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里的港味元素

2019-11-20 09:13
电影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警匪香港电影香港

黄 越 梅 霖

(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2.澳门城市大学 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3.香港中文大学 崇基学院,香港 999077)

谈及香港电影中的“港味”,结合了香港的亚热带季候风地理位置、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多移民市民构成、多重宗教信仰(信仰在香港电影中是很有趣的元素。大多数现实题材电影中,牧师神父等角色都是正面形象存在,例如《大三元》中张国荣扮演的神父。东方宗教元素则多在古装鬼怪片中出现,例如林正英扮演的僵尸道长为香港鬼片中的经典形象)、交通状况、建筑风格(九龙城寨,渔村、公屋、地铁上盖乃至半山豪宅等,几乎如一座山般从下到上代表了香港鲜明的阶级分层,从而形成了香港电影里平民、中产和富豪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饮食口味、本土语言等。

为了捕捉一部影片的含义或价值,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影片所使用的符号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无意识有多大意义。[1]“港味”可以说是混合着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文化的融与不融。在光怪陆离的都市草根电影包裹之外,渗透于动作片及古装的英雄主义之内,面对着电影和认知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观众虽然不明觉厉,但收获的触动反而更加复杂且丰富,恰好迎合了那个时期一代内地人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心境。

在香港回归前,观众对其印象更多来自电影里浓厚的幻想色彩。“港味”其内涵不仅仅是单一的电影载体或特定风格,而是成为某种现实批判的标签。与内地电影的偏好宏大叙事的走向和台湾电影中的文艺小众的观感相比,香港电影最常见的是小人物设定,内容或喋血街头的黑社会故事、或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或踽踽艰行的百姓家常、或欢天喜地的贺岁喜剧,都是展现着传统中国文化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

一、市井百态:烟火味

在我心目中,港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井气。电影中传达出来的强烈本土意识、人文关怀及守望互助的质朴情感足以打动观众,彰显着香港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融通豁达”的务实态度。

这里说起的香港精神,是由很多历史缘由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所致。香港地小人多资源有限,什么都得拼力去争,又曾经历过97回归、金融危机、非典恐慌等大事件,对于香港人来说,就算世道再艰难,也心心念念要在夹缝中把日子过得地道,不分高低努力融入当下生活,这始终是港产电影中一贯坚守的内涵精神。

这一类反映香港百姓生活的电影中,以许鞍华所导演的作品为代表。1997年香港回归前,民众心情复杂,一方面是对回归的激动和期望,一方面又是对生活即将变化的紧张和畏惧,甚至一度出现了移民潮,反映了大众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出了暂且逃避的决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许鞍华有日看到一位年轻的政治人士在异议斗争中不幸被杀害的新闻后,万分震惊,感到了当下社会政治运动活跃者与英雄主义的悲剧性,便创作了对这段时期加以凭吊的《千言万语》,更因此片一举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

而《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氏风格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它讲了单亲家庭和独居老人的故事,描述着香港最平常的社区生活,影片中的三代人的联系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它的拍摄手法非常朴实,没有夸耀的视听语言,没有煽情的段落细节,却非常深刻地揭露了香港当下诸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例如新移民的生活艰辛及老人的赡养问题。

许鞍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桃姐》改编自香港著名电影人李恩霖的真实故事。电影采用克制冷静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去阐述“死亡之旅”这一主题。故事的主角桃姐是伺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用人,并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片中毫无血缘关系但浓厚温情的主仆情深,只能是在香港这个复杂特别的城市背景下才能发生。

这类型电影常常取景于像天水围、女人街、油麻地、深水埗等耳熟能详最能代表香港市井气的地方。展现的重点都是香港大多数底层民众乃至中产阶级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无论电影风格怎样,结尾始终保留着一点积极自信的态度,就是再不堪困苦,生活都要好好过下去。就如《岁月神偷》中吴君如饰演的妈妈说道:“生活就像鞋,佳一步,难一步,难一步,佳一步。”这也是香港人最常自诩的“狮子山精神”。

二、笑看武林:江湖味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这是香港著名词人黄霑《笑傲江湖》中的歌词,也表现了香港武侠电影辉煌至平庸的沉浮。私以为江湖气为代表香港电影鲜明特点的一部分。作为某些并不隶属于某个黄金时代的电影类型和风格,经常在特点的国民情绪下风靡一时。[2]从小渔村到殖民地再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香港人一种类似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的普世态度。

说起港产的武侠电影,代表人物就是徐克。从1979年开始,徐克就以《蝶变》《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三部风格奇诡的影片,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最为独具匠心的代表作品。徐克电影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了一种虚无的、无政府主义的非理性情绪,显示出了他想以西方哲学来诠释香港问题的企图和实验。[3]

20世纪90年代是徐克高质高产的创作巅峰期,拍出了许多武侠经典代表作。不论是《新龙门客栈》的舍死忘生,还是《笑傲江湖》的洒脱豁然,又或是《白发魔女》的爱恨情仇,徐克的电影表达方式凛冽暴力、利落明快,赤裸裸地将武林那义胆侠肝的面具撕下,却也正好将江湖气的那种豪情万丈凝练其间。

三、港式无厘头:戏谑味

香港喜剧的夸张戏谑快节奏,常被称为无厘头。“无厘头”的词目含义是将毫无联系的各种元素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串联和歪曲,实现搞笑或讽刺的一种方式。港式无厘头有很鲜明的地域特征,融合了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了独特的喜剧效果。

说起香港喜剧的领军人物,很自然就想起周星驰。可以说,周星驰拍的喜剧电影正是描述了以他为代表的普通香港小人物努力向上的心路历程。如今有着无数光环的周星驰,最初也只是一个心怀梦想而一无所有的人。他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就像他为了做演员、做明星的梦想,一开始不得不去做“咖喱啡”(跑龙套),但是他心底一直坚信“我是个演员”。为此,他一直努力,卖命地“像一条狗一样”地演戏,总是抱着要把戏演好的想法,不断琢磨演戏的桥段和技巧,也不断地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后来还学了灯光、布景、摄像等技巧,使得他也跻身为演而优则导的大导演。[4]

纵观周氏喜剧,如《九品芝麻官》《喜剧之王》《大话西游》《功夫》等,每一部都会有非常标新立异的情节设置,很多时候常常是颠覆尝试的创作手法,这点上可以说是艺术后现代主义的应用。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相对于学院派的统一专制,更注重倡导个体平等表达的深层含义。而周星驰电影中取材大多数正是反映各种社会底层市民的自娱自乐生活形态,

周氏喜剧去掉看似肤浅的闹剧伪装,更深层次的是从传统文化出发,发掘人生的价值所在。电影中笑过闹过的自我戏谑之余,也反映了香港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警匪豪情:英雄味

香港作家皮亚曾讨论过“港味”是什么,他说港味是浪漫英雄主义,是通俗加料堆砌,是猛火爆真人骚,是射不完的子弹、打不死的主角,是有点“做戏咁做”的演技,是“古装沟时装、警匪沟武侠”的混杂江湖兄弟情。这也是《黄飞鸿》《无间道》《无双》等电影的核心气质。

香港警匪电影始于20世纪80年代,模仿好莱坞007系列电影,以成龙为代表的《A计划》《警察故事》等卖座片开启了同类电影的黄金时代,之后黑帮片又以夸张浪漫的手法拍出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侠盗高飞》等代表作,此后香港警匪片一度陷入粗制滥造、刻意模仿的怪圈里。直至1996年,杜琪峰、韦家辉和游达志创立的“银河映像”,才结束了这一现象,并展示了此后香港警匪电影中的三种主要趋势:韦家辉的狂放不羁、杜琪峰的概念具体化及人性化探索、游达志的黑冷酷。

杜琪峰2003年导演的电影《PTU》是他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的一部作品。导演用区域分明的灯光、明暗对比强烈的阴影,把香港变成了一个黑色电影风格的大舞台。五个人的身影错落有致,既能体现团队配合之默契,又展现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乱动的杀机。[5]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商业电影还停留在视觉冲击和浅显的故事线,很少有人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2002年,《无间道》的横空出世,是香港警匪电影的重要里程碑,商业和文化传播上都达到了巅峰。相比之前注重枪战场面的警匪片,《无间道》剑走偏锋地着重刻画人物内心,注重情节对白,使观众除了获得单一视觉效果外,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直至近期的警匪佳作——庄文强导演的《无双》讲述香港警匪和跨国伪钞集团斗智斗勇的故事。电影中周润发作为经典形象的出现再次勾起民众对香港警匪电影的深切记忆和怀念。《无双》细究并不似传统警匪片,更多是借传统的壳,杂糅着西方叙事技巧和东方哲学的更大创作野心。

香港警匪片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立体交通,许多警匪和黑帮的火拼追逐场景中,都可以看到高密度、多层次、上天入地的交通建筑,这点与香港颇为特色的多山环海的城市空间环境有关。

此类影片里还有个比较特别的元素是“风水”。例如《古惑仔》《导火线》等电影里,小到街尾巷口的财神菩萨之类的供奉,大到香港的地标建筑,如中银大厦、汇丰银行等势头上的针锋相对,都是极为尊崇风水学的缘由。表面上这样信仰的存在和香港发达社会的定位有些格格不入,但对于香港人来说,风水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地道的商业文化。大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借由风水为精神寄托,更是发展成一种流行文化。正是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乐观亦矛盾的香港民众心态。

近年来很多香港导演顺应潮流,不再只关注本土市场,而北上合作拍片。但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最根本在于文化差异。内地电影人拍片基调倾向于邪不胜正,而香港电影人倾向于亦正亦邪。正如香港大多数警匪片的主角往往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明显善恶之分。所以同一部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往往有两种不同版本结局,例如《大搜查》《毒战》《龙城岁月》等,剧情往往出现了细节衔接不上让观众感觉匪夷所思的现象,从而削弱了故事的核心价值。

五、结 语

香港电影素给人以节奏快故事满的紧凑特点。西方视角下看待港片“超额”的部分,源自于别具匠心、风格强烈,香港电影重点打造音效与灯光、对话与配乐、色彩及动作等高度融合,既可以做到和谐美观,又可以触目惊心。在各方面都敢做敢为的表达方式,显然比写实来得重要,尤其是形体动作若具有持久力并加以润饰的话,便真可以使人叹为观止。这种对表达技巧的乐在其中,印证了香港电影丰富的感官刺激,也正是世界各地大众电影的导演们所梦寐以求的。[6]

《纽约时报》影评人曾经对香港电影评价道:“尽皆过火,尽是癫狂。”那些看似狂放只有娱乐性的作品,其实都富含无穷的创意和独具匠心的拍摄技巧,对世界电影文化有着划时代的卓越贡献。而其中传递的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上更是影响甚远。

猜你喜欢
警匪香港电影香港
“警匪”“谍战”齐上演,督查战线谱新篇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之旅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展与拍
论《湄公河行动》中男性形象的塑造
《解救吾先生》 2015年9月30日
香港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