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凤
近年来,中职生入校时的起点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底子薄;因而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怕学、厌学心理障碍。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提示了激发兴趣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而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又该怎样去激发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情景”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知识引入时,要依照学生对感知事物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
(一)引用教具、模型
借助教具、模型这些感性材料,能使学生观物思图,看图思物,形成立体感,并能感受到学习立体几何新鲜有趣。引入《多面体》课题时,笔者首先将往届学生做得非常好的多面体模型展示在教台上,让学生欣赏,当他们看见这些五彩缤纷的精美作品后,都赞叹不已,感受到新鲜有趣,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接着笔者会提出一些问题:(1)这些模型叫什么空间图形?(2)在日常生活中有像这种模型的物体吗?举一些例子。(3)这些空间图形有什么特征?(4)现在你会做这些模型吗?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形成了想学习的动机,顺利“过渡”到课本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引入一些生活中具有对称性事物或境物图片,开展有实用价值的教学,能给学生鲜明的印象,因为这些感性图片具有对称美、和谐美,充分利用美和感染力,使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具有浓厚趣味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图形(见图1),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接着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见图2),问:这些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什么对称?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素材,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一些疑问,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拨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心弦,让学生迫切要求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如讲授新课《数据的收集》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媒体宣传的广告引入课堂,例如,某减肥药的广告称,其咸肥的有效率为75%,见到这样的广告你会怎么想?又如某化妆品的广告声称:“它含有某种成分可以彻底地清除脸部皱纹,只需10天,就能让肌肤得到改善。”我們看到的数字很精确,而“能让肌肤得到改善”却是很模糊的。这样的数字能相信吗?为什么呢?
(四)引用典故趣题
凡是有趣的东西,人们总爱接近它,设置趣味故事是学生普遍喜欢听,并对它产生愉快情绪,利用故事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先讲了个故事,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是印度的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舍罕王为了表彰大臣的功绩,准备对大臣进行奖赏。国王问大臣:“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这位聪明的大臣达依尔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格子内放上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内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内放上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内放上8颗麦粒,…,依照后一格子内的麦粒数是前一格子内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并把这些麦粒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认为这样的奖赏很轻,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麦粒。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在第一个格内放1粒,第二个格内放2粒,第三个格内放4粒,第四个格内放8粒……国王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对这位大臣的奖赏承诺。
这位大臣所要求的麦粒数究竟是多少呢?学生急于知道结论,听完便迫不及待地猜测计算方法,教师趁机提出新课内容。
要想上好一堂课,设计好情景教学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因为学习时最活跃的体现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兴趣基地,为后面的课开展尊定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创设教学的师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改进课堂教学,使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围绕教学“主体部分”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极为浓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顺利的吸收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
(一)演示模型,直观易懂
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些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动画模型或采用这种让学生直观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去理解概念。如讲授《多面体》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动画模型和手工模型,让学生观察几何体图形,比较、分析这些几何体模型,再循序渐进地抛出问题:①这些几何体模型有什么共同特点?②按多面体面数分类,这些多面体分别叫什么多面体?③这几个多面体,由怎样的正多边形围成的,数一下有几个面?学生则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讨论,得到多面体、正多面体的定义。继续提出问题:你能设计这些正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课后把这些平面展开图剪下,制成这些正多面体模型。
制作模型是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的活动,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习,“玩”中受益。
(二)变特殊为一般,化难为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可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特殊问题的分析中发现规律,从结论或方法上得到启发,为探求一般规律提供线索。比如,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如果按课本直接引入抽象的定义,同学能理解的难度较大,先取特殊值,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取两个互为相反的数计算下列函数的值:
(1)f(x)=x2
(2)f(x)=5x
(3)f(x)=3x+4
解:(1)函数的定义域为(-SymboleB@
,+SymboleB@
),当x1=1,x2=-1时,f(1)=12=1,f(-1)=(-1)2=1,f(1)=f(-1),
(2)函数的定义域为(-SymboleB@
,+SymboleB@
),当x1=2,x2=-2时,f(2)=5×2=10,f(-2)=5×(-2)=-10,f(2)=-f(-2),
(3)函数的定义域为(-SymboleB@
,+SymboleB@
),当x1=5,x2=-5时,f(5)=3×5+4=19,f(-5)=3×(-5)+4=-11,f(5)≠-f(-5),
思考:对于上述两个函数,f(1)与f(-1),f(2)与f(-2),f(5)与f(-5)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归纳: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数集D,对任意的x∈D,都有-x∈D(即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且(1)f(-x)=f(x)函数y=f(x)为偶函数;(2)f(-x)=-f(x) 函数y=f(x)为奇函数.(3)f(-x)≠-f(x),并且f(-x)≠f(x)函数y=f(x)是非奇非偶函数.
通过取特殊值使学生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感性认识,认识到两个函数当自变量互为相反时,函数值互为相反和相等,引导学生给奇函数和偶函数下定义有了切入点,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就能比较容易解决奇偶性难题,并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用趣题,化繁为简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趣味故事,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增长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从趣味故事《国王赏麦》出发使得学生自然的走向参与分析课本的知识点。
问题1:这位大臣所要求的麦粒数究竟是多少呢?
各个格的麦粒数组成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大臣西萨·班·达依尔所要的奖赏就是这个数列的前64项和.
即S64=1+2++22+23+…+263(1)式
请同学们也来试一试,你们能求出来吗?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凭已有知识又无法解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时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那现在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问题。
探论1: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学生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论2:如果把(1)式都乘以2,即2S64=2+22+23+…+264(2)式,比较(1)(2)两式,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1)(2)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
由(2)-(1)得S64=-1+264≈1.84×1019
现在我们看一看本节趣味数学内容中,国王为什么不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
国王承诺奖赏的麦粒数为1.84×1019,据测量,一般麦子的千粒重约为40g ,则这些麦子的总质量约为7.36×1017g,约合7360多亿吨。这是大得让人无法想象的数。若把这些麦粒排成4m高、10m宽的麦墙,它将有3×108 km长,这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0倍,国王怎么能兑现他对大臣的奖赏承诺呢!在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后,继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模仿刚才的方法求Sn,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引导他们错位相减,化繁为简,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引用实例,通俗易懂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趣例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亲身体会来帮助理解新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收获与乐趣。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中,这样引用:今天已进入数字时代,各种各样的统计数字和图表充斥着媒体,由于数字给人的印象直观具体,所以让数据说话是许多广告的常用手法。但广告中的数据可靠吗?减肥药广告,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该药在多少人身上做过试验,等等。假设该药仅在4个人身上做过试验,用这样少数量的数据来推断出来是不可信的。化妆品广告,试验是在什么样的皮肤上做的?试验的人数是多少?当我们见到广告中的数据时一定要多提几个问题。为了解決这些问题,现在学习数据的收集这章,看能不能运用统计的知识分析一下它们所提供的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调查本班同学比较喜欢哪门课程?问题1:怎样调查?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每组分别派出代表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然后教师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问题2:你们所得结果可靠吗?那么就看我们收集的数据是否科学合理,这种收集的数据的调查我们称为抽样调查,接着介绍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主动参与。
上课时,如果“满堂灌”,那么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厌倦。因此,教师应想办法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真正调动起学生本身的力量,成为数学的主动学习者。
三、创设分层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望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需要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控制在最佳状态,布置练习题时,注意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所区别,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要使差生能在练习中及时得到帮助,这类习题的特点是难度较少且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是直接为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服务的,综合性不强,容易解答,通过精选这些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练习题,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积极的情绪;中等以上的学生适当设计巧引申,适度拓展,挖掘潜能,这类习题的特点是有运算技巧,对知识的内涵进行拓展,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迅速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练习题的设计时,分为A组(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做,B组(提高题)鼓励中等生和优生做。
A组(基础题)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2)f(x)=2x2+1;(3)f(x)=5x-2;(4)f(x)=-3x+1.
B组(提高题)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2x;(2)f(x)=x;(3)f(x)=x3-x;(4)f(x)=x4+x2-1;(5)f(x)=x3+1; (6)f(x)=2x2-x+1.
分层练习可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两头难的现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逐步爱上数学,可以使优生更上一层楼,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钻研并认真分析教材,正确探索和掌握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寻找使学生易学、易记、易理解的教学途径,通过循循诱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探求,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