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要坚持四个“统一”

2019-11-23 05:13何亚涛章素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统一语文教学

何亚涛 章素娟

摘    要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要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红色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关键词 红色经典课文 红色文化 语文教学

小学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而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红色经典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是统编语文教材,还是之前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教材,都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篇目。这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以红色经典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注重通过朗读的方式,品味语言,和主人公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言语实践重在学习红色经典的语言及言语形式,表达正确的思想观念、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感受其内涵,让红色文化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重新标定航道,也给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提供了指南和借鉴。笔者以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应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根本。这里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谈一谈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如何坚持四个“统一”。

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的价值性和知识性两者的关系。在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知识性、弘扬价值性方面寻求平衡,使二者形成互动,协调发展,而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即使是一个词语的教学,亦可以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在学习“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笔者分两步走: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悲愤交加”的含义,学生从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既悲且愤的心情,来体会“交加”的含义,进而体会“交迫”的含义,体会“饥寒交迫”是指既冷又饿的意思。这是语文知识性的落实。第二步,让学生研究几个小问题:1.红军指战员既冷又饿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是什么?2.课文第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个词语跟这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3.战士们被饥寒交迫的处境压垮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还自然而然地唱起了宣传队员的竹板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红军战士怎么打都打不垮的钢铁意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红色血脉的传承,也是语文价值性的体现。

知识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习得,而价值性实现的是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知识性是价值性的载体,价值性又是知识性的灵魂。在“饥寒交迫”这个词语的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词语,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更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红色革命精神,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得到落实。一个词语的教学如此,一篇文章的教学亦可如此。

二、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的批判性阅读从何而来?它的起点应该是对文本的质疑。教师不应一味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而应就学生的质疑进行必要而恰当的辨析和诱导,这恰恰是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最佳契机。

课上,一个有宠物情结的学生说:“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好像有点假。不要说杀了,就是我的猫得病了,我都哭了好几天呢。再说,多杀一头少杀一头骡子有什么了不起?他既然爱大黑骡子,完全可以不杀啊。还有,大家都在劝彭德怀不要杀大黑骡子,他只要顺水推舟就可以啦。”这番话使笔者讶异,说明学生还处于当下生活的现实情境里,难以设身处地进入文本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否定或批评她的想法(说法),而是强烈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實现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是类似教学情境之下,教师必须保有的一份清醒和理智。

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这样一句话:“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在战士们眼中,彭德怀是令出必行的军团长,是爱兵如子的指挥官;但在彭德怀内心里,他和战士们都是革命军人,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绝不会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上下平等、官兵同甘共苦的原则。更何况,杀大黑骡子是为了挽救更多战士的生命,彭德怀虽然爱大黑骡子,但更深爱着他的战士们。

批判不仅仅是批评,批判还意味着能透过表面看到深处,与建设性相统一的批判才能彰显思维的深刻性。红色经典课文讲述的内容往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在反思省察中吸纳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形成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解释和评价。

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教学时,有些教师总会固执地牵引着学生,使学生的发言无限地接近标准答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倡导多样性,但红色经典课文又有其特殊性。教学中,教师要细细甄别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中心活动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中去发现矛盾,品味矛盾背后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究,找到了不少“矛盾”之处:爱大黑骡子的彭德怀为什么非要杀大黑骡子不可?为什么彭德怀命令杀大黑骡子,战士们又不肯杀?“深情地望”表现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为什么杀大黑骡子时彭德怀又是“平静地说”呢?一次次下令杀,但杀大黑骡子时他为什么又背过脸去?坚决要杀大黑骡子的彭德怀为什么在枪声响了后又向着大黑骡子摘下军帽?大黑骡子被杀死了,他为什么不吃?深爱战士的彭德怀,怎么对战士们“不耐烦”“怒吼”“发火”了呢?学生的理解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毕竟只是五年级的孩子,有些学生从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出发,理解上出现偏差也很正常,但教师不做引导不行。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从战士们的挽留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彭德怀决定杀的言行及神态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彭德怀的命令与行为之间的矛盾,藏着人物怎样的情感?最终,学生体会到,“矛盾”背后藏着的是:战士们爱大黑骡子,就是爱彭德怀;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是因为他更爱战士们。

尼采说,万物的统一性不是一个抽象观念,不能凭逻辑推理达到,而是一种切身的感应,只能在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同理,学生只有在基于多样性的探究性学习中,在讨论、研讨的过程中,才能追求到内涵更丰富、价值更高的统一性。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德育功能是语文教学的范畴之一。在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若只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定会吃力不讨好,反而将语文教学的本务耽误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完美地整合起来,方能凸显红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课文中,虽然大黑骡子最终被杀了,但大黑骡子的形象是极具内涵的。无论是战士,还是彭德怀,都对它流露出喜爱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彭德怀和战士们对大黑骡子喜爱之情的语句,反复诵读体味,从中学到的是言语形式和表达方法,提高的是语用能力,这是红色经典课文的显性教育。但在反复诵读体味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心中埋下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这是红色经典课文的隐性教育。两者巧妙结合,自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四个“统一”遵循了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发掘其中向上、向善的内涵,将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渗透于知识传授之中。教材中,诸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时,教师要坚持四个“统一”,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红色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让红色文化精神流淌在学生的心中,进而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秦亞洲.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足迹”[J].今日教育,2011(06).

[3] 何建芳.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06).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统一语文教学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