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霄霄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源自学生、贴近学生, 教师平时批改作业时,应注意积累、摘录学生的常见错题,并转化成反思纠错的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如仅仅讲解正确的解题过程,并不能达到帮助学生避免再次出错的目的,教师应将错题作为一种资源,抓住契机,合理利用,让错题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引导;错题;自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80-02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身建构学习,并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法”时,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我在订正错题的同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缜密性思维。
一、算理错误,形成知识系统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的错题时做到换位思考,从错题中解读学生的思维,正确分析评论学生出错的原因,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算理、端正认知。
大部分学生看到被教师批注的错题后马上就能订正过来,但是不能保证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还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也会听到学生说:“我又粗心了。”学生说自己马虎粗心,其实不尽然。学生做错题,有时不是因为不会,也不是因为教师没有系统地教,而是源于学生对该知识点没有深刻的理解、总结和归纳。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读题,弄清题目中关键语句的意思,反思做题的思维过程。其实,学生出错不仅仅是“粗心”,还是对数学知识系统认知不完善,没有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例如,对于错例“46÷23=22”,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思路:“做题时,我用十位除以十位得2,个位除以个位得2,将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22。”很明显,学生对低年级学习加减法时的算理的记忆太过于深刻,加减法的算理是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在学习除法时就混淆了。但是,我发现这种错误通常只会在口算时发生,竖式计算时基本不会出错,这就说明学生在口算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帮助学生归纳出除法口算的方法就是关键。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判断商是几位数?”
生1:把46看作50,把23看作20,50里面最多有两个20,所以商是一位数。
生2: 先看十位,4÷23不够除,十位上商0,省略不写,所以商在个位上,只有一位数。
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总结除法口算的算理?”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归纳出算理:先看最高位,如果不够商1再看下一位,依此类推。本题中,先看十位4,4÷23不够商1,再看46,46里面有两个23,所以在个位上商2。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知识漏洞,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厘清自身思维,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学生只有对自身不足有清醒系统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去做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拓展,培养探索精神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对知识出现理解性的错误,并在习题训练中反映出来。这时,一些教师采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并不能达到杜绝错题的目的,也忽视了错题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搜集学生的错题,将其作为生成性的材料,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内化吸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例如,教师出示:36÷3=12,72÷6=12,108÷9=12。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被除数72是36的2倍、108是36的3倍,商不变。
生2:除数6是3的2倍、9是3的3倍,商不变。
生3:后两个式子的被除数和除数依次是第一个式子的2倍和3倍,商不变。
师:你们能总结一下吗?(请学生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出示错例:A÷B=15……2,当A、B同时扩大10倍时,商仍为15……2)
师:用列举法,将A、B填上具体的数字算一算。
生4:32÷2=15……2,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为320÷20=15……20。
生5:62÷4=15……2,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为620÷40=15……20。
生6:47÷3=15……2,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倍,为470÷30=15……20。
师: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7: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通过错例,学生补充拓展余数的变化规律,对容易被忽略的余数部分也加深了认识。学生通过列举的特殊方法去掌握这一类题的规律,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其余类似题目的探索。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并订正错题,更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出错的原因,并通过自主归纳总结,体会如何用特殊方法解题,真正理解知识。由一道题回顾一个知识点,并通过这个知识点衍生到其他知识点,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
三、认知冲突,提升思维能力
通过认知冲突,学生打破定式思维,在反例的引导下归纳发现式子的异同,从而总结出规律的适用条件。
例如,教师出示:
720÷12=60 700÷14=50 480÷32=15
720÷3÷4=60 700÷2÷7=50 480÷8÷4=15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上下对应的两个式子,商相同,被除数也相同。
生2:3×4=12,12是第一个式子的除数。
生3:下面式子的两个除数是对应的上面式子里除数的两个因数。
师(总结):720÷3÷4=720÷(3×4)=720÷12=60。
(教师出示错例:142÷14=10……2,142÷2÷7=10……2)
师:计算有错误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板书:142÷2÷7=71÷7=10……1)
师:2与7是14的两个因数,在上一组题中,这种形式的式子结果应该相同,为什么现在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由于学生水平有限,不排除交流无果的情况发生)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另一个式子:142÷7÷2。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142÷7=20……2,无法继续计算了。
学生在三年级时接触的除法都是整除,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通过交流发现:只有在整除的式子中,連续相除的两个除数才可以写成乘积的形式。学生在和难题狭路相逢时,他们的心情也是紧张的,这时教师对出错的学生应保持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不打击学生。学生只有在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下,才不会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才有安全感,思维才会更活跃,思考也才更有深度。
在学生的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错题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当学生出错时,要适当的鼓励和引导,给他们信心,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教会学生分析整理错题的方法,从错题中领略数学的严密性,让学生体验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