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权, 曲毅浩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850;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088)
校园足球是以校园为依托、以游戏或比赛为主导的足球活动的统称,是学校体育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我国把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工程、提高中国足球普及程度和竞技水平的基础工程、推进学校教育和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2],进行了全方位谋划与系统性设计,校园足球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投入不足、资源有限,难以惠及基层,乡村校园足球发展普遍处于迟滞状态,这一现实镜像似乎偏离了校园足球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设计与“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发挥足球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中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布局,“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力度,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但由于我国校园足球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目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更多聚焦于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试点县(区)以及“特色学校”,探索建构“教学体系规范、训练架构完整、人才渠道畅通、竞赛体系完备”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而对于如何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研究、实践不足。因而,本文以足球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公平、新发展理念、系统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而城乡一体化则反映了城乡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恩格斯指出,城乡从对立走向融合、从二元走向一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3]。作为废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十八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十九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之间形成了互为依存、水乳交融的一体化关系。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体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其中,城乡教育一体化,即“城乡教育互动联结、资源共享、消解差距、共生共荣”的动态过程[4],既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因素[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学校建设、教师配备、财政拨款、学生资助、教育资源等方面向乡村倾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均明确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既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彰显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依据上述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解析,我们可将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理解为:把校园足球置于城乡所构成的系统之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束缚,统筹与整合城乡校园足球资源,建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校园足球发展格局。其特征在于:其一,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是由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形态所决定的。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作用与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但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教育二元对立、乡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乡村校园足球在资金投入、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价值取向,正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对乡村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消减城乡校园足球之间的差距。其二,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主要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体化。从发展阶段看,校园足球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但由于目前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而且,小学和初中多集中分布于同一县域内,乡村学校主要涉及小学和初中,以市、县为单元统筹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高中、大学主要分布于县级以上城市,故而,本研究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主要是指小学、初中层面。其三,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是一种公平性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互为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而非“乡村城市化”“城乡一样化”;同样,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目标亦非“乡村校园足球城市化”“城乡校园足球一样化”,这是由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事实上,在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中,“一体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标[6],作为手段,它强调城乡校园足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作为目标,它强调缩小城乡校园足球差距、实现城乡校园足球公平,使足球运动得以更广泛的普及,足球育人功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夯实中国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要求与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公平正义,依宪执政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统筹城乡是应有之义,共创共享是价值目标,良法善治是现实路径,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这些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新境界。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延伸,教育公平,即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机会、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因素和动力保障[7]。国办发[2015]11号把普及和发展校园足球列为专项内容,无论之于社会层面,还是之于教育层面,均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目前,虽然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教育质量、教育成就的均衡指数上,城乡小学、初中教育日渐趋于均衡状态[8],但由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城乡校园足球在资金投入、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悬殊较大,难以保障城乡校园足球在起点、过程与结果上的公平性。促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应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观,按照教育公平理论强调的平等性、差异性、补偿性原则,根据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校园足球发展需求,科学配置校园足球资源,为城乡青少年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参与足球教育和运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校园足球的价值目标,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对城市校园足球与乡村校园足球的关系及其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决定着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向。近年来,虽然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层面的扶持资金多流向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试点县(区)以及“特色学校”,有的城市校园足球工作经费甚至超过国家层面的扶持资金,而乡村校园足球普遍缺乏扶持资金;城市校园足球师资、场地、安全保障等方面明显加强,而乡村校园足球起色不大,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难以落实到位,从而导致校园足球整体上发展质量不高、普及面不广。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世界观”尚未摆脱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传统思维与思维定势的影响。故而,推进和实现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应首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内涵的新发展理念,则为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强调的是发展的基点、节奏、底色、格局、目的[9]。须以新发展理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影响和制约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一切问题:以“创新”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协调”解决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绿色”解决场地缺乏、安全缺失的问题,以“开放”解决上下、左右、内外联动不足的问题,以“共享”解决校园足球公平正义问题,全方位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
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其实质在于建构一个颠覆城乡固有二元结构的校园足球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强调以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的方法论看待和研究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10]。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正是把城市校园足球与乡村校园足球作为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发展的目标模式。宏观上,校园足球系统由城市校园足球与乡村校园足球两个系统构成,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系统环境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并在系统内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使城乡校园足球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超越城市校园足球、乡村校园足球各自优势的整体系统;微观上,城乡校园足球系统具体由政策、资源、运行、治理等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在城乡校园足球系统运行过程中,各子系统间存在长期的、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自组织的系统特性。那么,如何促进该系统健康运行,使之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控制论强调,在变化环境条件下动态系统平衡或稳定状态的保持,依赖于不断的纠偏、控制和调整[11]。事实上,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它以信息反馈为手段,分析和揭示成效与标准间的差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在城乡校园足球系统运行中,应以系统控制论为指导,针对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的变化,及时分析该系统运行中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方法进行调控,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所制定的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制度等的总称,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引导、调控、保障和规范作用[12]。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决定着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方向与行动框架。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政策体系。虽然国办发[2015]11号、教体艺[2015]6号等政策性文件,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校园足球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帮扶力度,但政策内容过于笼统,对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定性不清、定位不明、发展路径模糊,对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补齐乡村校园足球短板、加强乡村校园足球场地及师资力量建设等,尚无明确的思路与措施,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现有校园足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相关政府部门,由于职能配置、政绩诉求以及对政策问题认定、执行目标选择等的差异性[13],导致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政策目标异化、权责分配不均、政策引导与调节能力不足。建议依据《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以及2019年4月国家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制定统筹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政策体系,明确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实践方式和保障措施,加大对乡村校园足球的倾斜扶持力度,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资源体系主要由人力、场地、资本等资源构成。总体看,城乡校园足球资源日趋丰富,2015-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6.48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入196亿多元;新增7万多名体育教师,其中1.5万名有足球背景;全国共有校园足球场地51054多块,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改建场地38944块[14]。但由于我国校园足球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需要。以首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为例,目前平均每所小学、初中,分别拥有足球专业教师0.12人、0.34人;拥有标准足球场地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学校总数的6.9%、23.2%,拥有非标准足球场地的分别占50.03%、48.09%, 44.07%的小学、28.11%的初中没有足球场地[15]。乡村校园足球资源更是缺乏,以山西省乡村校园足球为例,该省乡村学校共有体育教师550人,其中足球专业教师仅有12人,加之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器具严重不足[16],足球活动难以开展起来。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应建构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资源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制定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通过开展城乡足球教师轮岗、培训、引进、招聘等形式,解决城乡校园足球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并打破城乡壁垒,推进城乡足球教师换岗教学、双向流动,促进城乡校园足球相互交流、互为指导、共同提高。在资本资源方面,应建立国家、省(区、市)、县三级财政投入机制,并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设立城乡校园足球专项基金,接受社会、企事业及个人的捐献,加大对乡村校园足球的扶持力度。在场地资源方面,应按照《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政策要求,制定统一的城乡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标准,合理规划城乡空间,促进城乡校园足球场地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消除城乡校园足球建设标准上的差距,提升乡村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水平。
建构一体化的教学、训练、竞赛的运行体系,是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阻滞与束缚,加之顶层设计缺陷、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城乡校园足球尚未在同一轨道上并行,存在着各自为战、联系不多、统合不够等问题。譬如,在教学上,乡村校园足球由于缺乏专用教材,加之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规范性,课时安排较少,教学过程随意,教学方法单一;在训练上,由于缺乏训练大纲和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内容、手段方法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抹杀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在竞赛上,存在着竞赛目标异化、竞赛设置缺乏纵向深度[17],加之由于乡村校园足球水平较低,参与区域联赛的机会较少。为此,建构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互动发展的格局。首先,应促进城乡校园足球教学一体化。以足球课堂教学为载体,依托城乡学校不同的教学环境,发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足球课堂教学互动。可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模式,建构城乡校园足球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与传播。其次,促进城乡校园足球训练一体化。切实破除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横向联系,以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可以校园足球训练基地或特色学校为集中训练点,搭建城乡校园足球训练交流平台,在整体提高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具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学生。再次,促进城乡校园足球竞赛一体化。一体化的足球竞赛体系,既是检验城乡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杠杆。应以区域或县域为范围,建构城乡小学、初中联赛机制,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设计不同的竞赛形式、规则,全面开展多种赛制的足球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
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治理过程,需要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但在实践中,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多元协同还较为乏力:一方面,校园足球领导体制虽然从“两部委合作”拓展至“六部委合作”,但其性质依然是一个混合性、虚拟性的协调机构,由于权、责、利不明确,其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职能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主观上思维惯性和自身的私利性,以及客观上市场机制不成熟、体育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18]。建构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治理体系,首先应明确政府的职能,将其职能定位于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组织、监督、评价体系。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应遵循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的特性,把其目的性转化为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共同愿景,把其整体性转化为整体的力量,把其开放性转化为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增强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的凝聚力。一体化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应着眼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通过制定一体化的监督评价指标,对城乡校园足球的组织管理、资源整合、教学、训练、竞赛等进行实施专业性、公平性的监督评价,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为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应发挥政府主导地位,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形成不同治理主体合作伙伴关系。在组织指挥上,可鼓励和支持以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草根型校园足球组织,发挥其在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治理中作用;在资源保障上,鼓励足球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体育产业企业开发校园足球业务和产品,为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活动服务上,鼓励非政府组织、体育产业企业建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开展足球技能培训、供给足球场地器材、搭建校园足球信息平台等,为促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提供服务。
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彰显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战略思想,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在目标追求上,缩小城乡校园足球差距,促进城乡校园足球公平,整体提升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质量,最终实现足球活动的广泛普及与城乡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城乡教育机构、学生及广大师生等消除城乡偏见,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进行深度交流、共同进步;在资源建设上,城乡校园足球资源共享,即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场地资源、资本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合理流动和共享共用。应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观,以新发展理念为世界观,以系统控制为方法论,建构一体化的政策体系、资源体系、运行体系、治理体系,合力推进城乡校园足球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