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斐 上海理工大学
篮球是高校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体育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和创新,篮球俱乐部应运而生,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篮球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教学、运动训练竞赛为一体,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增强身体体质,提升篮球运动素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根据俱乐部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种教学模式的设立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高校篮球俱乐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篮球运动,并且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坚持运动。当今网络科技的发展,占据了青少年很多时间,运动频率减少,影响了体质状况。篮球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场地器材比较普及,要求不高,十分便于作为全民体育的运动项目。因此,高校篮球俱乐部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热情和自主参与的习惯,从而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篮球专项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进行锻炼的基础。在俱乐部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单项练习的基础上,要多组织内部交流比赛。同时,要多带领他们参与各种规模的篮球赛事,例如大学生运动会和阳光联赛等等,培养学生的比赛经验,提高专项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展示运动技术,赛事,以及动态。利用新技术工具,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专项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利用裁判讲座和现场执法,提高裁判能力和理论能力,从而更好的深入了解篮球运动。
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制度的配套是关键,也是俱乐部活动的保障。有效的制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与矛盾。高校应制定《高校篮球俱乐部管理条例》,明确管理方针。篮球俱乐部的开展应该以管理条例为指导,健康有序的进行。在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内部微观的管理条例也要跟进,十分重要。例如运用《篮球竞赛训练管理条例》,明确竞赛和训练的方法、参与频率。通过《篮球俱乐部考核评价方法》来约束学生学生的俱乐部参与度和纪律问题,并且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要探索改进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上海理工大学利用俱乐部竞赛班的形式,让学生自觉参与,进行内部竞赛管理宣传,竞赛训练组织,裁判学习与等方式,代替普通选修课,修得学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专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锻炼兴趣也更加浓厚。值得注意的是各项规章的制定实施,必须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确保制度的切实可行,同时保证该制度是可持续有效的。
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及其运动能力差异性较大,一刀切极易打消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完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方法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学生区别式教学。这样,就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求,都能够在此方法中获得运动技能、运动知识、运动意识等方面的提升。比赛能力强的同学侧重竞赛,管理能力强的同学侧重俱乐部的管理运营,裁判能力强的同学侧重执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参与训练竞赛的学生,根据运动能力分成高中低组别进行训练比赛,运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方式。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评价机制。总结性评价一定结合形成性评价,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该阶段所完成的接近目标的程度进行不同评价,这样更加公平。
业务强的篮球教师是俱乐部运作和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基础。俱乐部教师应由高水平运动员担任,助理教练由中高级会员担任。俱乐部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变化,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基于此,要加强俱乐部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俱乐部操作的进修培训,定期组织和其他高校俱乐部的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经验交流。
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灌输制”的教学方式,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性。因此,俱乐部教学中,教师要从“主导者”转换为“指导者”。教师的职能是活动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制作、辅导和竞赛训练的安排、训练比赛的检查和考评。放手给学生进行管理运作,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度,培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创新来获得篮球知识和技能。
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已是普遍现象,一个新的篮球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高校篮球俱乐部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