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陈正江
摘 要:教学是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而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统称“三教”)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贯彻落实“职教20条”,高职院校应将“三教”改革作为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三教”改革内涵,在此基础上,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探索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三个转变”的具体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夯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教师;教材;教法
“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故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通常而言,“三教”是教学建设的基本要素,而“三教”改革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息息相关,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教育在过往的40年间,走出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改革之路,这其中,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成果,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当前,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对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背景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和系统的实践指导。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实践中,高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四个“投入不足”,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出现专业设置偏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等问题[1]。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因此,开展“三教”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针对性。
(1)落实“职教20条”的根本要求。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推动实施“三教”改革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抓手加以强调,可谓切中时弊。事实上,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实施“三教”改革极具紧迫性和针对性。为更好落实“职教20条”,高职院校要将“三教”改革作为强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确立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并探索具体改革路径,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高职教育逐步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2)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在我国高职教育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高职教育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还不足,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本科“压缩”型,导致出现教师不发展、教材不更新、教法不改革的困境,受到人們的诟病,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3)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当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这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因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必须落实在教师、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的要求下,“三教”改革成为推进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抓手,
这种特殊作用在“四个打造”(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和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从另外一个侧面凸显出“三教”改革在“双高计划”中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涂尔干曾言:“获得知识并不包含获得将知识传递给他人的技艺,甚至不包含获得确立这种技艺的基本原则。”[2]这既说明教学的重要性,又反映出教学的复杂性。新时代实施“三教”改革为确立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也是为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奠定基础的重要步骤。
1.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主要内涵
(1)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职教20条”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还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的现状,“职教20条”提出的改革方向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实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识,激发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三教”改革之中。
(2)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涉及教与学各环节的综合改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300年前的《大教学论》中对教与学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奠定了教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和操作框架[3]。“三教”是构成这种理论逻辑和操作框架的重要元素,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94年10月,国家教委在杭州召开第五次委属高校咨询会,时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周远清提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抓住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事实上,教与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人将其称之为“黑箱”,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魔方”,这从另外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三教”改革是涉及教与学各环节的综合改革,要注意其中的相关性和互动性。
(3)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价值,防止出现教师角色边缘化的现象。
2.教材改革
教材通常又称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媒介。教科书的一个特点是要浅显,但不能流于肤浅,必须把学科的最前沿的知识系统化纳入[7]。因此,教材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教育内容需要以高质量的呈现方式来展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材体系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而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教科书经常被写成是一部无所不包的既有知识的大杂烩,令师生不忍卒读。最坏的是,它们将教育的体验沦为记忆的另一种训练[7]。特别在“唯书至上”思维中,书面文字成了被尊崇的对象,而作为承载书面文字的媒介,教材有时候变得带有某种盲目性,甚至取代了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亟待改革。
(1)制定高职教育教材标准。教材是以其科学的逻辑体系、共性的原理和“善”的诉求来表征专业历史发展和教学应然图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切实做好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教材的评介工作,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2)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指出 “教育的素材与形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分析其原因时,他特别强调在思想的这个微观世界中,在构成自觉意识的这个缩微现实版本中,人们所遭遇到的外在客观世界只体现为最一般的形式。任何以思想为素材的教育都几乎必然是形式性的,因此,基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发行工作。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3)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以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为形式推进教材建设,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书证融通。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形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机制。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3.教法改革
教材是客体,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学习的对象和条件,教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教法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合作,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有益于学生行为和经验的实践活动方法,旨在对教学实践的本性和功能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教学理论的实践本性及其历史展现、教学理论实践功能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机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充分认识教法作为教学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性。教法带有经验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化、科学化地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矫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地应用于学习中。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职业态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其中包含内容与方法、教法与学法、启发与导学、课内与课外等内容,这既是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增量過程,同时又是课堂教学要素排列与组合方式质的演变过程,通过教法改革,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只有在这些运作中,它们才会通过其所产生的效果的累积而展现自身。要想把握教法的力量,我们就需要观察它们在教学中是如何运作的,这其中包括三个层次,即作为一般教和学的理论的教法、注重教学互动和课程开发的教法和作为与文化教育有关的教法。
(2)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特征,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在具体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考试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今年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背景下,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增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要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就必须强化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以教法统领学法[8],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法置于一个演进的过程之中,并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兼顾学生职业需要和长期发展,将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等相结合,以教师千萬培养工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教材建设与管理规范教材改革,以金院好课堂等为载体推进教法改革,构建起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长效机制,在2019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案例遴选中,学校在两个项目中均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二名,彰显出推进“三教”改革的良好成效。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由于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合性,其中存在各种教育价值的调谐,这就需要我们在量上扩充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容和结构,在质上丰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理论与基础,激发开展更为丰富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通过经验资料的收集和解释,以培育对这个紧迫而持久的教育议题的深切关注。“理念是不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就变成现实的;它们必须由那些担负着实现理念的职责的人去理解,去珍视,去追求。”[2]我们同样希冀,通过持之以恒的“三教”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我的教学改革情结[J]. 中国高教研究,2015(9):1-3.
[2]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讲稿[M].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17,18.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4]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5] 廖世承.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J].国师季刊.1939(1):51-55.
[6] 欧内斯特·博耶,等.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M]//美国教育政策选编.丁枫,岑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2.
[7] 苏力. 驿外断桥边——刘燕《会计法》简评[M]//载批评与自恋:读书与写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4,109.
[8] 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5.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ZG-B17009);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高校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视阈下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SCG266)]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