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
摘 要: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着眼于语言形式,更应看到理性思维培养对学生思想和终身学习的价值意义。要想引导学生作文写得深刻,本质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走向深刻。
关键词:高中生;作文;理性思维;深刻
一、学生议论说理浅表化的现实
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高考语文写作的主要考查形式,议论说理成为检验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金石。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就事选例,是高考作文议论说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学生做得怎么样呢?笔者以一份学生习作片段为例加以简要分析探讨。
蜜蜂通过不同的飞行动作来告知同伴信息,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抵御害虫,我们通过老师传授知识来学习,这一切都来源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交流让经验传播促进事物发展,所以交流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从议论说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学生的观点与材料“两张皮”,以故事来演绎论题,用排比等修辞上的语言技巧来掩饰甚至取代对论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议论呈现出明显的浅表化特征。这样的议论文章,其阅读感受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所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何让高中生的议论说理摆脱一味地追求语言技巧而走向思想内容的深刻呢?如何才能从“无力”的说教突围而凸显出思维的“力度”呢?
二、“深刻”的含义
谈如何将高中生作文引向深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深刻。深刻,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属于较基础等级更高一级的发展层次。而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深刻”的核心解读有三句话:(1)能透过现象看本质;(2)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三句话言简意赅地道破了“深刻”的真谛。
三、思维的发展将高中生作文引向深刻
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走向深刻,让学生的说理不停留在空谈“常理”“公理”“大道理”,深刻的含义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1.思维的纵向发掘可以使说理透彻而显深刻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风景俯拾即是,但“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思考却并非人人具备。事物的表象纷繁多变,如能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刻思考,就能挖掘出掩于现象后的本质。如针对“读图”时代名著的“被冷落”的原因,学生大多能想到时代的快节奏、手机等新兴媒體阅读的便利性等表面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思考更进一步,去探寻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这恰恰是思考和写作走向深刻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的时代,效率优先,有用为王,成功学说当道,功利主义横行,名著经典在这种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认为“见效”太慢,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没用”,自然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推究因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的纵向发掘可以使说理透彻而显深刻。
2.思维的横向蔓延可以使说理丰富而显深刻
议论说理要处理好就事论事与就事选例之间的关系。前者往往就某一特定事件发表见解展开议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清”;后者更侧重由某一特定事件展开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相似联想或相反推理,从而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在写作中思接千载、视通八荒,丰富说理的角度和选例,从而使议论说理走向深刻,正所谓“道不辩不明”。如由名著的“被冷落”可作相似联想,想到传统文化中一些传统经典、传统技艺的相似境遇,也可作相反联想,如《朗读者》《信中国》等经典阅读类电视栏目的火爆,还可以作由实到虚的联想,“读名著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化妆‘打底色,精神的‘底色不正、不纯、不厚,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苍白、扭曲、空洞。”
3.思维的立体建构可以使文章立足更高、目光更远、思想更深刻
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比较鉴别、以小见大、辩证思考等,而成熟的思维必定是多重思维方法共同建构起来的,深刻的思想必是立体思维盛开的花朵。议论说理的深刻,就是要在比较鉴别中求同存异,在以小见大中洞见非凡,在辩证思考中碰撞花火。还是针对名著的“被冷落”现象,如果能以小见大,认识到“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见效慢和‘没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也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从名著的“被冷落”去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观,申明名著的“无用之用”,文章的思想自然显得深刻。
总之,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是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紧密结合。任何语言形式上的艺术性,都不应也不能取代思想内容的深刻,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着眼于语言形式,更应看到理性思维培养对学生思想和终身学习的价值意义,只有思维质量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进而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深刻。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