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谜与树之魂
——读苏眉、连亭散文

2019-11-21 00:39李晓伟
雨花 2019年8期
关键词:戈多一棵树大地

李晓伟

我一直很认同这样的说法,在所有文体之中,散文是最贴近于大地的,这样的贴近赋予作家的首先就是一种源自于紧贴大地之后的沉实,同时也意味着从这份沉实中所生发的深邃。有心者的文字在这里自然会茂密生长,自如亦自由。细读苏眉与连亭的文字,大地万物的重量与生死情爱的幽邃在其中细密地包裹着,这是她们文字之文心所在,也是我们进入这些文本的途径。

苏眉要讲述的似乎是几个悲伤的故事,“每一个卑微的灵魂背后,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传奇性的女画家萨贺芬,在心爱之人身后默默为之付出的美术学院学生让娜,还有那个心性敏感、高傲但因为一个小小“缺陷”——文盲——而不得不静默无言的女佣索菲,三个看似并不相干的女性和她们或纪实或虚构的故事,就这样汇聚在了苏眉的笔下。我想,或许这三个女性生平故事的传奇与特异,是吸引苏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所关注的更多的则是在这些女性或痴情或沉醉或癫狂的人生中,支配着她们自我印证、自我追索的“爱之谜”。

在萨贺芬的世界中,神占据了大部分,仅剩的一点她留给了爱,对发掘、支持自己的伯乐——伍德的爱;让娜,不管莫迪利阿尼如何一再辜负她的真心、挚爱,她都始终静默坚守于自己所编织的爱情幻梦之下,直至生命终结;而女佣索菲则在与珍的友情中逐渐沉沦于早就存在于内心的巨大黑洞中,走向了疯狂。在苏眉平静的讲述中,她并没有简单地将之看作是几个悲剧,她充满怜悯地凝视着这几个女子,这份爱、这份情,赋予了她们完整的自我,当然或许也意味着“灾祸”。在苏眉看来,这些无非都是“关于自我和失控的故事。欲望和克制,骚动和自持,冷静和爆发,灵魂无声无息中逐渐走向终结”。我想,这样的终结之于她们,或许也是一个完满的结局吧,至少她们把自己献给了心中的神,还有那心中的爱。

导演和演员通过电影这一形式的声光色影来复现、讲述着那些栖身于时光阴影处的女性故事。而银幕之外的作家苏眉则用自己手中的笔,以文字的方正圆润将她们的传奇与孤寂捡拾、擦拭,投之以悲悯。

影像当然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叙事手段,但将这些影像再次还原为文字,同时聚焦于其背后深蕴着的形而上的思考,这一书写过程显然更具有张力。这样的书写,使得“影像”与“文字”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别致的互动、互释。也正是得益于苏眉如此的文字编织,那些潜隐于时间烟云背后的孤单身影被拉到了我们的面前,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力。如果说,这几部电影,每一部都是一个单一的人生镜头,聚焦于各自所关注的个体人生,那么,当它们被以文字的形式汇聚在苏眉笔下的时候,这些一个个单一的镜头则被拼接成一幅由几个历时镜头组成的共时画面。也就是说,苏眉在此以散点式的镜头为读者们并置了这样几个不同的人生,文字的连缀实际上也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画面感。并且,她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投射其中,是爱让她们灿烂、完满,也是爱让她们最后燃烧、凋零。这是叹惜,亦是悲悯。

如果说苏眉的平缓静谧讲述的是尘世众生无法界定悲喜的情爱纠葛,那么连亭的笔触则是回到了脚下,以一棵树为起点,写出了自己与树之间的种种。

很多人都读过或听说过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大家也都能够对其中的“荒诞”“存在”“孤独”等方面侃侃而谈,但或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戈戈和狄狄驻足等待时身边的那一棵树吧。连亭的讲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个小剧场里正在上演《等待戈多》,剧团选择这个剧目并非出自于严肃、崇高,而是因为“需要的道具少,只需要很少的演员和一棵树,并且剧中没有女主角”。戏剧结束之后,那棵似乎可有可无的树被道具管理员扔到了剧场外的垃圾堆,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根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歪木头。一出表现荒诞故事的荒诞戏剧,在这里以一个近乎荒诞的理由上演,我们是否可以说,在经过了这样的“否定之否定”后,它讲述的其实还是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常识呢?尽管戈多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他的到来永远掩映在苍茫之中,但是那一棵让戈戈和狄狄(或者说是我们吧)在等待时有了依傍的枯树却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这些等待中的人们来说,它就是“伸向上帝的手”。

尽管舞台之上的那一棵树被当做无用处的歪木头遗弃了,但是戏剧中它所呈现出的“树”的形象却得以留存,舞台之上的孤独与落寞昭示出的也是一种生生不息。这大概就是连亭想要勾勒出的树的精神和气质,它是曾卓笔下那棵即使面临深渊也依然以风的形状展示出飞翔姿态的倔强之树,它也是牛汉诗中被雷电劈开后还直直挺立,即使残缺也生存得像一整棵树那般伟岸的半棵树。

如果从字源的角度来看,与“大地”相关的几个字都很特别。比如“土”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像一个土块,下面则像地面,有一种生长的寓意,《说文解字》也是在这个层面来展开解释的:“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管子·水地》中亦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消、愚俊之所生也。”也就是说,不管是字形这一外在的能指层面,还是基于此的所指层面,与“大地”相关的这些汉字无一不指向了人之生长、居住之地,甚或还包括了形而上的栖居之所。中国人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血缘之情,就如臧克家的诗《三代》所写,“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即使当下,人们都已经被禁锢于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空间中了,那种对于土地的渴望却还依然存在着,连亭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城市嘈杂声浪遮蔽之下的这一脉动。在城市空间中,能够将一直被悬空的人们拉回到地面之上,与土地重新建立起自内部生长起来的联系,依然要从树开始。“作为连接大地与天空的桥梁,树勤恳地充当大地与天空的使者。”跟随着连亭的书写,我们又再次回到了人类情感关联中最原始的一维,也就是人与大地的水乳交融,不管树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它背后所关联的也总是如此。

回到村庄,“我”站在一棵树下看那些接二连三从房屋中走出来的老人,“桥上的一个人,同我一样,也正看向老人”。进入城市,“我”隔着窗户被一棵树的声音吸引。似乎“我”一直是那一个“看风景的人”,风景则是“老人”,是医院的窗外沙沙作响的树,可实际上,那棵始终都在的“树”才是真正的观看者、见证者。大地之上,各式各样的树组成了我们的村庄,树的精神是村庄的脊梁。同样又是树,为冰冷、坚硬的城市保留下了自然灵气可以存在的空间。

从“树”开始,到“我”结束,连亭用书写构建起来的其实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每一个“地之子”终生都在这一条路上循环往复,终老一生。每一个生命的起点处都潜隐着一棵“树”,那些叶条枝蔓编织交错,形之于外的正是生命本身,我们与树,树与大地,我们与大地,萦绕于环上的是一种神性,或者说是对树、土地的敬畏与挚爱。所以,周作人才会说:“人总是‘地之子’不能离地而生活,所以忠于地可以说是人生的正当的道路。”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一直在怀疑戈多的存在,这成为了一个困扰我们的疑惑,但是当我们回到故事中,会发现那棵树所在之处正是戈多与戈戈、狄狄约定的见面之地,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戈多其实就是那棵树,他一直都在!他安静、悲悯地注视着等待者们,就像连亭所说,我们向着一棵树出发,兜兜转转一生,最后才意识到我们一直就在树下,或者说我们就是一棵“树”。恰如她最后写到的那样:“我继承了一棵树,并将长成一座苍色的森林。”

苏眉与连亭,不管她们聚焦的是情爱悲歌还是树栖于土,这两位女作家的笔下铺展开来的都是有思考的文字,这也意味着深邃与重量。世相的繁复在这些文字面前逐一消散,而她们的锐利、温情,都生发于那一抹爱的底色。

猜你喜欢
戈多一棵树大地
大地之歌
等待戈多
你是一棵树
浅析《等待戈多》中“等待”的象征意义
一棵树七个人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一棵树(外六首)
一个漫长的下午
裂开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