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萍
【摘要】网贷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导致了“裸贷”、暴力催款、学生跳楼等严重后果,给学生和家庭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文章以心理学为视角,以大学生非理性网贷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网贷现象的心理动因,提出了理性网贷消费的教育对策,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理性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心理学;教育对策
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5后”已经悄然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学习、社交、娱乐、消费等一系列网络活动。大学校园里的餐厅、超市、书店等消费场所都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大学生基本不带钱包出门,一部手机便可以实现各种消费。学生感受不到现金流失的真实感,网络消费在他们看来就是数字的增与减,所以他们缺乏对网络消费的理性认识。操作流程简便,放贷条件宽松,无需任何抵押等优势使网贷平台在大学校园蓬勃发展。虽然网络贷款在某些方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亦不可估量,甚至无法挽回。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贷款产生曲解,出现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消费现象。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网贷现象及心理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有效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的网贷行为,对网贷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分析
(一)校园网贷的定义
在当今资金需求量极大的市场背景下,许多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将商机转向自我防御意识薄弱、消费欲望强烈的大学生市场。至此,校园网贷应运而生,即校园网贷是在校学生通过各类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二)大学生校园网贷现状分析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7年12月,在网民的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0%;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不断增长,线下消费使用手机网上支付比例已达65.5%,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25.4%,为规模最大的群体。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自认为是“超前消费者”的比例是13.6%,而且11.6%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网络借贷。
以上材料表明,具有显著年龄特征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新生势力,而且“超前消费”“网贷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已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这也是助长网贷消费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以及消费观念等一系列特征都尚未成熟,很多网贷平台根据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设计出能够满足大学生购买欲的借贷条件,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御消费过程中的诱惑,从而使用借贷平台提前消费,为其学习和生活埋下隐患。
近几年关于校园网贷引发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大学生非理性网贷消费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学生不堪还款重压,引发极端事件;(2)校园不良消费风气,导致学生个人诚信、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堪忧;(3)与日俱增的还款金额,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过重;(4)社会金融秩序紊乱,阻碍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校园贷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偏差
大学生初次进入大学校园,从“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和“等级森严”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看似获得自由,其实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客观的认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出现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是高中时期的任务,一旦走过高中的艰辛历程就不用再努力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任何时期的主要任务都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才能使自己成长为有知识、有才华、有内涵、有理想的人,进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更好地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学生可能不会从学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提高生活享受的质量等方面来体现自身价值,这些行为都离不开消费,并且部分学生往往是通过过度消费来“提升”自己。例如在网购过程中,大学生所谓的“自我选择和独立判断”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他们选择的背后是网络媒体、商家广告、社会风气等的引导和操纵,他们其实是在各种有意或无意的刺激中进行消费,是“被消费”而不是“自消费”的过程。另外,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觉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就是不负青春,但是他们用不合理的认知去支配自己的行为难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情绪情感体验缺失
伴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持续发展,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也不断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冲动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情绪体验。被称为“网络原居民”的大学生在开放、虚拟、多元的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其中能够获得极大的情绪情感上的满足。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情感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他们往往会选择冷漠或逃避,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他们往往感到孤独,情绪体验有着矛盾和冲突,甚至脱离现实世界比较严重的学生还会产生网络焦虑症、网络孤独症和情感冷漠症。他们利用网络社交弥补情感体验的缺失,當遇到经济困难时,相对于寻求周围同学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他们更愿意选择网络贷款来解除自己的经济困难。
三、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的教育对策
(一)个人方面:提高心理素养,培养理性消费
首先,大学生应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衡量个体成熟的标准之一。客观地评价自我,合理地定位角色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如若对学习始终持有一份热爱,那么网络就会成为其学习的平台,而不是消遣无聊时光的工具。
其次,大学生应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够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个体的影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应善于察觉自己的情绪体验,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通过合理的途径去疏导,而不应通过沉迷网络、疯狂购物等不合理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再次,大学生应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朋友,有爱好,有追求,有自信,而不是整天通过沉迷网络来寻找存在感。游离在网络中不仅没有充实感,反而会使人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贷消费等只会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但过后会感到更加孤独与焦虑,反而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只有积极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使用网贷平台,才能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实现自身价值。
(二)学校方面:重视消费教育,加大监管力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由此可见,重视大学生理性网贷消费教育,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关键。
首先,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开设有关消费心理、法律知识、理财教育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还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学生服务社团等部门定期举办关于大学生网贷消费利弊的讲座,使大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理性消费的教育,接受推进校园文明和谐的消费文化。
其次,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要联合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清除不良网贷平台,为学生的安全消费保驾护航。
(三)家庭方面:改善教育模式,加强沟通引导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家庭都是“非常6+1”模式,六位家长独宠一个孩子,在经济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导致他们从小没有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的消费观。
首先,家长应以身示范,改变以往的消费观念,培养大學生理性的消费习惯。其次,家长应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意灌输正确的理财观念,让学生意识到网络贷款的弊端,认识到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家长应及时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并加以引导,帮其建立理性消费观。
(四)社会方面:规范网贷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校园网贷机制的改善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环境中不良消费风气的迅速蔓延给大学生的消费观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治理对抵制不良网贷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督与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取缔非法运营的网络商店和网络借贷平台。其次,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文化。网络媒体将“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等西方消费文化渗透给网民,使大家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就讲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因此,网络监管机构应借助大众媒体积极宣传健康消费理念,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蔡鑫韵.大学生网贷的现状及相关法律责任[J].中国商论,2017(19):41-4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1-31.
[3]林明惠.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05):79-83.
[4]颜卫东.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彭聃玲.基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Z].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