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罗玉 关 晶 李 雅
牙槽骨起着支持、固定牙齿及种植体的作用,并能承担牙合力[1]。牙槽骨是最活跃的人体骨,其高度、宽度能随着牙齿生长、脱落及咀嚼发生改变,还能随着牙的移动而改建[2]。拔牙后吸收是常见的牙槽骨缺损原因,牙槽骨量的保存对于种植体的植入十分重要,骨量不足会导致种植体植入效果不佳,从而影响种植结果[3]。位点保存的目的在于减缓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保存骨量,但人工植入材料是会促进牙槽窝愈合还是作为异物影响牙槽窝愈合,目前还存有争议,位点保存对于之后的种植体植入效果有何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4]。本研究以我院2015 年8月~2017 年5 月接诊的92 例不同程度的牙槽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及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观察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患者行位点保存后的延期种植效果。
1.一般资料:选择2015 年8 月~2017 年5 月我院接诊的92 例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患者,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①CBCT 和牙周探针检查,拔牙前4 面骨壁完整,但有大于3mm 骨壁吸收量;②根尖、牙周无急性炎症;③患者无其他严重身体疾病;④没有使用过促进骨代谢的药物;⑤女性不处于妊娠哺乳期。其中,男54 例,女38 例,年龄22~47 岁,平均年龄(36.2±9.4)岁。本次研究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且每位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方法:92 例需要拔牙的患者,患者依据CBCT和牙周探针检查结果,确定釉牙骨质界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大于2mm 者记为牙槽骨缺损。按照牙槽骨不同缺损量分为A、B 两组,A 组:牙槽嵴骨缺损3~5mm,共46 例患者;B 组:牙槽骨缺损大于5mm,共46 例患者。A、B 组所有患者口腔消毒,局部麻醉微创拔除患牙。制作随机数字表,A、B 组再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患牙牙槽窝内植入混合患者自体血的Bio-Oss 骨粉,并在骨粉表面覆盖双层Bio-Gide 胶原膜,拉拢缝合固定[6],对照组牙槽窝按常规拔牙程序处理,予以自然愈合。所有患者均等待6 个月后再行种植体植入手术,按照ITI 种植体植入手术标准程序完成Straumann 软组织水平植体植入,初期稳定性达到30N.cm 以上。
3.观察指标:检测所有患者患牙的牙槽骨缺损情况,参考牙槽嵴顶至临牙釉牙骨质界连线的垂直距离,记录术前及术后6 个月牙槽嵴高度减少量,同时记录牙槽嵴宽度的减少量。种植体植入后术后即刻及12 周,基于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 原理通过Osstell ISQ 测量仪测得种植体稳定系数[7]。
4.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数据,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的,用Wilcoxon 两样本比较法比较等级资料,当P<0.05 时,有统计学意义。
1.各组植骨术后半年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比较:A 组组内比较,试验组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少于对照组(t=5.4329,P=0.0000)及(t=4.7098,P=0.0000);B 组组内比较,试验组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少于对照组(t=9.0939,P=0.0000)及(t=12.0082,P=0.0000);A 组与B 组比较,A 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少于B 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植骨术后半年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比较(mm,±S)
表1 各组植骨术后半年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比较(mm,±S)
组别A 组(n=46)试验组(n=32)对照组(n=32)t 值P 值B 组(n=46)试验组(n=32)对照组(n=32)t 值P 值高度减少量宽度减少量2.52±0.25 2.86±0.24 2.91±0.32 3.27±0.43 5.4329 4.7098 0.0000 0.0000 2.49±0.21 3.04±0.19 3.16±0.36 3.83±0.32 9.0939 12.0082 0.0000 0.0000
2.各组种植体长度、直径分布比较:B 组对照组7 名患者骨量不足未能植入种植体,共85 枚种植体植入,具体分布,见表2。
3.各组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比较:各组ISQ 在种植体骨整合后都有增加,但A 组、B 组组内比较,A 组、B 组交叉比较,都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植入种植体长度及直径分布
表3 各组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比较(±s)
表3 各组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比较(±s)
组别A 组(n=46)试验组(n=32)对照组(n=32) t 值P 值A 组(n=46)试验组(n=32)对照组(n=32) t 值 P 值即刻12 周61.28±2.51 74.58±2.04 60.19±1.96 73.48±2.74 1.9362 1.8216 0.0574 0.0733 59.95±1.72 70.94±1.59 59.84±2.34 71.49±1.61 0.2143 1.3750 0.8310 0.1741
位点保存是一种为了减少牙槽骨吸收,增加牙槽窝新骨形成量,在拔牙术后立即进行的干预技术。研究表明[8,9],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植骨,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减少量最低,是进行位点保存的最佳时间。牙槽骨原始的缺损量会影响位点保存的效果,缺损量多大时行位点保存最有意义,是很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牙槽嵴骨量的保存与牙槽窝植骨和引导骨再生有重要关系[10]。牙槽窝植骨通过植入人工骨粉,保存了成骨空间,结合可吸收屏障膜,避免了牙龈纤维结缔组织长入,为牙槽窝内的成骨创造了空间。而后成骨细胞及血管生成细胞迁移,促使拔牙术后创伤愈合,达到维持牙槽嵴高度与宽度的作用,目前用于牙槽嵴保存的植骨材料种类繁多,常用的主要包括自体骨、异种骨、同种异体骨及合成植骨材料等[11~13]。Bio-Oss 骨粉植骨并覆盖Bio-Gide 生物膜治疗,是位点保存常用方案。Bio-Oss 骨粉是将小牛骨中有机成分去除,只保留碳酸盐磷灰石等无机结构,其化学结构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HA)相似,植入动物体内不引起免疫、过敏或炎症反应。Bio-Gide胶原膜覆盖于牙槽窝表面,可起到屏障作用,隔离口腔环境,阻止纤维结缔组织过早长入牙槽窝,对成骨起到很好促进作用[6]。
比较植骨术后半年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发现:牙槽骨缺损3~5mm 的患者,拔牙窝位点保存后比自然愈合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更少,类似结果也出现在牙槽骨缺损量大于5mm 的患者。结果说明,无论牙槽嵴骨缺损量多少,给予Bio-Oss骨粉植骨并覆盖Bio-Gide 生物膜治疗都比自然愈合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减少量更少,因此牙槽嵴保存技术是有普遍意义。但A 组(牙槽嵴骨缺损3~5mm)的位点保存效果没有B 组(牙槽嵴骨缺损大于5mm)效果明显,提示当原始牙槽骨已经有明显高度降低的病例,位点保存技术的效果更明显。
ISQ 被认为可以反映种植体骨结合情况[14]。此值越高,表示种植体的稳定性越好[15]。种植体植入即刻,全部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在种植体愈合过程中,未发生种植体松动现象。比较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发现:全部种植体ISQ 升高至70 左右,达到了功能负载的要求。不管牙槽嵴骨缺损量3~5mm 或大于5mm 的患者,位点保存或自然愈合,种植体骨整合后的ISQ 都会增加,且增加范围相当,说明植骨材料愈合后能够达到与自体骨相当的效果,可以为种植体提供良好的支持。
综上所诉,位点保存有利于维持牙槽嵴的高度与宽度,有利于延期种植,尤其是当牙槽嵴骨缺损量大于5mm 时,更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