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题式教学中实现知识创生
——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

2019-11-20 06:23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美议题利益

江苏 邹 幸

新课改的切入点、突破点和落脚点是使核心素养落地。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核心素养视阈下的知识学习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而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这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超越单纯“公式、符号”的知识层次,达到“能力、意义”的素养境界,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创生”。

创生知识是人类通过思维进行的建构、探索、创造等知识变换活动的总称,具有实践性、功能性、发展性等特征。追求“知识创生”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帮助学生通过思维,自主关联、建构、生成和创造知识;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则从知识本身,转变为实现智慧的创造与核心素养的生成。

2018年新版《政治生活》教材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将第八课第二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课题修改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并对知识内容作了充实和修订。新教材的修订表明,这一框题的教学重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知识,而是聚焦于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观,并以此引领学生的实践和行动。这一修订彰显了新课标对思想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课程”的定位。

基于以上认知和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核心素养主旨,笔者在对“国家利益至上”一课进行全新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既包括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的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时政热点情境导入、中美关系主线贯穿、国家利益议题推进”,变知识传递为知识创生,在知识创生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国家利益至上”一课议题式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笔者依据教材理论知识逻辑,结合最新时政热点,确定了本课课堂教学的中心议题:“中国‘国家利益至上’与美国‘美国利益第一’的比较”。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逻辑出发,围绕这一中心议题,设置了一系列子议题(议题链):“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有何异同?为什么?”“美国‘美国利益第一’与中国‘国家利益至上’有何区别?”“从历史上看,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会使中美两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正方和反方辩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等。在新课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分成五个小组,每一组自主挑选一个子议题,分工合作,在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集体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形成小组意见和观点,并准备好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新课教学环节,在以近期“中美关系”波折变幻的一系列时政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导入新课和呈现中心议题之后,我将课堂交给学生,先让各组代表依次走上讲台,进行相关议题的展示和交流。然后围绕各组代表的发言,师生共同探讨,从不同角度对发言内容进行反思,加以补充,甚至提出质疑。在环环相扣的议题对话、反思和交流中,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迁移化、建构化和智慧化,在知识创生中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一、议中联——通过议题式教学实现知识结构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因此,核心素养取向的知识教学必须走出碎片化、浅表化的误区。通过议题式教学发动学生“议”议题、“生”知识、“搭”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创造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既符合学科的知识逻辑,也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身心发展规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借助中心议题和一系列子议题,将课程主干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关联和结构化重构整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依托“中美关系变化发展”的时政热点情境,围绕系列议题,探索相关知识生成的线索和内在逻辑。在议题探讨中逐步构建起本课的知识结构,实现了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和浅表化知识的深化。

如:学生通过“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异同”的议题探讨,分析得出对“国家利益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结论之后,在随后对美国的“美国利益第一”与中国的“国家利益至上”有何区别?的话题讨论中,同学们就会从刚刚习得的“国家利益的实质”的角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如下推导:“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道义上是正当的、正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道义上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通过议题式教学,创造和重构教材知识结构和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掌握和存储知识。而且发挥了知识在素养形成中的载体作用,让同学们在对知识的综合性理解中,感受到知识与现实生活意义之间的契合,自觉形成了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政策的政治认同。

二、议中用——通过议题式教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化

活的知识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生成新的知识,使知识呈现链条状存在,不断延伸而具有张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把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和品格。而围绕问题解决的议题式教学,知识不再是认知过程作用的对象,而是认知过程的基础,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以及核心素养养成的载体。通过议题式教学,可以实现知识向社会现实问题的创造性迁移,在活化知识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生成。

具体到本课教学,笔者原先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印证教材知识,虽然也能在一定意义上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存在只能引导学生静态理解知识的缺陷。而围绕“中国‘国家利益至上’与美国‘美国利益第一’的比较”展开的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则可以通过层层推进的系列化议题,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活化、羽化抽象生硬的理论知识,在不断生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知识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和迁移。

如,当学生通过议题探讨领悟了“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知识之后。在接下来“中美两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的议题辩论中,他们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从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对立中寻找自己所持论点的依据。当正方小组抓住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害我国正当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必将导致中美两国冲突展开论述时,反方小组则从历史的视角,论证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加以反驳;当反方小组用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共荣的共同利益论证本方观点时,正方小组则用中美两国国力变化,必将导致国家利益产生对立的论据进行批驳……不少学生在辩论中,将《经济生活》所学的“经济全球化”知识,以及课前预习的“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到议题辩论之中。最终,笔者也围绕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对立的比较,进行了“开放性”的总结。这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系列化、链条化的议题探究,充分利用了知识的整体关联性特质,在学生自觉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活化和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培育了全面和理性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三、议中生——通过议题式教学实现知识的建构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带着认知来学习的,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生活经验对生成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脑海中原有的,对相关知识的“前认知”的了解往往处于盲区,或者想当然的进行一些猜测。而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对议题进行交流展示、解释争论的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暴露出对相关知识的原有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在教学现场生成的“前认知”,可以为教师搭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对于“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的议题讨论,有学生在课堂交流发言中指出:“中美爆发贸易战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个性导致的。因此中美贸易战完全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消除和避免。”笔者在他发言之后,及时引领同学们就他的这一观点展开讨论。在师生共同纠正这一错误认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正确认知。而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的议题讨论中,有同学又提出:“为增进中美交流和避免认知冲突和误判,中国应该‘解除网络封锁’,让美国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面对这一完全超出教学预设的学生观点,我没有因为避免影响教学进度而忽略,而是停下脚步,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引导,用“中国的互联网是完全封锁的吗?”“世界上有没有国家对网络不加任何管控?”“中国依据法律对网络进行管控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这一观点的偏颇,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加深和拓展对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的了解和认识,强化了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

议题式教学不是教师演绎学科知识,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经验的生成和流动、思想的冲突和争持,并借此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契合,提升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议中辩——通过议题式教学实现知识的智慧化

2017年版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将对知识的理解,由知识和方法上升为智慧和价值,把知识所表征的内容与学生生命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的价值与时代气息紧密联系起来,更加凸显知识智慧和价值引领的意义。

议题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思辨性甚至两难性议题的“辨析”“辩论”和“争议”,充分挖掘知识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智慧价值。通过鼓励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对议题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使同学们直面和经历不同认知与思想觉悟的差异和冲突。帮助同学们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探究辩论中拓展视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和智慧,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到本课课堂教学,笔者将围绕“中美两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所展开的议题辩论和探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中美两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的议题辩论中,笔者在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辩论,阐述、展示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追问和引导,将双方多样化的观点逐一引向“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观。而在对“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议题探讨中,笔者则展示了网络上鼓吹“中美摩擦,中国处于劣势,中国应该妥协”的观点,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使同学们从不同维度充分认知这一观点的危害。而就在这样的“争论”和“辨析”之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能力和智慧,而且潜移默化地生成了面对国际关系的严峻挑战,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担当。这就使“国家利益至上”这一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相遇,实现了应有的核心素养价值。

叔本华指出,“若大量的知识未经个体思想细心加工与处理,其价值将远逊色于数量少但却经由头脑反复斟酌的知识”。新课改强调,知识学习是心灵与智慧的创造。议题式教学可以突破“知识本位”的僵化束缚,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在知识创生的过程中,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中美议题利益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全球化困境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I Love You, Dear China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