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宇
当前中学羽毛球教学方法设计过多的关注组织方式的新颖、练习方法的趣味、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估计不足,缺乏预见性,导致羽毛球教学中损伤频频发生。学术界对中学羽毛球教学主要集中在羽毛球教学组织方法的创新研究、羽毛球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的研究,而将羽毛球教学方法与运动损伤结合起来的研究较为鲜见。本研究主要从降低羽毛球运动中损伤发生率的角度去探讨能够促进中学生生长发育、增进健康的科学锻炼方法,旨在为中学羽毛球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健康的方向,促进中学体育教学健康目标的实现。
现有的中学羽毛球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安排、教学模式的确立,关注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够掌握技术以及在实战中的效果,而对于羽毛球教学中健康问题的重视确显不够。
在现行的中学羽毛球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多数教师开始重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并努力使之合理,这是教改的功劳;然而由于他们对运动负荷的认识比较模糊,且混淆了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虽然努力,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过程中因局部负荷过重而致伤的例子时有发生。对于一节羽毛球课而言,运动负荷是一个物理总量,即上课时间内由强度、密度、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共同构成[1]。而生理负荷是个体承载运动负荷之后的反应。不难理解,由于个体之间身体条件、发育水平、健康因素等差异的存在,即便是同样大小的运动负荷,引起个体生理负荷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果体育教师只是认识了运动负荷,而不能正确理解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之间的关系,在体育课运动负荷设计上就会“一刀切”,不是很多的体育老师在体育课课时计划中写明了“预计课的运动负荷”吗?。虽然这个“一刀切”的标准有着科学生理学依据,即健身价值负荷阈,但却忽视了体育锻炼的区别对待原则,且结果就是导致部分学生承载着合理的负荷,部分学生却因为负荷过大而导致了损伤。这是对运动负荷认识和设计中的一个误区;另外作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必须考虑其在人体上的分布,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身体健康目标的实现,若负荷过于集中身体局部,则容易引发急慢性伤病。
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1)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有机体承载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使练习者在器官形态和功能方面产生良好的反应和适应,进而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2]。这两者孰重孰轻,可以从体育教学改革前后的比较,不难看出。教改之前的体育教学,包括羽毛球教学,对体育技术的教学比较重视,颇有专业化的风范;教改之后,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举动的实质就是凸显体育教学中身体健康的教学目标,使中学体育教学摆脱专业训练的影响,减少技术教学,重视练习的负荷,倡导参与运动,追求身心愉悦,回归学校体育的本位。因此,中学羽毛球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技术教学与身体素质训练之间的关系,重视运动负荷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固然掌握正确的羽毛球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正确的技术可以降低运动中损伤的发生,但身体素质的提高才是身体健康水平增进的根本途径。
如前所述,中学羽毛球教学应该重视负荷的设计和分布,但并未因此而否定羽毛球技术教学的必要;一方面,中学体育教学担负着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的重要任务,学生们通过技术技能的学习,为日后终身体育提供充分的选择;另一方面,正确美观的羽毛球技术,可以减少运动中的失误,使运动者在运动中心情愉快,改善和调整心理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项目,从脚部的移动,到行动中处理球;从正手位接球,到反手位出击;从后场的扣杀,到前场的轻吊等等,无不体现出优美娴熟的技术要求[3]。而这些技术的掌握,都需要专项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然而在现有的中学羽毛球教学中,纯粹的技术教学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身体素质训练阶段,大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是为了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需要而安排了一般的身体素质练习,针对巩固和提高某项羽毛球技术而设计的专项素质练习并不多见。虽然一般身体素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羽毛球技术的学习,但终究不如专项身体素质对技术学习的贡献。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4]。由于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运动损伤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重大障碍。因此,在中学羽毛球教学设计中,必须将预防运动损伤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重视,在这个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内容、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正确的动作技术除了能有利于运动成绩的发挥之外,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它在技术要求上遵循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规律,相对于错误动作来说,致伤的可能性更小[5]。从生理本质上看,学习把握正确的运动技术,就是在大脑皮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整个技术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示范动作的正确、语言讲解的精炼、动作体验的精确;同时又必须在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泛化阶段要依靠正确的示范、教学视频、挂图等直观想象的刺激,将运动技术中的各个时空参数按动作的顺序逐一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在大脑皮层建立正确的“运动技能感觉记忆痕迹”;同时,结合学生反复练习,将本体感受的信息与正确的动作形象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技巧运动功能构型”。分化阶段,要依靠讲解和分析,加强技术细节的教学,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帮助学生认识运动技术的关键。巩固和自动化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反馈信息,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以及各种正、负反馈信息等,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动力定型。
羽毛球教学中,运动负荷主要集中在上肢和下肢;上肢在无数次正手和反手击球后,容易因前臂过多的旋前旋后而引发肱骨外上髁炎;下肢容易在往复的脚步移动中而发生髌骨劳损、交叉韧带损伤,甚至是半月板的损伤。因此,中学羽毛球技术教学中,因中学生运动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应尽量避免仅仅依靠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正确的技术。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建立大脑皮质的技巧运动的感觉记忆痕迹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形成的主要途径却非反复练习,而是对正确动作形象的记忆和回忆。因此,技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应当身体练习与动作回忆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了反复身体练习中的生理负担量,避免了诸如肱骨外上髁炎、髌骨劳损等慢性伤病的发生,又能有效建立正确的运动技术感觉记忆痕迹。在建立“技巧运动功能构型”的过程中,回忆同样是重要的。通过回忆,可以将本体感受器感知到的现实运动技术状态与运动技术的感觉记忆痕迹相比较,在正在进行的或下一次练习中用来纠正和调整运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总的来说,羽毛球运动技术纷繁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回忆”来帮助掌握运动技术,可有效防止因重复身体练习过多而发生慢性损伤。
中学羽毛球运动损伤发生的一种重要原因就是身体素质水平低下,而身体素质水平低下又容易使技术动作变形走样,引发运动损伤。因此,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既有助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有利于降低损伤的发生率。羽毛球运动的身体素质分为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前者的提高。在中学羽毛球教学中,应加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一般身体素质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羽毛球技术教学来进行专项素质练习。如上肢一般力量的训练,通常涉及屈腕肌、屈肘肌和屈肩关节肌的力量,而作为羽毛球上肢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时,则还需要考虑发展旋前圆肌和旋后肌的力量训练,并设法使屈腕肌、屈肘肌、屈肩关节肌、旋前圆肌和旋后肌等工作条件与羽毛球运动技术中的工作条件相同或相似。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体各器官承担着一定的生理负荷。学生所承担的生理负荷的大小,取决于外部施加的运动负荷、学生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健康状态以及外部的气候等因素。因此,即便课前设计是合理的,在执行中也要加强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在中学羽毛球教学中,教师医务监督的重点在于学生肘关节外侧、膝关节部位的身体感受,注意引导并倾听学生对包括肘关节、膝关节部位在内的主诉,如发现这些部位有酸、软、疼、胀的感觉时,应及时变更教学内容,换部位练习,或减小运动负荷进行练习。当然,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辨别不良的身体感觉和运动性疲劳的能力。
中学羽毛球教学的主体是正在发育的中学生,由于他们各器官功能的限制,且运动中身心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要实现体育课身心健康发展目标,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就必须充分考虑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恢复问题。中学羽毛球教学中的恢复手段主要包括安排适当的间歇时间、按摩、补充体液等,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机体代谢特点和运动项目的代谢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学经验和医务监督结果,采取适当的恢复手段来调节练习的节奏,控制学生的生理负荷,促进学生运动疲劳的消除,保证运动负荷的安全有效。运动后的恢复主要依靠传授运动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实现,传授运动的原理和运动营养保健知识也是中学羽毛球教学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