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思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三替”现象

2019-11-23 05:13张伯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校过程家长

张伯成

小学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单一主体生活环境向家庭与学校复合主体生活环境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小小少年摸索着学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群体调整生活模式、适应校园集体生活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家庭生活模式与校园集体生活模式之间不是简单的衔接关系,而是一种转变,甚至是一种变革。这一变革的过程既是学生个体的自我适应变革过程,也是家长的职责让渡与主动放权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孩子作为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一员和家庭未来发展的希望,占据着中心位置,然而孩子一旦离开家庭,家长就陷入“我的孩子将得到怎样对待”的焦虑之中,作为父母的保护欲望也往往在正常值范围内形成溢出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替孩子“多说一句话、多作一件事,甚至帮助孩子思考”等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当孩子初入校门,更多的家长抱有一种“学校啊,你将怎样善待我的孩子”的焦虑。家长的这种“慢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干预,甚至能够演化成为影响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隐性障碍。亦或说,学校将孩子作为未来社会生活个体进行培养的基本行为,与家长将孩子作为初离家庭环境需要更多呵护的本能意识形成了一对潜在的矛盾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学校生活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维护者,校园环境是学生进入社会大环境的阶段性“模拟体验”。因此,在校园环境中给予学生真实的个体身份,赋予学校相对独立、完整的权利来开展教学活动,能更好地锻炼学生个体,使其更快地适应不同发展阶段。许多校长和教师感慨,“在学校里,我们千方百计地锻炼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展,学生也确实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形成了好习惯,可每每经过一个假期,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周末,学生的习惯又都消失了,这与家庭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三替”现象息息相关。可以说,学校在教育孩子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场与家庭教育习惯间的博弈。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三替”现象

1.替表达

语言表达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往往会针对这方面的教育开展许多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主动和校园值周老师打招呼、向帮助自己开校门的门卫人员道谢等。但总有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替孩子说话。这些简单的道谢与解释说明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恰好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却往往被家长给“夺”去了。

2.替行动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动手能力同样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近年来,国家针对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以及动手能力,开发了各种体能及手工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既在于活动本身,也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行动的意识。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低年级家长在接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说“快把书包放下,爸爸来”;对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也往往会说“你快放下吧,妈妈来”;等等。

3.替思维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是对知识、经验及已知条件的综合运用,是教育培养过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习过程是后续深度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往往在这一阶段通过简单的知识运算和个体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从而积累方法并逐步养成思维习惯。面对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其实孩子想一想之后都能回答上来。可现實过程却是,总有一些家长会马上给予提示,剥夺了孩子独立思维的时间与权利。

总之,在初入小学校园的一段时间,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场学校与家庭的“明争暗斗”。相对于低年级学生群体的教育,前三年是家长与校长的争夺;相对于小学教育的六年历程,后三年是校长与社会上某些不当风气的争夺。前三年的早日胜利为后三年赢取更多培养独立自主、健康向上品格的时间。从发展的角度看,家长必须从学生入学那一刻开始与学生一同成长。

二、“三替”现象审思

“三替”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学生家长的隐性焦虑心理是该现象普遍存在的基础原因;学生家长在学校教育大环境下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是该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1.基础原因审思

首次步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大多习惯于学龄前阶段对子女的各种“过度关照”。因此,在刚刚步入相对生疏而规范的学校教育环境后出现了一定的“逆向依赖”心理,即: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形成的积极照顾习惯演化成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强迫心理”,面对孩子离开熟悉的学龄前环境步入新的小学生活而形成的“履行照顾义务空间空白”促使其利用孩子每天完成学校生活、回归家庭生活后过度发挥照顾热情。这是家长以其相对于孩子而言的强者身份对弱者的依赖,并通过帮助孩子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多解决一个小问题而形成的自我慰籍心理,是其身份的无意识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强者对弱者的逆向依赖。

这样的逆向依赖是一种隐性的心理状态,其外在表现往往被家长的强者身份所掩盖。这样的心理状态通常也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或是家长的自我觉醒而逐渐消退。但其维系时间的长短对孩子尽快独立自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2.主要原因审思

许多家长受制于传统意识中急功近利的思想,或是面对新的学校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的自我心理等因素,乐于替自己的孩子多说、多做一些,甚至是“帮着想清楚、弄明白”。这些缺乏一定知识经验的引导,在许多时候成为滞缓学生成长的绊脚石。

家长在子女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恰当地认知自身角色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这一认知过程既需要家长的主动成长,又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并最终使家长与学校在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愈发步调一致。其中,家长的主动成长意识主要体现为认识到自身在子女教育活动中做好日常生活照顾和学习生活关心,而不能越过边界,揠苗助长,替孩子做更多孩子本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同时,学校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专业场域,对学生群体的基本表现以及家长群体的“三替”行为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负有通过家校共育等方式引导家长走向更趋合理的支撑发展路径的基本职责。

家庭与学校是有着“共同教育理想”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期待学生进步成长的理想具有绝对一致性。因此,在家校共育的现实路径中,保证家长与校长在思想与行动上的统一是基础,也是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文化和治学理念,家长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需要吸收和融入这些文化和理念。吸收和融入的过程则需要学校作为主体发挥积极作用。学校要通过开展活动让家长进行体验与融入。家长虽然是更趋理性的社会个体,但同样需要经历不断学习、渐进成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发挥其教育职能,利用有效的家校活动,通过更加生动的现实方法引导家长理解并融入学校育人文化,逐步实现家校育人思想的统一。同时,学校教育活动是需要家长通过现实行动加以配合的。这些需要配合的实际行动既包括避免“三替”行为,也包括家长与学校教育思想相一致的更多现实行动。具体体现为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理性成长与站位问题。家长与学校如果站位一致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优秀学生。

总之,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群体中的“三替”现象需要家长自主反思并逐步改进。同时,学校面对家长群体中的“三替”现象等角色定位问题则需要采取主动带入的方式,促使家长自觉融入学校文化之中,从而与学校教育活动形成思想及行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史琴.家校合作中班主任应有“三态”[J].教学与管理,2018(35).

[2] 李国,孙雅纯.家校合作要“亲密无间”,还是守好界限?[N].工人日报,2017-10-13 (005).

[3] 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基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立场[J].人民教育,2014(0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家校过程家长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犯错误找家长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