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高中地理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着力点,充分整合四个方面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从而让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形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两大支柱。教师要结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知识,形成实践力,从而将地理学科素养落在实处,将思维能力转化为实践能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就要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结构,通过课程的有效设计、案例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有抓手、有依托,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
一、多元化展示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地理知识是静态的,而学生的思维是动态的。高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较为零碎,学生初次接触这部分知识时,由于没有掌握地理知识的思考方式,不能站在学科体系的制高点来解读教材,同时,他们的地理学科认知背景和认知结构也尚显幼稚,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且形象地感受地理知识。另外,教师也要适时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跳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地理教材中《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浩瀚宇宙中的地球环境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转动情况等,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转动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以及自转的状态,通过动态化的方式让地球公转和自转显性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地球转动情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昼夜的变化以及四季更迭的情况,领悟地理知识的内在结构,构建地理学科知识链,这对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大有裨益。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地球自转或者公转轨道以及具体的方向,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运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来理解“斗转星移”“月亮走,我也走”等人文概念,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智力驱动。
二、有效借力地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可以在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假设和验证等,从而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得出个性化结论,这既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的黄金法则。众所周知,地图中的每一个符号都与实际地理事物之间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以集中展示地理事物的整体情况。借助地图,可以发挥其“具体而微”的表征优势,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最终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挥正能量。
例如,在介绍“山岳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世界地形图,先让学生研读世界上所出现的巨大褶皱山系,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个性化分析地图,最后,出示问题:南北美洲的西部属于什么山系呢?横贯亚欧中南部的属于什么山系?这两个问题都具有发散性。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驱动下,运用发散性思维观察地形图,分析山脉的具体走向以及轮廓,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并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既是使思维清晰化的过程,也能为下一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方向。
在介绍褶皱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对知识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展示地形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形图分析山脉成因以及空间关系,并通过个性化解析让学生理解褶皱特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实现了深度学习,并创造性解读了教材,为有效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世界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要将标记清晰以及色彩对比显著的地图展示给学生,且要考虑到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地理教学的内容以及特点,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进而为发散性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三、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中,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运用新知、提出新的观点,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突破地理课堂边界,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不断丰富地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分析,实践活动可助推学生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和综合思维,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要求學生先调查水资源运用方面的资料,然后结合本节知识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意识。具体来说,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主要记录当前水资源所表现出的具体情况,标注水污染的“点”和“面”;第二个小组则主要收集导致水污染的原因;第三个小组则结合水污染的情况以及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任务详细观察水资源的情况。在收集了相关的信息资料后,师生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地理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同时,结合实践进行创新。例如,在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改善水源、修建污水处理厂、保护水系等。另一方面,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当前的网络资源,或相关研究结论等,从而多元化、多角度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立德树人教育理论提供最佳注释。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高举立德树人旗帜,统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面向未来,将地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科的实践运用价值,并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科素养,地理学科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当然,教师也要在实践教学中革新课堂,突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科观和课堂观。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才能飞扬,学生的思想才能解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展现。当然,教师也只有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为地理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