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永思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持续变革着秘书职业与秘书教育。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运用带来了秘书业态的改变,企业越来越关注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生产等新技术的应用。高职秘书学专业应顺应社会新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习就业、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秘书岗位要求潜质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手段已在教育中得到有效应用,例如数字化校园、远程教育等。体现在秘书学专业上的,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立体教材、现代学徒制、信息化教学大赛等项目。然而高职院校秘书专业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一一展开剖析。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新需求不匹配。“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能在办公室运用新技术开展工作的秘书人才。如操作刷脸机、指纹机、叮叮签到进行考勤,开启LED屏等电子设备进行会议服务等。然而目前高职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学校对“互联网+”给秘书行业带来的变革估计不足,未能及时顺应新技术潮流制定课程体系。
(二)秘书教师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具有的碎片化、快速迭代等特征要求秘书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如工作中每个环节都时刻围绕服务对象展开,以服务对象体验为核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最终目标等。然而在高职秘书学专业中,热衷发展互联网新思维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比重小,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愿意进行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是高职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缺乏互联网思维,会导致教师无法为秘书专业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互联网思维,使他们难以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三)实训缺乏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互联网+”时代,各种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使用于教育领域,包括电子白板、QQ、微信、微博、微课、慕课、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蓝墨云班课、云课堂等。很多高职秘书学专业教师上课首先摇一摇、扫一扫,云班课成为必备。然而,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新技术新手段在实训环节未能得到广泛运用,学生难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和技术了解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环境、完成基本操作并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此外,高职院校领导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软件、硬件缺乏投入,尤其是秘书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缓慢,阻碍了秘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政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多由行业进行指导,政府部门提供经济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而我国秘书学专业没有行业背景,企业本身无利益可得,不愿投入资源配合高职院校开展有效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各种社会力量不能运用新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有效合作,复合推动专业发展,那么未来高职秘书学专业将会更加封闭,难以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了改进“互联网+”时代秘书职业教育,以下将对秘书专业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根据企业新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对秘书从业人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调研,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确立未来以面向职场的“互联网+”秘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二)引导教师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新时代,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更有前途。一方面,秘书教师要帮助学生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秘书专业学生强化互联网思维。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思想努力学习,能够掌握新的秘书工作工具、驾驭新的秘书教育方法,传授与新技术融合的秘书知识与技能。
(三)发展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强化实训环节。秘书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如果脱离秘书工作实际便无法培养出能应对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如VR、AR等,为秘书职业教育创造认知实践和仿真实训的条件,帮助专业打造现代化“线上+线下”教学综合体。此外,还应建立信息化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学生反馈、企业反馈等进行及时跟踪,形成良好互动。
(四)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政府部门要积极促使企业和社会全方面参与秘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也应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模式,提高秘书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秘书教育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