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在余,杨海林
少年儿童的肌肉纤维细而长,如实心球这样对力量有一定要求的训练应该少采用,而单纯的投掷练习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显现出兴趣低下甚至是无兴趣状态,改变投掷力量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影响学生健康正确地发展学生的力量,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乏味,创新的投掷教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勇敢挑战的平台,减轻投掷物重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的互动状态,主要是指人生活必须依赖的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1]“课堂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在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2]。生态课堂一是指作为教学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环境的互动状态; 二是指教学双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状态。[3]
从研究学角度来看,“生态课堂”架构主要涵括: 个体人单元、物质单元、精神单元。三者并存,互为掣肘。从内涵角度来看,生态课堂主要有课堂文化生态课堂环境生态、课堂心理生态以及课堂行为生态等。综合研究意见可知,“生态课堂”实质上是指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二者制约依存的整体。[4]
结合以上说法,本文采用的体育生态课堂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及与环境的互动状态。体育生态课堂应是充满体验和愉悦的课堂。
虽然按国家规定二类学校体育设施标准,每所小学需配置 1.5 万元体育器材。不过,由于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差异很大,有些学校各类体育器材按国家制定的“配备目录”配齐有很大困难[5],体育课堂的环境各个学校必然有所不同,纵观中国一般中小学体育课堂环境,大多数学校现在都有了塑胶跑道,足球场等设施,还配套有一些健身简易器材,如单杠、双杠等,稍好的学校配备有室内体育馆,有篮球、排球等场地。这样一成不变的体育场地环境,小学生在长达六年的学习过程中早已经没有新奇感了。
现如今的体育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高校,经过体育教育的专业训练,学习的是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专业化的知识以及体育教学的专业手段,学到了体育教学教师示范的本领,毕业后到一线中小学进行教学,选取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地就选择到了以前学习的跑、跳、投、球类内容。
体育教师毕业前所受过的专业教育训练,造就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集体练习、纠正错误、集中评价”等一些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作为课堂小主人的感受,教师由简入难的教学顺序让学生没有任何挑战性。
虽说很早就提了体育课堂教学从技能学习中解放出来,但还是难免会以技能教学为载体,落入俗套,有资历的教师,课堂把握娴熟,示范、讲解、练习,年轻的老师为了尽快站稳课堂,一步步教学,为了避免管理上的麻烦和体育课堂学生伤害事故地发生,游戏的设计少之又少,学生的快乐体验也相对匮乏。
走进课间的校园,我们会听见无处不在的欢声笑语,学生玩得很开心,这个时候学生所在的环境有什么呢?还是很简单的学校建筑,学校操场,那为什么学生会快乐呢?因为有小伙伴一起玩耍。体育课堂生态应该地简单化、安全化、人性化、多变化的存在,尽量接近大自然、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
体育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地锻炼,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身体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有效的锻炼,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包括跑、跳、投、球等各种活动。
学生都喜欢挑战,这是小学生的追求成功的心理特点造就的,所以教与学的应然状态应是充满挑战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体育学习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标决定了体育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情境、游戏、探究、操作”等各种体验形式应层出不穷。
结合体育生态课堂的理念,我设计了一堂轻物投掷的生态课。
结合学生喜欢缤纷色彩的心理特点和自然界中的现象,创设以彩虹为主线的情境,一开始以彩虹导入,让学生回忆自然界中彩虹的样子,并自主进行探索如何才能让手中的彩带能够像彩虹一样挂在空中,从而引出发展学生投掷力量的投掷动作,中间采用自主学习,投掷过一定高度的彩绳,投掷力量秀等环节展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力量。
4.2.1 准备部分
课前教师准备: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对上课场地进行检查,确保地面平整。然后进行场地布置,选取一块长14米,宽12米的区域,平行于宽垂直于长画三条等分线,平行中线的地面上方系一根彩带,高度略大于学生站立时手臂上举的高度,对应学生的站位在彩带上用绳子系上汽球。最后教师要准备上课时用的音乐、动作要领展板以及学生投掷时用的器材“彩虹夹”。
课前学生准备:身穿运动服,精神饱满,到达指定地点准备上课。
热身活动:教师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服装,安排见习生。带领学生进行慢跑和动物模仿,教师带领学生跳“彩虹”绳操热身。
4.2.2 基本部分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雨之后的天空会出现什么美丽的现象吗?”引出彩虹主题,创设彩虹情境。
“那彩虹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手中的‘彩虹绳’尝试着画出彩虹!”给学生1分钟时间进行尝试,教师观察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请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示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投掷轻物的完整动作,并用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时手持器械动作、脚的站位以及投掷动作的顺序。教师投掷示范动作要求规范而且要够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学的冲动,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投得远啊?”学生肯定会回答想。
教师再次示范动作,并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徒手模仿练习,学生练习时,教师进行指导。徒手模仿练习结束之后采用投掷动作进行挥臂击打汽球的练习,教师统一指挥,并进行指导,及时指出学生动作不对之处。
模仿练习结束之后进行有器械的集体分组练习,为了节省时间、加大练习密度,这里采用面对面投掷的方式进行,每两组分别站立于彩带的两侧第二条线外侧,不允许踩线(规则教育),教师统一口令进行投掷,靠近彩带的第一排投完之后 ,远离彩带的第二排换到前面再进行投掷,所有人投掷完成之后,统一捡器材,拾取离自己身体最近的那一个“彩虹夹”作为自己的投掷物,每人投掷5次左右。
集体分组练习结束之后进行正误对比示范和再练习,教师请出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不足之处,再对比自己的动作进行动作的优化练习。
纠错练习结束之后进行分组积分赛,也就是投掷力量秀环节,每个人有两次投掷的机会,投过自己前方最远处的线得3分,投过离自己第二远的线得2分,投过离自己身体最近的线得1分,教师统一口令进行投掷,并记住自己的得分 ,得分前四名的同学便创造了本班投掷力量秀的记录,教师记录此成绩,对其进行鼓励,随后对所有学生的投掷动作进行总体评价。
至此,学生画“彩虹”的本领便掌握得差不多了。
主要学习内容是上肢的投掷动作,这里便设计一个下肢的游戏:抓尾巴。游戏规则及玩法:游戏参加者若干人。游戏者将“彩虹夹”上衣的后面为尾巴。游戏开始后,想办法把他人尾巴抓下来,或迫使对方踩到游戏区域外即为胜,丢失尾巴者为败,比赛计时3分钟。要求:抓尾巴者只能绕在对方身后进行,不能面对面抱住对方腰部而抓掉尾巴。
4.2.3 结束部分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围绕“彩虹”主题选一曲“彩虹的约定”作为放松活动的音乐,采用放松操的等式展开。
最后教师对本次课 “画彩虹”的投掷动作的学习进行总结,带领学生观后动作要领进行投掷动作的回顾,布置作业并宣布下课。
本次课的设计,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置“彩虹”主线,悬挂的彩色汽球和自制投掷的彩色器械,彰显教学环境的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投掷力量秀环节比试,充满的挑战性,学生勇于探索,奋力比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投掷的动作要领,发展了投掷力量。
游戏抓尾巴,开心地抓取他人的“尾巴”,顽强地守护自己的“尾巴”,学生体验到了快乐与激情。
教学目标没有量化,到底多少人次在这次力量秀的课中要达到多少成绩,没有明确给出细化标准。
教学评价环节,对没有达到记录秀标准的学生没有给出量化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离记录秀还差多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课后作业的布置,只对学生做出了练习的要求,并没有细化到一次做多少练习,一周几次,做多长时间的要求,没有规定下次课进行再秀,对进步的学生缺少激励措施,学生有可能课后不进行练习。
校园记录投掷力量秀课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动作要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让其参与到校园记录秀课的设计中来,设计其自己想要完成的挑战,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挑战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希望每一堂体育都像校园记录秀一样,充满挑战、充满快乐、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让其快乐成长。
设计不同的展现形式,缤纷绚烂的投掷力量秀舞台、规定范围的跳绳创编赛区域,以垫子、动物图片构建的森林大冒险,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环境,这有助于体育课堂生态的构建,让学生回归自然,体验不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基础教材、校本教材已然涵盖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两者的融合创新体育生态课堂的内容,如力量秀、花样跳绳创编秀、爬行速度秀等一些有趣的活动加入到了跑、跳、投等的教学中来,仿佛接通了一潭死水的上下流,使教学活动显得尤其生动活泼。
设计挑战环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活动记录进行挑战,不仅有时间上的紧迫感,还有活动完成质量的成就感,激励着学生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来完成挑战,这是教学活动内容的创新过程,也是教与学方式的丰富过程。
传统的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学生有时候会懈怠,即使我的动作质量不够好老师也不会说我什么,有了亲身挑战赛加入,在学生心里就多了一个激励,一个与自我、与同龄人比试的激励,挑战成功的满足感更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的教育生态系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因素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包括教师、学生、教室物理环境等。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支撑,为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贡献力量[6]。我们必须看到生态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师生、学校乃至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使得生态课建设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