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

2019-11-22 10:38周小寒
大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周小寒

[摘要]在国内高校纷纷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之际,通过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办学机制、“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脱节,教师队伍理论丰富、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传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专业层面、教师层面办好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双元制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68-04

面对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国内高校纷纷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之际,笔者有幸赴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与考察,了解和体会到德国经济之发达,工业化程度之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之闻名,都與其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密不可分。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做法,对促进我国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德国考察与培训期间,据培训教师的介绍,德国的学前教育阶段,3岁以下进入托儿所,3岁以上进入幼儿园,托儿所和幼儿园有公立和私立两种,这与我国类似。德国幼儿园阶段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进入小学前,需要进行身心检查,检查不合格者须在幼儿园再读1-2年,仍不合格者进入特殊学校。进入小学需就读4年,学校仍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已开始。当然,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观摩、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来进行的,其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中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将来可能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小学4年毕业后,学校与学生家长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决定学生是适合进入文理中学、普通中学还是实科中学学习。三类中学中普通中学是主要的,进入文理中学的学生占总学生数的30%左右,实科中学的学生不能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兴趣爱好的变化,在中学5-6年级时,学校允许学生在不同的中学间转换。中学毕业后,学生可选择继续中学第二阶段的学习(高中),也可选择进入职业中学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就是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机制。经过3-3.5年职业中学的职业教育,学生可参加行业协会(IHK)组织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将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当然,学生也可补修文理中学中的学科程后,和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参加阿比图考试,考试通过则可进入大学学习。阿比图考试是终身制的,通过考试后过几年再进入大学学习是允许的。

从整个德国教育体系看,“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其实不是字面上的“双元”(学校和企业),而是“多元”,即由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四方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职业教育。之所以称为“双元”,是因为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地点,是职业学校(一元)和企业(一元)。学生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阶段,就拥有了学生(职业学校)和学徒工(企业)的双元身份,边做边学。“双元制”职业教育合同规定了学员学习的期限、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的报酬、学徒的权利与义务等。整个“双元制”职业教育3-3.5年完成,学员在企业的安排下,进入相关职业中学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内完成技能培训,时间分配通常是1—2天/周在职业学校学习,3—4天/周在企业工作。学员大部分时间是参与生产实践,与企业的培训师一起度过。若企业不能完成相关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则要求学员进入跨企业培训机构去完成企业不能完成的技能培训内容。学员在企业当学徒工,由企业对学员进行管理,企业根据学徒工所处的岗位按月发放工资,工资通常为600~1000欧元(约为正常工人薪水的1/3~1/2),随着培训年限的增加,工资也逐步增长。职业教育学徒(学生)的毕业考试费用也由所在企业支付,每人约400欧元,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会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种校企合作在政府的管理与协调下运行得非常和谐,也很受被教育者的欢迎。

(二)“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

传统的“二元制”课程模式主要由职业学校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两类组成。职业学校课程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企业职业培训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虽然学生以实践操作为主,但其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和在企业所学的操作技能是独立于工作过程的抽象技能,不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这使得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难以应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脱节的问题,德国提出“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它是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

“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其包括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学习目标是学完某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任务陈述是将课程内容详细化为具体行动。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将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开,它强调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其付诸课堂实践。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学习领域,能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某一个任务,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学习领域的组合学习,能够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要求。

(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行动发展其认知结构与实践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来设计课程,将各个教学内容变为一项项任务,这些行动任务可由师生约定一个或多个“行动产品”,这样可以使行动目标清晰明确化。这里的“行动产品”可以是制作一个雕像,谱写一首曲子,开发一款游戏,拍摄一部微电影,主持一次会议,提供一次专业咨询等,但最终必须提交“行动产品”。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只是提出任务以及与任务相关的资料,并引导学生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步骤完成任务。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个人或项目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或向教师咨询;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此计划可以是多种);决定采用何种计划方案(决策);学生按计划执行(实施),完成计划后,对完成过程进行检查,确认无误(检查);最后一步是对整个任务过程进行评价,其评价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自评、小组评等形式。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扮演任务发起人、支持人、组织者、咨询师、伴随者和检查员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脱节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定制紧跟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实行动态调整。此外,我们参观职业学校的工作坊时,发现教室和工作室是相连的,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分工,然后到工作室操作,这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零距离对接。反观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科性,理论教学部分占主导,实践教学部分薄弱。且面对行业企业的新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教材、设备、软件等也不够充分。按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毕业时还不能完全适应岗位要求,仍需经过岗前培训和实习才能胜任工作。可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相连,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尤其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部分。

(二)教师队伍理论丰富,实践经验不足

德国职业学校对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很严格,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双学位外,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工作经历,若担任实训课教师,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取得师傅资格才行。此外,教师还会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可见,德国职业教育拥有一支熟知企业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很强的师资队伍。反观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大多为高校毕业的博士,他们从高校毕业再进入高校,理论知识丰富,但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在职培训更多地倾向于教学研究和学术研讨,教师很少有机会亲临企业真正的“工作”几年。可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型人才,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传统,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在培训时,培训教师将一个任务布置下来后,就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行动,教师不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评价结果。这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身行动来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实践能力,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课堂组织方式上多以教师、教材为导向,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够。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占用的课堂时间很少,而且课堂理论知识内容的讲授占主导,实践操作内容较少。课程考核也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形式,很少采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这种教学和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收效甚微。

(四)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德国职业教育最成功之处便是“双元制”办学机制。职业学院主要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企业主要进行实践培训,校企之间相互协调,紧密合作。反思我国的情况,高校在拓展校企合作的路上,长期以来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尽管也有不少高校建立了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也不够规范。很多校企合作僅停留在高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毕业生的层面上,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课程的教学、师生职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参与较少。此外,在招收实习生方面,有些企业只看重廉价劳动力,安排学生的工作与专业技能无关。且实习内容随意,没有实习培训章程,有的企业并不安排企业师傅带教,实习没有起到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也有企业看重学生的专业性,安排专业对口、技术含量高的实习工作,但大多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入企业的工作任务存在差距,需经过岗前培训和单位员工“带教”后才能胜任工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企业应更多、更广泛地参与。

三、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发

办好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一校一教师凭一己之力能做到的,需要政府、高校、专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全面合作协调才能实现。

(一)政府层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协调,以及完善、规范的教育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层面应对高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完善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承担一定的义务,并在校企间合作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高校层面

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在学校制度政策之下,因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供制度政策的保障。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2.完善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定期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包括专业理论、人文素养的学习机会和去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等。3.改善教室的配套设施。很多高校沿用传统教室,桌椅固定且一致对向讲台黑板,这种教室不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可以适当改善部分教室的配置,比如配备可移动的白板,可移动的桌椅或圆桌,以便于开展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甚至部分教室可配备实验实训设备,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对接,穿插进行。4.加大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投入。5.完善激励机制,对各专业建设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给予鼓励。6.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不同专业、不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对某些专业建设好的做法,可向全校推广,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对某些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也可组织其他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三)专业层面

专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执行力,拓展能力。首先,专业要找准定位,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德国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非常注重市场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而调整。我国高校各专业建设也应跟紧社会、行业的发展变化、人才需求来找准定位,并及时有步骤地调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随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其次,各专业应优化日常教学管理,规范日常教学,同时也应注重灵活性。根据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制定实践培养和教学方案,制定实践实训室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完善专业教师招募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职深造学习,尤其是实践培训。对教师尝试新的教师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应给予支持,而不能太局限于传统模式。协调好专业教师间的互学合作,积极努力发挥各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大家的教学激情。最后,积极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实践、职业的培训,这需要企业参与其中。各专业应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地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除了在实习、就业领域的合作外,合作领域需要拓展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教学的实施、专题讲座、科研项目、教学研讨等,改善传统人才培养全部由学校承担的模式,激发社会、行业、企业在学生应用技术、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四)教师层面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课堂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层出不穷,教师应不断学习,紧跟专业学科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和企业联系,去企业真正“工作”,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各环节的任务,提高自身的社会、企业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2.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要多与学生沟通,关心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在德国培训期间,“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念是“行动导向”,不再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收获,并获得行动的能力。在学习內容上,不再是以教材为主导,而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教师不告诉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采用资讯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估等步骤自己去探索和完成这些任务。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完成任务,教师扮演顾问和主持人的角色。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教师的参与度不断下降,学生的参与度不断上升,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笔者觉得“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值得借鉴。专业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实施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四、结束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做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我们认清形势,找出差距,准确定位,办出特色。虽然两国国情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但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做法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政府、学校、专业、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定能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唐春华,李军利,尹秉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建构“多域互通、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8(9):29-33.

[2]郑健.从德国的职业教育看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发展[J].大学教育,2018(3):176-178.

[3] 于博,杨嘉慧.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7):13-14.

[4] 梁凌洁.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4(6):128-131.

[5]刘颖,付天海.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6(12):69-83.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