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果蔬绿了日子红

2019-11-23 06:38叶启伟沈光勇周阳
当代贵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威宁自治县党参

文_叶启伟 沈光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 周阳

威宁始终把强化组织方式、产销对接、打造特色品牌放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

初秋时节,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示范基地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在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

“基地有3000多亩苹果树已挂果,去年产苹果1750吨,产值2000万元。今年预计产苹果超过4000吨,产值将超过4000万元。”基地负责人靳小岗介绍,基地覆盖农户4056户17232人,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6户2952人,固定解决40余人就业,农忙时节临时解决上百人就业。随着苹果产量越来越大,用工量也会逐渐增加。同时,除了土地流转费外,企业还根据流转土地面积每年每亩按100元反哺贫困户。

“我在基地主要从事拉枝、修枝、除草、采摘等工作,每天60元。”来自迤那镇中海村村民蒋仕美一边采摘苹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他家收入就靠种包谷洋芋维持生计,没有固定来源。家里有两个老人需要照顾,小儿子在上大学,负担很重。现在有了稳定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日子比以前好了不少。

这是近年来威宁自治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生动片段。

调整产业结构 激发产业活力

威宁是贵州省乌蒙山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近401.5万亩。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群众习惯于零散式的种植模式,低效玉米种植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产业结构单一,劳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夯基础、抓保障、促发展”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威宁把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与“五步工作法”有机结合,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32个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着“以长养短、长短结合”的思路,巩固提升烤烟产业,调减低效产业,加快马铃薯、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大面积发展夏秋冷凉蔬菜、苹果、中药材等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调减玉米48.5万亩,完成马铃薯种植180万亩,蔬菜种植100万亩(计划120万亩),中药材种植41万亩,烤烟种植24.04万亩,经果林种植达273.43万亩。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威宁始终把强化组织方式、产销对接、打造特色品牌放在做强做大特色产业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稳步推进农产品县内销售和对省内外开展销售对接,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衔接。

目前,全县销售农产品78万吨,出口9749吨,销售金额15.6亿元。同时,加大品牌打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全县有地标产品12个、省著名商标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企业(合作社)157家,认证面积238.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3个。

途穷致富难 路通产业兴

9月初,行走在海拉镇海昌社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满了党参,满目苍翠。宽敞整洁的通组公路直达村民家门口。

“威宁党参看海拉,海拉党参看海昌。”海昌社区主任邹元六告诉记者,种植党参是当地一直以来的传统。据清代《贵阳府志》记载,“黔中党参,威宁最佳”,而威宁党参,海拉最优。

“海拉镇海拔高,土质疏松,非常适合党参生长”。据介绍,由于自然条件好,党参品质高,市场效益好,于是党参就成了海拉镇的主导产业。

在威宁自治县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示范基地,务工的农户正在修剪枝条。(沈光勇 / 摄)

“以前路不好的时候,党参运不出去,外面的老板也进不来。”海拉镇副镇长孔德亚介绍到,由于交通限制,在2016年之前,海拉镇的党参都以群众散种为主,虽然名声在外,但是效益却不高。

2017年,随着通组公路、环山公路投入使用,海拉产业也迎来新生。目前,海拉镇的环山路、通组路、串户路加起来超过500公里,不仅串通了辖区内的18个村寨,更成了联系外界的重要渠道,现在每到收获季节,来自云南、四川、甘肃、广州等地的客商都会涌入海拉收购党参。

自2017年8月“组组通”启动以来,威宁自治县干群齐心,仅用22个月就新建农村“组组通”硬化路5293公里,成为全省88个县(市、区)中建设任务量最大的县。

“我们用22个月的时间,完成通组公路5293公里,疏通了‘毛细血管’。”威宁自治县交通局副局长苗永仓话语中充满自豪。

不仅如此,2018年年底,都香高速威宁境内全线贯通,六盘水到威宁、威宁到昭通的里程大大缩短,威宁到滇、进川、入渝更为快捷,通江达海更为方便。

随着交通的彻底改善,为农产品的运输创造了便捷的运输条件,来自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威宁每年有20万吨蔬菜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市场,威宁特色产业正如竹笋般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产业+就业 打通群众致富路

当前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全县还有9.6万贫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外,还有6.5万人需要脱贫,这些人居住的地方既不符合搬迁条件,也不适合产业发展,且这些贫困群众无文化,没法外出务工,脱贫成了难题。

今年5月以来,为了充分发挥蔬菜“短、平、快”的扶贫效益,威宁探索谋划在有条件的坝区打造了6.5万亩以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为主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进行分红。基地由县农投公司牵头,分别与开心农业、金丰公司和同心弘盛公司组建SPV公司管理运营。每年收益扣除成本,利润的55%分给贫困户。

为了易地产业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由各乡镇组织这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并专门派出一名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务工群众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包住80元一天,做满一个月每天奖励20元。

来自雪山镇大发村的60岁老人秦光国,正在小海镇万河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施肥。“到现在我已经挣了5000多块钱,还供吃供住,现在是享福了。”秦光国高兴地说,基地里都是一些轻松活,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据了解,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按照“一户一劳动力就业”的参与方式能带动5000名贫困劳动力务工分红,让威宁6.5万名贫困群众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猜你喜欢
威宁自治县党参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跑起来
产销对接渠道宽 威宁蔬菜卖国外
挑选党参有妙招
煲汤好料 补气养血
广西民族自治县立法协商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
党参质松不甜该怎么办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
党参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