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方向应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课堂却还一直存在将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进行教学的误区,偏重于单一的词汇、语法及时态等传统僵化的知识点学习,并且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方面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在考试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跨文化素养的塑造,导致了“哑巴英语”这一现象。部分人不知道在特定的场合说些什么或者如何表达,尽管掌握了丰富而坚实的英语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与外国人自主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转变和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质。
二、跨文化素养的内涵
跨文化素养指教育者或者学习者具备对两种或者以上的文化差异的辨别、理解、接纳能力,能够根据文化差异调整自身交际模式,在跨文化交集中能够兼顾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评价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注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够在教学活动、社会实践中突出文化的多元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体现在对文化差异的对比、认识和判断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做出更合理的交际情境选择。通过梳理当前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跨文化素养包含多个维度,在概念界定中则有以下三类共同点:
(1)双语语言能力。文化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能传承发展。在语言学习中应具备对非母语的初步理解能力,了解其语言涵义并掌握一定的应用原则。
(2)跨文化知识。学习主体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身份认同及世界观,而跨文化则倡导站在他人角度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及价值取向进行理解,这就需要学习者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民俗背景、经济环境、政治特色等。
(3)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经过学习训练能够以“第三身份”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语言学者Winston Brembeck曾指出,单纯采用学习语言而不精通文化的教学方法,最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語和外语习得教授Kramsch同样提到,了解和掌握一门文化,与单纯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习得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其文化。
许多学生平时只关注考试成绩,再加上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资源条件和主观层面的约束和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英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因此,学生在应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潜意识当中会将自身所养成的中国文化及思维定式渗透其中,由此对跨文化交流构成了极大的障碍性,甚至会产生诸多低级错误而引起误会。比如,中国作家在向外国友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在其潜意识认为应当以“鄙人拙作”来介绍。但放置在英语语境当中,如果他真的直译为“This is a clumsy book by your humble servant.”必然让外国友人感到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再比如在新视野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提到,一个名为金的女孩在刚来到美国时所曾遭遇的一件让其感慨的事情,在某节课上有一位女同学问她是否介意跟她坐一起,她不假思索地张口说出了“Yes!”让全班同学听到后深感震惊,大家以为她是一个很没有礼貌的学生,其实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并不介意,只是在用英语表述时带入了中文情境。
我国当前针对大学英语授课提出的具体要求指出,大学英语并非单纯的一门语言教育课程,同时也是拓宽学生视野、了解跨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既是一门语言工具,同时兼具人文教育目标。因此,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的熏陶,还要将其与我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异。
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根本保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不能单纯停留在发音、词汇、时态及其他语法知识的讲解上,更重要的是对多民族语言文化的讲授与传播。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在课堂上丰富英语教学的知识背景,让学生置于这个广泛的背景当中进行学习。
为了切实提升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在必要的课时之外,应尽量缩减教师工作负担,主动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跨语境学习机会和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选派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比如通过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师自觉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性,使教师认识到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潜在的文化背景
教师在组织实施跨文化素养教育时,必须结合本校采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充分研读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英美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最终确保学生所习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在恰当的英美文化背景下进行应用。
比如,学生在看到“She is really a dragon”这句话时,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它翻译为“她是一名泼妇”。因为“dragon”这一单词的意思是龙,而龙恰好是我国最经典的图腾文化形象,在古代更是皇帝即社会统治者的象征。因此在汉语情境中,龙的指向性都是积极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情境下,“dragon”却与中文意思相反,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龙始终是邪恶凶残的象征,应该驱逐或消灭。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也有利于提高授课实效。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置于课堂之上,或者单纯注重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这一僵化而无趣的教学模式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掌握外国文化,因此必须拓宽英语教学渠道及范围,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辅助性教学。
课堂外,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与课堂知识存在相关性的英语文化活动,比如英文辩论赛、英语角、原版电影欣赏等,从多元化视角来拓宽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为学生创造直接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机会,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加强文化导入和跨文化对比教学
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跨文化对比”是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不同民族发展历史、区域环境、民俗文化、政治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各有不同,因此在文化特征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特点。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跨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促进学生了解欧美国家文化、民俗、历史的同时,也要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有更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语言文化体系,将其上升到系统化高度。在跨文化对比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确定对比主题,如中西方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婚俗仪式、建筑风格、音乐影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比主题,从而强化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內涵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紧密融合在一起,丰富英语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本质的理解,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交往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同时也要传授文化知识,实现“使他们能用英语展开有效信息交流”的目的,这同时也是大学组织英语教学的本质目标,即满足我国经济全球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青青.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6(22).
[2]刘娟.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7,6(9):80-81.
[3]师瑞芳,张婧.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8-110.
[4]马春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素养培养[J].英语广场,2015(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