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价值即“积极作用”,价值定位即“把事物放在适当位置并做出某种评价”[1]。不同的价值定位,既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价值诉求,也决定了事物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目标[2],到2015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作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价值定位[3],反映了我国对校园足球功能和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对校园足球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校园足球价值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历时演进。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振兴中国足球,建设足球强国,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校园足球则是振兴中国足球、建设足球强国的“塔基”。正因如此,《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均把校园足球发展列入其中,明确了校园足球在中国足球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中的重要价值和基础性地位——发展校园足球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科学确立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无论是对于推动校园足球发展还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从2009年的全面启动,到2015年的全面推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规划、指导和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循着这些文件的出台背景,以及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实然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本价值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足球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正如《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所指出的那样:发展理念滞后,体制机制落后,法治水平偏低,足球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设施不足等。正因如此,足球成为我国体育的“短板”,建设体育强国的“软肋”,在国际足坛缺乏话语权。2008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指出,中国虽然拥有一流球迷、巨大足球市场,但足球水平还较低,我们决心“把足球搞上去,但这个时间会很长”。随后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夯实足球运动的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2009年,体育总局与教育部成立了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出台了开展校园足球的通知和实施方案,把校园足球发展目标确立为“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则把这一目标要求细化为“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由此可见,此时校园足球的价值目标在于夯实中国足球“塔基”,为振兴中国足球、建设体育强国培养造就更多的足球后备人才。
但经过多年发展,由于实践中政策执行不力、经费投入不足、工作落实不够等原因,也由于顶层设计中对现有体制缺乏创新思路和举措、采用学校布局而忽视教育规律、采取“漫水浇灌”低效投入方法而缺失计划经济思维等缺陷[4],校园足球并未获得广泛的普及与推广,并未对中国足球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足球水平并未获得质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代中央集体高度关注、关心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寄语蔡振华,“你现在挂帅足协,我们拭目以待”;同月,他在会见荷兰传奇“门神”范德萨时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7月,他就中国足球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利益藩蓠,从娃娃和基层抓起来夯实人才根基,抓细抓长且久久为功。2015年2月,他主持召开第十次深化改革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把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纳入其中。随后,教育部联同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其他5家单位,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校园足球发展“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在顶层设计上,无论是特色足球学校的遴选、四级联赛体系的建构方面,还是足球队伍的培训、教学改革的推进、保障水平的提升方面,都极具创新与突破意义;在实践上,国家确认8627所特色学校、38个试点县(县)、4个综合改革实验区(市),并拨付专款给予大力支持,加之地方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校园足球获得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少年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则国家强”。发展校园足球,其价值目标和逻辑在于建设体育强国,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支撑。
增强国民体质,实现全民健康,既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价值依归,也是衡量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置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之首。从个体生命规律和周期看,一个人的终身健康水平,基础和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最高值也在青少年时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健康的基石。从生命价值看,青少年朝气蓬勃,每一个青少年既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与憧憬,也承载着我国足球振兴、体育振兴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正所谓“少年兴则体育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既是校园足球的基本功能,也应是校园足球的基本价值定位。从现实看,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学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加之外部环境的干扰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亟待提升。《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1985-2014年30年间,青少年学生肥胖检出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从1985年的0.2%增长到2014年的11.1%;肥胖导致了高血压风险的增加,2014年体重正常和肥胖学生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4.96%和17.86%,相差近3倍;青少年学生视力更是令人堪忧,2005-2014年,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增长[5]。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于世界第一位,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遏制,到2020年将有7亿人次近视,5000多万患有高度近视[6],这将导致飞行员、精密制造、军事领域等对视力有着特殊要求的职业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
由此可见,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校园足球的基本价值定位,既是解决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这也正是由校园足球健身、育人的功能所决定的。首先,校园足球可以强身健体。足球运动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研究表明,踢足球可以有效减少心脏病、高血压、中风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青少年处于身体的生长期,校园足球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的骨骼生长,提高骨骼的抗压能力。其次,校园足球可以育人。
世界足球强国无不是以数量可观的足球人才作支撑,例如,拥有1亿多人口的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为60多万;拥有6千万人口的英格兰,业余足球俱乐部、学校足球协会分别达到6万、1.3万个;拥有8千万人口的德国,足球人口高达620多万。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足球注册人口呈下降趋势。1990-1995年,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即65万人,而随后5年下滑为61万人;2000-2005年数量下降到18万人,目前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7000人。作为1992年龄段适龄球员,目前在足协注册的仅有109人[7]。如此薄弱的“塔基”,使得中国足球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人才储备开始。
足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的大多数在校园,这就决定了想要培养足球人才就要从校园足球开始。校园是足球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足球人才的培养体现在两种人才上:足球后备人才和足球相关人才。足球后备人才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支撑力量,校园足球可以在进行足球普及教育的同时重点挖掘相应的足球人才,为中国足球提供后备军。普及足球活动是校园足球的根本,提高足球技能是中国足球振兴的根本,没有普及的量变就不会有提高的质变。足球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足球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校园足球活动能够改变中国足球人才的现状,通过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中国足球的注册人数,增加足球相关人才的数量,为中国足球的崛起和振兴提供优质的人才基础。
振兴中国足球,建设体育强国,其终极目的在于让足球给全体国人带来快乐、健康与幸福,让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巩固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让足球运动覆盖更多的人。
足球人口,是足球振兴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根源。纵观世界足球强国,无不是在数量宏大的足球人口基础之上崛起的。拥有6千万人口的英格兰,足球人口分别达到150万;拥有8千万人口的德国,足球人口高达620多万。全球公认的足球强国巴西,是夺得世界杯次数最多的国家,更是孕育足球巨星的摇篮。巴西足球之所以这么璀璨,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据统计巴西有1000多万人至少每周踢1次足球,注册登记的业余足球队就有20多万个,有589个正式的足球场地,巴西的总统也是足球的爱好者。
以此为鉴,中国足球的崛起和振兴,也必须有赖于发展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而校园足球对于巩固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校园足球是巩固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主阵地。目前,国家确认的8627所特色学校,如果每所学校按1000人计算,足球人口将增加860多万;如果全国40多万所中小学校都能开展校园足球,那么足球人口将增加4000多万。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对巩固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比如,青少年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必然引起无数家庭与社会的关注,诱使人们了解足球、参与足球;校园足球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足球活动,推动足球运动在更大范围推广和普及,从而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和振兴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同样,体育文化是体育的灵魂,体育文化强则体育强。在一定意义上,体育强国是体育文化强国。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足球文化软实力,既是中国足球发展与振兴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建设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足球之所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足球文化软实力不强。提升足球文化软实力,中国足球才能够从根本实现崛起和振兴。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整体环境的影响。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实现校园足球的上述价值定位,既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对校园足球发展作了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并给予大力支持,但还是无法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需要。总体看,目前校园足球还面临诸多困境,如经费不足、基础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
为此,应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与市场参与的多元化的支持保障体系。我国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支持学校开展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加大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力度,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层面,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并在财政、师资队伍建设、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市场层面,应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经济思维、市场运行机制优化校园足球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公益活动;社会层面,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步推进学校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开放,形成教育与体育、学校与社会、学区与社区共建共享场地设施的有效机制。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优化组合课程的每一个构成要素,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建设富有特色的足球课程体系,既是实现校园足球价值定位的载体,更是保障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质量的关键。
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教法和教学资源等教学要素更加衔接配套,提升校园足球教学质量。由于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差异性,应在现有的足球课程基础上,建设富有特色的足球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常规教学模式与足球兴趣培养相结合,完善校园足球运动普及方式。在内容上,应以学生实际的足球运动水平出发,以现有的足球教材为依托,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校园足球活动项目。通过对初中、高中体育足球教材的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在加工,对足球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深度、学习广度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借鉴有关地区足球特色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筛选、增删、重组、调整,最后形成一套学校足球教学的校本教材。在实践上,应把“快乐”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中,打造“快乐足球”,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足球竞赛是提高校园足球发展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足球人才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赛”出来的。教育部、体育总局要求建立四级联赛制度,通过四级联赛制度的建立保障足球相关知识和技能贯穿到青少年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阶段。但目前四级联赛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纵向看,校园足球联赛制度与职业足球联赛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这既不利于提高校园足球发展水平,也不利人才的选择和培养;从横向看,四级联赛制度要求“小学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地市,初中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省(区、市)”,这一制度设计,从校园足球的本真意义讲无可厚非,但从提升校园足球发展质量、建设体育强国和振兴中国足球的视角看,这一行政性区域规制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建构区域性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那么如何建构纵横到边的联赛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为例,日本校园足球培养体系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五级培养体系,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或者足球队,每年都要举行各个级别的全国性以及地区性比赛,并且积极开展对外足球交流。这一竞赛体系,既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多比赛机会,也有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可借鉴其经验,应着力完善四级联赛制度。在管理体制上,构建以教育系统为主、体育系统为辅的管理机制,实行赛事分级管理,建立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制度。下放足球联赛权利,使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水平,制定因地适宜的足球联赛制度。在竞赛体系上,建构和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构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和规范有序的四级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赛事,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在人才培养上,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拓宽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和选派到国外著名足球职业俱乐部的通道。
校园足球的本质是文化,是由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构成的文化统一体[8]。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深化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深化学生足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有助于协同中国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足球的崛起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校园足球发展中还普遍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如校园足球运动以体能为中心,不注重精神;以技能为中心,不注重素养;注重比赛结果而轻视比赛过程等。足球运动的精髓不在于运动的本身,更在于运动过程中的精神体验和价值追求[9]。
实现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应大力建设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其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青少年学生既是校园足球的主体,没有青少年学生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那么校园足球就会流于一种形式和口号。应把以学生为本理念作为建设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使之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其二,完善校园足球场地设施,打牢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基础。学校应在争取政府、市场与社会支持下,规划建设完善的场地设施,并通过举办校内比赛、校际联赛,推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开展。其三,建设校本足球课程,创新足球教学模式,让青少年学生在足球教学中获取更多的足球知识、足球技能和健身方法,在训练中培养足球兴趣、协作意识、拼搏精神,在比赛中体验快乐、提升技能、升华境界。其四,赋予足球文化外显型设计,比如足球口号、足球服的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足球符号,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同时,加大校园足球文化宣传,传播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育人功能、经验做法,对内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校园足球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使之自觉成为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对外提高校园足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校园足球发展赢得广泛支持。
无论是从我国发展校园足球的时代背景看,还是从校园足球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体育强国始终是校园足球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体育强国建设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时代内涵。基于体育强国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可将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充裕的足球后备人才,巩固和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提升足球文化软实力。其终极目标在于,推动中国足球崛起与振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体育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实现校园足球的价值定位,建构多元化的支持保障机制,推动校园足球健康持续发展;建设富有特色的足球课程体系,创新校园足球发展模式;完善立体化的竞赛体系,提升校园足球发展质量;建设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增强校园足球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校园足球发展乃至中国足球振兴创造丰厚的文化土壤、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