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娜
摘 要:学生良好人格魅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不断地塑造与磨炼。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 善也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 期,而语文教学又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探讨用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教育;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10-02
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的竞争,未来的人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然而,当我们翻开当代资料记录时却不难发现,不良的人格,正向家庭、学校、社会袭来,而首当其冲的则是那些正处在心理形成期的青少年学生。有许多学生的人格特点具有极端表现和难以弥补的缺陷:有的虚荣心、自尊心极强;有的任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与他人相处;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道德感;有的自卑、缺乏自信,面对挫折特别痛苫、抑郁、不知所措,逃避面临的事件,采取极端力式来解决某些困惑和问题。因此“辍学、逃学、休学、出走、滋事、自杀、越轨违法”等教育事故屡屡发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教学科目——语文,其内在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则为教育中塑造完美人格提供了文字基础和精神条件 。一位日本学者认为教育是“实现人之尊重的教育”,其目的是“人格的完成”。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社会服务。可见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人格素质,发展健全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教学体会,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有以几个方面:
一、明确人格魅力塑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我与某人有共同语言,这语言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指思想、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就是通过人格塑造使人类产生更多的共同语青,以确保人类的永恒生存与发展。因此说人格魅力的塑造在语文教学中具首要地位。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当我上《最后一课》一文时,我着重分析了小弗朗西斯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以及“最后一课在小弗朗西斯心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改过的人文品质,并不失时机地针对当时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教育,指出良好的班集体对个人成长学习具有重大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激荡。又如讲《芦花荡》中中国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所进行的艰苫卓绝的战争,无不使学生得到触动,这些都为学生人格力量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无疑是偏低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他们总觉得茫然、无助,无法明辨是非,认清是非。所以,奇装异服、红发绿唇统统流行起来;粗言秽语便随口而出;潇洒等同于消极;暴力等同于英雄。于是,培养审美能力被摆在重要位置上,而无疑浯文教育便是前沿阵地。许多的文章都有美丑的对立,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如《理想》、《行道树》、《我的信念》、《背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等。在语文教育中,学生逐渐在审美中塑造了自我的
健康人格,懂得如何去面对、分辨、接受现实中的美丑、善恶,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阵地,在语文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永州古邑人杰地灵,名胜极多,如能多组织学生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陶冶,更不失为人格锻炼的一种途径。
五、微笑型教育——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
微笑,是友好的表示,是善意的外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他走上讲台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微笑。提问学生应该是微笑,指导帮助学生应该是微笑。让学生从微笑中缩短与老师的距离,体现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既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智慧又使学生感悟到对人应该是友善的、平等的、民主的。特别是对于班内一些性格内向、比较腼腆的同学,一个甜甜的“请”字,可以温暖他们那冰冷的心灵;一个善意的微笑,可以鼓起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主动探求真理的勇气。微笑是人格高尚的特征,而那种动不动就横眉竖眼、大声呵斥,甚至大打出手的行为是人格低下的表现。
六、宽容型教育——体现对人的尊重与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哪怕是个纪律性很差的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 人的自尊心。”那是我在讲授《童趣》一文,当时正讲到二虫斗草间,忽见有庞然大物的紧张时刻,忽然教室门外一声响亮的“报告”声打断了我津津有味的讲解。进来一看,正是一位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今天又迟到了。我怒不可遏,不容他解释,劈头一阵挖苦与痛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那位同学的脸由白变红,又由红变白,最后竟一扭头冲出了教室,留给我一个极大的难堪。事后我作了调查了解,原来这位同学是去送位生病的同学去医院,输了液后又匆匆跑步返校的,没想到做了好事反而遭了我的一顿臭骂。他怎能没有情绪?从这件事上,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帅必须学会宽窖,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不管是学生答不来问题,还是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头脑冷静地处理,特别是不要当着别的同学的而去指责、挖苦他,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台阶下,给他弥补过失的机会。老师对学生宽容,学生也就学会了对别人宽容,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也就换来了学生对别人的尊重与理解
七、认错型教育——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和谦虚作风
伟人也有缺点,教师不是万能的。为了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健全人格,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务实求真。一次在讲授《陈太秋与友期》课,其中“陈太秋与友期行,期日中,”我将“期行”的期读成“ji”,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错了,应读“qi、”。我楞,怎么办?是强词夺理,保持教师永远正确的尊严,还是承认自己错了?我选择了后昔。我说:同学们,x x x同学认为“期行”的“期”应读“qi·”究竟应该读什么,请同学们查下《现代汉语词典》,词典的解释如果是动词读ql”。如果是形容词则读“ji"。显然,“期行”中的“期”应是动词,应读“ql老师读错了。我承认了自己读音的错误,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细心认真态度,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并进一步引导说,看来老师也会犯错误,其实,不论是谁,即使是伟人也并不可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希望同学们能养成这种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实事求是精神。我的|认错做法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威信,学生反而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谦虚胸怀。
八、激励型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
看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这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极为有利。特别是班内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处于劣势,成功时少,失败时多,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严重时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做出一些不利于班集体和他个人的事。对于这样一些同学,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从而鼓起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勇气,向科学领域进军。2012级学生陈军在进入八年级后,由于放松了学习,期中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成为班内倒数的几名同学之一。他本人也丧失了信心,上课无精打采,有时甚至看起了课外书。一次,他的作文有一定的新意,尽管还不如那些优秀生的作文老练。但我及时抓住了他的这个“闪光点”,写了这么一段评语:“文章构思新颖,具有独创性,说明你很有文学细胞。努力下去,相信你会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并且在讲评时,让他当众念了自己的文章。从此以后,陈军同学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早起晚归刻苦用功,语文成绩提高很快。毕业进入高中后,他给我来信说:“老师,在我万念俱灭、心灰意冷的时刻,是您的评语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灯;是您的表扬鼓起了我奋斗的勇气。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您的激励、帮助,再一次深深地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激励型教育是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人格的体现,它需要教师关爱每位同学,发现他们身上哪怕是微小的 一 处闪光点,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作为一个突破口,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品尝成功,进而育人成才
九、示范型教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马克思在《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中写道:“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一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是感受的最终目的。”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但往往空洞的说教是无力的,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自身的示范性教育,以教师的人格行为教育感染学生。如每次上课,我都保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不穿金戴银,浓装艳抹:教态自然,举止文雅。教室里发现学生扔下的纸片我就悄悄地把它拣起扔到垃圾箱;班上哪位同学生病误了课,我会抽时间去宿舍看望他并及时给他补课:哪位同学家里发生了意外,我会带头捐款给以资助;作文教学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写作,一起交流,对那些能够吐露真情实感的作文,我给以表扬、鼓励,对那些弄虚作假、照搬抄袭的作文予以批评,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使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树立高尚情操,增强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完成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向交流。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总体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一举动,一言一行,甚至教师的穿着打扮,情趣爱好无不影响着每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完美人格,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以优美的语言教育人,以高尚的行为打动人,以敏锐的思想启迪人,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魅力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