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微 郭建辉 杨金伟, 李春艳 李欣 李力燕
为探索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一种"三早、三助"目标化管理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这一培养模式的指导,把接受调查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三早、三助”新型培养模式、传统培养模式和改良的培养模式的培养,毕业后分别统计三组学生在核心期刊或SCI 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结果发现:接受“三早、三助”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和SCI 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多于其他两组,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率为56%,在SCI 期刊上发表文章率为43%。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培养学生具备学科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1-2]。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掌握科学实验方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面临多年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的现状,但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相对困难。传统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3-7],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8]。因此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又符合本校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发展科学探索精神和培养创新素养为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这对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9]。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三早和三助”创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即早期进入科室,早期学习掌握实验技术,早期进入课题研究,期间贯穿能力培养的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工作。探讨建立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对目前研究生扩招后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研三时多数学生需要外出参加招聘会和联系工作,实际培养时间缩短等现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推广和应用这一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医学研究生有效培训时间,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入学前的规范化培训 在学生入学前1~2 月即集中进行规范化培训,学习1~2 项实验室常规实验技术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入学教育:研究生入学首先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科室和实验室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培养乐观的科学探索精神,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入门教育:研究生进入科室后必须参加每周举行的各种学术活动,如研究进展、开题、中期检查、文献阅读报告等,了解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听取高年级研究生类似于“我是如何想到这个研究课题的?”等报告,启发科研创新思维。并且根据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加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学习,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建设,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尽早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研究生结合导师课题,查阅相关文献,逐步进入状态。
1.1.2 培养科研能力,注重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 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研究生导师负责整体,导师与指导小组相互配合。抓好两头,即选题、定题、开题和论文总结、修改定稿等重要环节,开展定期检查、监督和指导,与研究生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对毕业论文进行论证,根据问题和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使课题设计更加严密可行。一方面,要把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要求纳入学科建设中来,研究生所开展的学位课题是科室、导师研究的分课题。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科室的主攻方向,为科室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生培养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的政治、专业素质、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研究生的素质。加强教师的指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进行实验,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具备科学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之外,每年还邀请外国专家到科室2~3 个月。学习先进的国外研究生培养理念,加强语言训练,修改英文论文,讲授专业外语以及学习英文论文写作等,使所有的研究生都有机会亲身感受国外教授的指导。
1.1.3 严格考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按照“三早、三助”目标培养模式开展各项培养计划。“三早、三助”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严格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制度。通过开题报告会对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中期考核及时了解每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结果,通过导师小组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使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提高课题质量,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另外强调考查论文发表的质量,完成者给予相应的奖励,达不到要求者将延迟毕业。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实事求是、勤学苦练、团结协作的精神。
把接受调查的81 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Ⅰ组:30 名,为本校基础医学院近三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11、2012、2013 级)接受“三早、三助”新型培养模式的培养:研究生在入学前1~2 月先进行规范化培训,在完成学校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即进入科室,实行目标模式管理:第一年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及学位课程、综述、学习掌握3~4 项实验技术并通过考核;第二年进行课题开题、实验和论文;第三年完成学位论文并发表核心期刊或SCI 论文。期间贯穿具有激励机制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作,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方法。Ⅱ组:26 名,为本校基础医学院过去三年来培养的硕士研究生(2008、2009、2010 级),接受传统模式的培养:完成学院规定的任务,对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杂志的级别不作硬性的规定。Ⅲ组:25名,为本校部分已毕业的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2011、2012 级),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才进入科室,按照改良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毕业时要求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
在对这三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研究生都能完成学校培养计划,但三组学生完成科研任务的情况不同。接受新型培养模式培养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或毕业一年后在中文核心期刊或SCI 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明显比其他两组(接受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和按照改良的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学生优秀(见表1),并且接受新型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在学业成绩评价及科研能力综合评价方面都较优秀。
研究生培养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科研人员和高水平临床医生的重要途径[9]。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将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0-11]。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推行“三早、三助”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在入学前1~2 月先进行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即进入科室,实行目标模式管理:第一年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及学位课程、搜集文献资料、撰写综述、学习掌握3~4 项实验技术并通过考核。培养研究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能力,学习新的技术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发现和新进展,在此过程中通过发展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消化和评价能力。这些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确定性的课题,将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创新不仅仅是原创性的研究或理论的重大突破,陈俊可教授认为,科研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生可以在其科研课题中体现其中任何一种创新[12-14]。研三时完成论文和发表核心期刊或SCI 论文。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知识积累,撰写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此过程中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地探索科学研究结果,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正是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而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贯穿具有激励机制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作,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医学研究生的重要途径。基础医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工作,在导师及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研究生必须具备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按照“三早、三助”目标化管理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科研创新和临床应用的专业人才,在医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和经验积累,创新意识增强,建立符合本校自身发展条件的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表1 三种不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发表文章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