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视域下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运作机制探讨*

2019-11-25 05:40杜治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体育

杜治华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下,人们的休闲生活日益丰富,旅游行业逐渐兴起。近几年才被提出的“研学旅行”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国务院2014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自此更是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的体育消费行为[1]。“体育+”理念随之被提出,其意在构建“体育+其他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2016年12月22日,另一重要相关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是体育,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是旅游,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体育旅游[2]。”研学旅行是将旅游与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体育研学旅行更是将体育、旅游和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新教育方式,体育与旅游相辅相成而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所以体育研学旅行是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等一体的综合化教育新模式,对体育研学旅行运作机制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研学旅行”“体育研学旅行”“机制”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2014-2019年文献11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之间,抽取全国各省市的部分市县,就体育研学旅行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2 体育研学旅行发展的缘起与背景

2.1 研学旅行的缘起

我国自古就有“游学”一说,古人早就认识到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生成的重要性了,游学便是中国最为古老和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之一。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以此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让其弟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领悟与成长,而且在游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伟大的儒家学说。上个世纪30年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组织了修学旅行的实践探索,足迹遍及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通过沿途考察和不断学习,开创了我国修学旅行的先河。近年来只坐在教室里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异议,许多专家学者呼吁要构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2.2 体育研学旅行发展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2月颁发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就已经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思想,鼓励各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的课外实践活动[3]。此《纲要》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已开始重视研学旅行的开展,为体育研学旅行的制度规范奠定了基础。

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研学旅行全国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首先对研学旅行下了较为权威的定义,即旅行的体验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由学生作为主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4]。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范畴之内,鼓励在各地活用其具备的有利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为学生开展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不断加强国际间研学旅行的交流。

教育部于2016年11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要更加重视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活动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体育研学旅行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以前学生更多地是从书本上学习固有的知识,而现在学生可以从课堂以外的世界获取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摆脱了围坐在教室里一成不变的课堂学习环境,拓展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2017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针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指出了研学旅行安全问题的重要性;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立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11月,教育部正式官方公示了我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2018年1月,关于“2018年中国研学旅行论坛会议”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开启了构筑研学旅行事业的新篇章,标志着校园研学旅行事业正在朝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也为体育研学旅行事业的起步起到了推进作用。

2019年3月,研学旅行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主要是从大力发展研学旅行等业态、研学旅行与校内课程相结合、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其目的在于促进研学旅行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下去。两会代表的讨论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为体育研学旅行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3 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

王定华、高璐等学者公认的研学旅行的定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学校利用某一区域的特色资源,以集体出游、食宿的旅行方式有目的和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离开常住地,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生活中开阔视野,不断丰富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的校外体验活动。通过参加这种活动,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目前,国家和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体育研学旅行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笔者在借鉴研学旅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体育研学旅行定义为: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集体旅游、食宿的方式针对地方体育特色文化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集体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化教育实践活动。

3 “体育+”模式下体育研学旅行的运作机制

为了构建“体育+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促进体育研学旅行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运作机制。应从协同配合、经营管理、安全保障、宣传激励、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从而加快推动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运作机制建设。

3.1 建设体育研学旅行协同配合机制

3.1.1 争取家长配合,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家校配合机制

要开展好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就需要学生家长必须具有积极正确的育人观和可持续的教育观,倡导和引领孩子参加体育研学旅行相关活动,家长和孩子自觉融入到该活动中来,充分感受这项活动带来的乐趣。一方面来说,孩子参加体育研学旅行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给予孩子尽可能的帮助与引导,在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中让孩子既增强了身体素质又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家长要亲力亲为,利用闲暇的时间,积极主动带领孩子参与各级各类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使学校体育研学旅行与家庭体育研学旅行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体育研学旅行家校配合机制,更好地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

3.1.2 开发各地资源,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地域配合机制

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依托地方有利资源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首先,在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时,要研究和分析当地地方的特色背景和有利条件,将课程资源与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民俗民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特点紧密结合,突出体育研学旅行的地方特色及教育特点。其次,从地方旅游资源出发,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社会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更能够改变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质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学习与成长,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1.3 以政府统筹为主导,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多部门联动机制

体育研学旅行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体育类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比较繁琐,需要诸多机构和单位开展联动、协调配合,以保障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5]。要想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更好地开展,就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特别是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合作。政府要积极完善体育研学旅行中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学校体育研学旅行的开展;学校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到校外组织的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家长也需要对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价值进行充分了解,带领孩子积极参与其中。构建体育研学旅行配合机制,需要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凝心聚力,形成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共同体。

3.2 重视体育研学旅行经营管理机制

3.2.1 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

作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研学旅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产业链条,也是一个借助相关学校具体组织实施且提供相关管理及服务的操作系统。近几年,对于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也来越明显,与之相关的企业和机构不断建立,也促进了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创新朝着此类业态发展。对于体育研学旅行也是如此,体育研学旅行可使当地特色旅游文化迅速传播和发展,带动当地相关行业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因此,加快颁布相关示范和行业标准,正确引导相关部门在制度框架内开展业务,使体育研学旅行项目日趋规范,以免出现行业乱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此外,相关部门要积极培育现代市场主体,强化组织,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和旅行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体育研学旅行业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3.2.2 积极筹措经费,构建切实可行的体育研学旅行费用管理体制

推广和发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需要较大的社会投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费,经费问题能制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确保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起多方经费筹措机制,其中包括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和家庭等等[6]。第一,依托国家政策的利好,将经费纳入各级各地教育经费预算,确保有稳固的经济来源作为体育研学旅行的活动专款;第二,学生是参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受益者,学生家庭有义务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以支持学校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展开;第三,要通过交通补贴、机构与基地减免相关费用等优惠方式,与相关机构积极进行统筹协商,降低运行成本;第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通过捐赠及公益性活动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对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支持与帮助。

3.3 强化体育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

3.3.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大于天,学校要想组织好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合理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安全教育机制。学校在开展体育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工作时,应做到:第一,完善体育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对参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教师,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不定期地进行思想上和实践上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培训。第二,安全教育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播放安全教育课程、开展主题班会、播放公益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在体育研学旅行中组织一些实践性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与学生的活动交流来加强其安全意识。第三,学生本人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在体育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3.3.2 增强安全监督管理,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学校是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执行者,是第一责任方,为了保证活动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学校必须在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具体做法就是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安全事故问责制。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所以学校只能提前做足功课,预判安全隐患所在之处,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体育研学旅行的安全承担责任,确立制度并进行细致的规划,增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意识与机制,夯实体育研学旅行安全责任问责制。

3.3.3 落实安全应急措施,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风险防范机制

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学校作为执行主体必须要有所预判,提前创建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防范措施,提高安全事故的应变与处置能力。在活动中,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安全问题的准备工作,对体育研学旅行进行合理的规划及安排,例如事先做好踩点工作,详细了解体育研学旅行的环境状况以及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每次活动前都应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此外,为了保证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建设,在修订体育法规条文时纳入体育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处理的相关内容,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使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走向法制化,建立规范的安全保障机制。

3.4 加强体育研学旅行宣传激励机制

3.4.1 加大舆论引导,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宣传机制

体育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方式,社会各部门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强宣传是学校博得学生家长理解和支持的先决条件。另外,学校对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也能争取到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组织部门应保存体育研学旅行的活动成果,积累活动经验,并将其梳理成宝贵的文字资料。举办体育研学旅行总结交流大会,分享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经验与不足,展示大量的体育研学旅行的图片、视频等,加大宣传机制与力度,营造人人都参与的氛围。

3.4.2 加大奖励力度,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激励机制

学生是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兴趣与积极性才是活动开展的最大内驱力,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一剂良方。因此,教育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中卓有成效的学校、机构、基地等予以表彰的奖励,组织机构也务必加大对参与体育研学旅行学生的奖励力度,把激励机制落到实处。努力打造学校与机构、基地多方合作模式,形成有效合力,协同育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以便体育研学旅行的目标顺利达成。

3.4.3 加大信息交流,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共享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借助信息平台,依赖“互联网+”模式,构建体育研学旅行信息交流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资源。第一,打造信息平台,集聚特定区域内开展项目较好的活动基地、最前沿的管理和教育课程、最有特色的活动机构、最显著的优质资源等等,为丰富体育研学旅行的活动资源和内容作有益的铺垫;第二,依托信息平台,开展对体育研学旅行整体思路和模块的优化、管理及监督,从而提升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第三,通过信息平台可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基地、不同机构间的融通,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体育研学旅行可建设相关体育研学旅行的网站,整合不同地域的特色资源,推出学校所需各类有关体育研学旅行的内容资料及精品课程,共享全国体育研学旅行优质信息,使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机制得以改进与完善,可为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

3.5 完善体育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

3.5.1 规范教师考核标准,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体育研学旅行无论是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想使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得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就必须规范其考核标准。学校作为重要执行单位,在年终的综合考评时,把体育研学旅行指导的相关指标纳入到教师年终综合考核的指标中,把学生在体育研学旅行中的表现作为其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的学生身心特点、能力基础、接受能力和各自诉求不同,所以结合学生自身条件提供相应的体育研学旅行体验、构建适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提升,才能真正全方位地实施育人战略[7]。

3.5.2 扩大评价主体范围,构建体育研学旅行的多元评价机制

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扩大体育研学旅行的评价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客观的评价不仅能检验活动成效,更能引导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旅行中的趣味性不同,体育研学旅行更加重视活动开展后的感悟与收获,评价方式的丰富与完善使体育研学旅行拥有了快速提升的渠道。首先,要扩大体育研学旅行的评价范围,增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主体,除学生之外,将教师、家长、活动管理中心的负责人等都纳入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当中,尝试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化,确立其在众多课程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记录并分析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认真总结与反思,不断优化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得以锻炼与提升[8]。其次,将体育研学旅行的评价扩展为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兼顾,过程评价中凸显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结果评价时着重看学生是否在身体素质、心理认知等方面有所收获。最后,要增加体育研学旅行的评价方式,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每次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评价。

4 结束语

体育研学旅行作为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应试教育所面临的局限性,还带动了科教、旅游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辐射效应及文化溢出效应明显,发展空间和价值都非常大。我国体育研学旅行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体育+旅游+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建设协同配合机制;重视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宣传激励机制;完善科学评价机制。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相应的研学旅行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是体育研学旅行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少之又少,由于体育研学旅行属于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所以期望广大学者能够投入到体育研学旅行的研究之中,为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体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我们的“体育梦”
夏日旅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