如此长期实践,能够形成相当有意义的一手资料,同时建立对应的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其进行储存,形成大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数据对比分析,对日后政策的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二)拓宽资金渠道,统筹管理与发放

对于研究生资助,财政拨款是国家在宏观层面所能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最大支持,高校作为研究生的直接培养单位,不应该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去拓宽资金渠道、扩大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对于国家财政拨款比较充裕的重点建设高校,可在研究生资助办公室设立专人负责对外联络,努力向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知名校友等争取对本校研究生的资助;对于地方院校、省属高校这类非重点学校,国家财政拨款相对较少,面向社会争取资助的实力也比较薄弱,可由高校所在地政府牵头,说服企业为当地高等教育资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高校和企业牵线。

严格区分开针对研究生的资助项目与针对本科生的资助项目,若有重叠,也应该由对应的不同部门来进行管理。杜绝出现各个研究生资助项目管理归口部门划分混乱的情况,涉及研究生的一切资助项目,均应该交由研究生资助办公室(前文已提及)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认识水平,优化操作方式,提炼核心思想

首先,研究生资助基层工作人员应当善于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资助事业的新要求;其次,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部门应该实行“例会制”,定期组织研究生资助工作人员召开讨论会,分享对政策、文件的学习体会,总结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典型事例、反思近期工作的不足之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建议高校直属的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高校研究生资助负责人员定期召开培训会,从顶层的角度对大政方针进行解读、对特殊事件进行点评、对整体工作状况进行总结、对每一阶段工作思路进行清晰规划。

研究生资助工作本就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须摒弃“大锅饭”思想,在资助工作中体现出“差异性”原则,对于每一项资助业务,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具有倾斜性的具体管理办法。以上文提到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为例,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那么每个人补助额度一样则是不合理的,学校可统计本校每学年每个年级家庭经济极度贫困的学生人数,在每年的研究生资助工作预算布置会上讨论这部分学生,由学校自筹、校友基金、企业捐助等经费对这类学生拨出“国家助学金补充预算”,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助学金标准,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各高校应迅速将研究生资助信息化、电子化事宜提上日程,实现“研究生—电脑—研究生资助办公室”的

S2S管理模式,省去传统工作模式的复杂的中间环节,直接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并且,资助工作上网后,每一步操作流程均可在网上及时体现,能够实现评比公开化、政策透明化,无疑将每一个学生变成了监督者,实现了资助工作的“全民监督”。笔者认为,研究生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从技术上讲,也是可实现的,建议高校不用投入大量经费聘请电子科技企业来建设与维护,大可将平台的建设作为研究生科研项目交给研究生,以训练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由学生来设计、维护该平台,学校可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励,一举两得。

全国研究生资助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各单位,均应对本单位、本部门有史以来的资助业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总结与反思,发扬优秀之处,改进不足之处。可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牵头,各高校密切配合,对历史上我国在研究生资助事业上的得与失进行归纳,归纳的形式可包括数据上报、典型案例分析、业务比赛、受资助研究生感恩征文大赛,等等,并重点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几年研究生各项资助业务的发展脉络及趋势,将历史与当下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提炼出新时代、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资助业务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并将其长期贯穿在未来的各单位对于研究生的每一笔资助业务中,不断进行社会宣传、舆论教育,让广大研究生、家长以及社会各行各业都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研究生资助业务的重视、对于每一位研究生的关爱。同时,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在该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每个学年的研究生资助工作拟定主题、确定基调,研究生的基层培养单位应当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确定的每年度资助主题给予高度重视,围绕年度主题展开本学年资助工作,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对受资助者进行深度教育,为其培养感恩意识、家国情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研究生资助事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杜娟,施亚玲.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

[2]高展,缪园.美国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及其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6).

[3]王晖.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猜你喜欢
高校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