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使我快乐

2019-11-24 12:17黄保姣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幼儿教育

黄保姣

【摘要】幼儿建立分享行为是增强其社交意识、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围绕幼儿比较关注的事物激发幼儿分享动机,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分享机制,而不是“这个玩具我不喜欢所以让别人来玩”这种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伪分享。论文就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幼儿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行为;人格塑造

一、前言

俗话说:“学会分享,能够使得快乐加倍,痛苦减半。”所以分享行为有利于人格塑造和社会交际。其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因为幼儿园小班阶段正是一个人性格完善的最佳时期。但是分享行为培养是一个科学系统工程,要结合孩子的心理针对性引导,否则容易南辕北辙,使其产生消极应对心理,将自己不愛玩的、不爱吃的、不爱读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样反而对于人格成长不利。即,分享必须建立在彼此快乐的基础上。

二、幼儿分享行为分析

幼儿都存在一定的自我保护或者领地意识,这对分享行为造成了阻碍。不过,幼儿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一旦对方属于自己亲近的对象,其就能够分享自己认为有趣的东西,比如图书、玩具、零食。幼儿分享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年龄小,自我评判水平低,容易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他人的喜好,即自己认为是好的别人也一定觉得好。这就容易导致三种情况:第一,幼儿的分享出现错位,原本兴高采烈分享,结果对方意兴阑珊,容易造成分享者积极性受挫;第二,认为对方也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产生了领地意识,将其护住,不喜欢和他人一起品尝或者阅读;第三,对方和自己同样喜欢某个事物,产生了分享行为,彼此都非常高兴。

其次,分享手段少。在玩具分享方面,只限于和对方一起玩,针对玩具与玩法的交流少,当然这是他们的语言与思维还没有成熟的缘故。如果是紧紧护住自己的食物、玩具、图书,这样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分享;第二,不想和别人分享。

再次,容易受他人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容易受家人、亲人、伙伴、教师影响而发生改变,这是源于幼儿的模仿天性[1]。

二、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一)使其形成社交意识

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要和他人打交道,社交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事情。社会交往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培养分享行为,可以使得幼儿产生社交意识,和他人沟通表达情绪,交流关于某个玩具、零食以及读物的感受。在不断地分享当中,幼儿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随着交际圈的扩大,他的社交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好处。

(二)使其性格更加完善

健康幼儿的性格是活泼、灵活、聪明、喜爱表达、尊重他人的。在不断的分享行为培养过程中,孩子们就某个食物、读物、玩具产生愉快的交流、配合,锻炼了表达思维的能力。在分享中彼此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一些孩子负面的地方,使其人格变得更加完善[2]。

三、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一)从幼儿最关心的事物开始

必须针对幼儿关心的事物来展开分享行为培养,否则将事与愿违。生活中常见小孩子给别人东西时说:“这个我不喜欢,给你吧!”其实,这就是错误分享行为培养典型。小孩子因为关心某个事物而产生领地意识,比如喜欢的零食、喜欢的画本、喜欢的衣服等等,针对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来和他人形成分享,才会使其记忆深刻,触动也大。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强迫其产生分享行为,要给其自我反省的时间。

(二)调动父母,使其做好模范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此时可以向小班教师寻求支援。小班教师也可以直接联系幼儿父母,就分享行为产生讨论统一意见,然后按照步骤去实施。笔者认为幼儿父母、爷爷、奶奶彼此互敬互爱,家人之间懂得分享,营造出一种融洽快乐的分享气氛,幼儿便会耳濡目染,也会积极地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此过程中父母要积极引导,比如在吃水果时,父母引导:“给爷爷奶奶送一些去!”爷爷奶奶得到幼儿的分享物品之后,也要积极地回馈,对其行为进行赞美,或者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当然,最重要的是,家人一定要接受幼儿的分享,切不可说:“我不吃,宝宝吃!”这样会切断培养链条,使得孩子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结果在其他人直接收了他们的分享品后,反而会突然嚎啕大哭。

(三)强化分享行为,植入快乐

所谓强化,就是反复地暗示、引导,使其建立分享习惯。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要建立起分享行为和快乐的因果关系。即让孩子认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会收获他人的肯定和同样的分享行为,彼此交换食物、读物和玩具,并在其中收获友谊。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朋友们,下面咱们玩一个游戏,就是将你爱吃的食物分享给身边的小朋友好不好?然后身边小朋友要接受啊,这可是你最好的朋友给你的食物,还要说‘谢谢!”然后主教和助教开始示范,而且双方都要表现出非常高兴,要让小朋友看得到分享的快乐。或者平时建立“分享角”,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到课堂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也可以获得别的更多的玩具,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种利他利己的良好行为。

(四)杜绝不耐烦,要认真负责

在培养过程中,幼儿的反应是比较慢的,习惯培养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着急,态度上不要出现不耐烦,更不能呵斥。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其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其明白分享行为的重要性。

(五)利用故事进行渗透教育

幼儿喜欢听故事,一些礼貌用语都是从故事里学会的。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被多次佐证。所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渗透分享行为真的很重要。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或者其他教师编的小故事,都可以积极地融入进来,而且在讲完故事以后引导孩子们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使其认识到分享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快乐[3]。

四、总结

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中,可以使幼儿在教师、父母、家人等的积极影响下,建立起对分享的积极认知,从分享他们喜欢的玩具、食物、读物开始,让他们在不断地分享中意识到分享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比如收获了友谊,获得了赞美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浅析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5):111.

[2]肖慧.浅谈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J].动漫界(幼教365),2017(24):62-63.

[3]陈洁.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3(07):92.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幼儿教育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不忘初心 幸福前行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研究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