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丽
【摘要】“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治学的终极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人求真”是他的教育目标,“学做真人”则是他自身的追求。要从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德育思想入手,以“真”历练孩子,引导孩子,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做到明明白白做事,真真切切做人。
【关键词】求真知;做真人;历练;引导;感化
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笔者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就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的人生目标,也是他治学的终极目标,他的一生就是“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一生。
这里的“真人”就是要求学生做“真诚不虚伪的人”。我们要从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德育思想入手,教师施展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以“真”历练孩子,引导孩子,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做到明明白白做事,真真切切做人。
一、以“真”明人,历练孩子做真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求真知”“做真人”都要从“明真相”开始。
学校附近有很多路边摊,辣条、火腿肠……鲜艳的颜色、浓烈的香味,刺激着孩子们的味蕾,吸引着孩子们的脚步。老师、家长三令五申,并不能削减他们的热情。一次班会课,笔者将曝光辣条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肮脏的环境、劣质的原料、各种违禁化学添加剂……孩子们看后无不张大了嘴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后路边摊就没有我们班孩子的身影了。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真相的力量。
班上有这样一个“小公主”:挑食偏食,傲慢任性,不思努力。可是她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很要强,很爱面子,离婚时孩子只有3岁,她自己无文凭无技术,只能到处打零工,一天做两份工。但她不愿让女儿受委屈,怕别人看不起,要让女儿过最好的生活,自己省吃俭用,把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给女儿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女儿就是童话中的公主。在女儿的心中,妈妈有很多钱,有很好的工作,有很体面的朋友,妈妈是无所不能的。
得知真相,笔者鼓励孩子妈妈应该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让孩子面对现实,也许不是一件坏事。犹豫再三,妈妈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情况——打零工,长期失眠。孩子听了妈妈的诉说,先是呆住了,继而泣不成声。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再也不和同学比吃比穿,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也不挑食了。而促使这个“公主”长大的就是真相。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写了一位单亲妈妈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故事。面对塌天大祸,母亲没有对孩子做任何隐瞒,而是如实地告诉了孩子家庭的境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子三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是什么让这个不幸家庭的孩子变得如此坚强?是真相。
有一幅这样的漫画,左半幅是年轻的妈妈把鱼身夹到年幼的儿子碗中,说:“妈妈爱吃鱼头。”右半幅是人到中年的儿子把鱼头夹到白发苍苍的妈妈碗中,真诚坦然地说:“我从小就知道妈妈爱吃鱼头。”去掉漫画的讽刺意味不说,笔者觉得这个故事有其合理的一面,那些在父母编织的美丽谎言中长大的孩子,说出此类“呆萌”之语,做出此类“呆萌”之举,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但是放眼我们的生活,有多少家长还在精心地编造着、苦苦地维系着那善意的美丽的谎言呢?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真相”,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作为孩子,他们有权利知道“真相”,这是对他们的考验和历练。
二、以“真”教人,引導孩子做真人
“身正为范、知行合一。”班主任需要通过正行修身来提升人格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这不仅是规范自己言行,实现自身内涵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育学生,以班主任个人魅力发挥学生潜质、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每天都能在讲台上发现大量被孩子们“遗弃”的铅笔、橡皮、直尺,反复强调都无济于事,一学期结束已经装了满满一袋子的文具。笔者认识到反复地说教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正好结合语文课《小书包》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班会课“我是文具们的小主人”。
笔者先让孩子们看看被他们丢弃的文具,并提一提装着文具的袋子,有些个子小的孩子涨红了脸也提不动。孩子们体验之后,个个目瞪口呆。接着播放了铅笔、橡皮、直尺等文具的制作视频,让孩子们说说此时的感受。有的说这样做太浪费,有的说原来这些不起眼的文具需要这么多人的劳动啊,有的说我们今后一定要爱惜文具……待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笔者让孩子们说说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有没有好的措施来督促大家都能做到爱惜文具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民主通过了两条对策:(1)文具上都贴上姓名,标上学号,每周总结一次,看看哪些人的文具被丢弃了,没有妥善保管文具的孩子将会“贡献”相应的班级奖品(新的铅笔、文具、直尺等);(2)当铅笔用到小于7厘米的时候可以以旧换新。孩子们既了解了文具生产的不易,又有了自己制定的条例激励,爱护文具的意识就强多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文具收容所”里被丢弃的文具越来越少,由最开始的一周总结变成两周总结进而变成现在的三周总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示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记得笔者有一次下课离开教室,因走得匆忙,夹在书里的一支笔掉落下来。等到下午到教室的时候,看到班级“文具收容所”里赫然放着一支笔者的那支红笔,怎么办?要求孩子们做到的,自己竟然没有做到。转念一想,此时不正是以身示范的最好时机吗?于是笔者拿出了一张姓名贴,写上了我的学号“59”号,并在第二天晨会课时自我检讨,贡献了班级奖品——5支红笔。孩子们爆出热烈的掌声。笔者对孩子们说:“作为青葵中队的一分子,做错了贡献奖品理所当然,你们不必给我掌声,今后我一定会保管好自己的文具。”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爱护文具的好习惯,又给孩子们树立了好榜样,而且教师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班主任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言传身教比严格管理、纯粹说教具有更持久的效用。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表率,要学生做的事,班主任须先做到;要学生遵守的规范,班主任须先遵守。以身示范,以“真”明人,历练孩子做真人。
三、以“真”待人,感化孩子做真人
班主任要培养以仁爱为本的教育情怀,尊重、关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肯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维护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立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关爱学生,不仅指关心学生的学习,还有健康、生活、道德、心理等。关爱学生和理解学生是紧密相连的。理解学生,就是既能了解学生,也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接纳学生。
刚接手青葵班,鹏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稍有不顺心就不分场合地号啕大哭,整栋教学楼都能听到,有攻击行为,思想偏激,遇事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正是“劣迹斑斑”,多次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着实让笔者头疼了一段时间。静下来细想,笔者觉得首要的是要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情况。通过家访得知孩子父母离异,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对其几乎不闻不问,扔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其父亲沟通了几次,得知他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打骂。难怪每每提到他的父亲,孩子都会哭得更厉害,原来孩子心中缺爱,他是用极端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
了解情况后,笔者一方面继续和他的父亲沟通,让其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另一方面开始寻找鹏身上的闪光点,让他有自信,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感。一次写话课,要求孩子们先完成一个小制作,然后再将制作过程写下来。孩子们有的折纸飞机,有的做灯笼,有的折房子……笔者看到鹏也在认真地制作着,这可是他少有的课堂状态。笔者凑近一看,他折了好多个金元宝,由于没有准备制作材料,还是用卫生纸折的。虽然“材料”简陋,但是折出来的“金元宝”栩栩如生。笔者立即“采访”鹏,他兴致勃勃地说是跟奶奶学的,孩子长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耳濡目染,竟学会了这门“手艺”。笔者趁机表扬了鹏,他不好意思地笑了。通过这次意外发现,笔者感受到在鹏粗糙的外表下竟然有一双巧手。
此后笔者一直关注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他,鹏变得开朗了些。一次课间,笔者竟然看见他的桌上有很多彩色橡皮泥捏成的物品,栩栩如生的动物、色彩鲜艳的水果、惟妙惟肖的各种用品……当时真是为之一振,甚至自叹不如。笔者当时就把鹏的作品拍下发到了群里,并在全班展示了他的作品。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纷纷说鹏有一双巧手。受到关注和鼓励的鹏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和我靠得越来越近了,有一次他还悄悄地送我一支红笔,可知道他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小气”。笔者有些惊诧,但是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真诚。此时虽然鹏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在孩子入學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和鹏的爸爸从未谋面,每次约谈,他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一切活动都是由鹏的爷爷奶奶参加。但是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鹏的爸爸竟然亲自参加孩子的家长会,那还是我们第一次碰面。笔者想,应该是孩子的转变也让他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用陪伴、关爱去温暖孩子,孩子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自然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以“真”历练孩子,引导孩子,感化孩子,让孩子们成为“真”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