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彦然
如果说审查调查是一场攻坚战,那么日常监督就好比持久战,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督察是四川省纪委监委领先于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的创新之举,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内部督察政治性、业务性都很强,几乎覆盖了监督的所有环节,是被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系统内部监督手段,其中诸多理念都可为日常监督工作所借鉴。
从内部督察看日常监督的出发点,多用“原点”思维、涵养广阔思维格局。所谓“原点”思维即不忘初心。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督察的初衷,在回应各界“谁来监督纪委监委”的问题。其突出“三察”理念,即近距离的观察、即时性的纠察、有的放矢的督察,推动纪检监察队伍纪律作风不断转变和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业务工作本质上也是政治工作。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同志要从维护保障党中央设计的自我监督机制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以及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大局出发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
培养大局观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是换位思考。类似个别县区纪委出台规定禁止私人宴请、将普通农民党员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进行处分等事例,就是典型的缺乏换位思考的表现。具体到内部督察工作,通常都要事先做一些基础情况收集,反馈意见时认真分析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影响,确定妥善的反馈方式。如果只看到自己,不顾地方和单位实际横冲直撞,或者照搬条规上纲上线,以致影响或阻碍了地方正常发展,这也是不讲政治、不顾大局的表现。
这种大局观放诸日常监督其他工作,还体现为思维的延展性。以问题线索处置为例,线索本身处置结束后,可以开展一些专门性的调研,及时总结一些带普遍性、富规律性的现象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从内部督察看日常监督的方法论,凡事从夯实基础做起。监督本质上是一个了解、交流、引导、提醒、纠偏的活动过程。其逻辑起点在了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中,有的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从事干监工作的同志经常感叹有劲无处使,有的甚至因为工作量“放空”而被别的内设机构“抓差”,而一旦问及其监督对象基本情况,却往往一问三不知。这就是基础工作不到位的典型表现。
反观内部督察,多为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受理举报、座谈交流等常规做法,并无特别新奇之处。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成效,原因在紧密结合纪检监察系统实际,做实了“认真”二字,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如,个别谈话方面坚决防止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资料查阅方面坚决防止简单依靠二手材料、尽量提取原始材料,等等。督察中,不仅注重了解被督察单位的情况,也注重了解被督察单位所处地区、单位的情况;不仅认真听取监督者的意见,也广泛听取被监督者的意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要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要做到强化监督有态度、执纪问责有力度、治病救人有温度。态度,指制度、法纪的刚性约束力和权威性,这个底线不能松。力度,指工作的深入程度,决不能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温度,指与人为善的认真。这三个“度”也正是我们日常监督应当把握的具体方略。
从内部督察看日常监督的业务性,力求精细精准精确。日常监督工作涉及信访初始研判、问题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查、综合分析研判、日常调研督导等诸多环节,汇集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咨询解答、预警提醒纠偏及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等多种形态,也是从问题线索受理到审查调查之间一道极其重要的关口。其对干部综合能力素养要求很高,一旦把握不准、判断失误,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正如内部督察工作,面对的都是系统内部同志,必须在政治上更加过硬、业务上更加精通、作风上更加优良,否则很难达到督察效果。当前保留的4种常用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个别谈话和资料调阅,对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素养要求较高。由于集中进驻时间有限,个别谈话时限要求“短平快”,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信任和深入交流的关系。谈话中,不仅要准确领会对象口头表达的意思,还要善听弦外之音。否则,很难听到真话、谈出问题。
再如资料调阅,不仅要看资料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客观表象,还要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看深一层原因所在,再逐一据实定论。
从内部督察看日常监督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团队作战优势。日常监督,本质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其运行轨迹呈“链条式”的闭环状态,主要包含了制度设计、督导执行、检查纠偏、调研反馈、制度完善等环节。由于涉及的面很广,仅靠干部监督机构一家之力显然不行,必须凝聚多方面力量共同来实施。
以内部督察为例,虽然牵头单位是干部监督机构,但实际参与的还涉及办公厅(室)、组织、信访、案管、审理、监督检查等多个部门,贯通省市县三级。一方面,必须谋定而后动。好的谋划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制定督察意见、方案就是“谋”的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明确到具体参与的部门和角色,确定大体的工作时限和进度,并做好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根据督察工作需要设定不同岗位角色,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具体到日常监督,首先必须保证专门工作力量,确保有人做事。其次,要善于借力,充分借助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再次,要加强对下指导,鼓励基层发挥首创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探索有效途径,共同把监督责任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