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化、全面深化改革等因素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深刻把握时代要求,深入推进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改革,以不断回应社会、回应时代。基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科特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场、明确方向,统合当下与未来,融合理论与实践,崇尚科学、重视方法。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国际交流、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回答好“为谁培养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恢复重建,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经历40年的发展壮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与此同时,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得到了长足进步。进入新时代以来,时代变化、矛盾转化、改革深化等因素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科特性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开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服务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效能,是当前政治学与行政学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开了新的篇章,迈上了新的征程。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事业、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进入到新的阶段。立足时代、把握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以时代特征为基准,以時代发展为指引,以时代要求为导向。
1.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样的时代变化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前行指南。
首先,新时代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坐标。新时代与过去的历史有着明显的差别,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此一来,进入新时代和“两个没有变”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历史方位与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的有机统一”[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这个新时代,也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坐标。
其次,新时代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依据。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在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之后,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点,也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由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致力于使学生理解民主、法治、公平、政治、安全、环境等高层次需求的真切含义,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实现这些需求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新时代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指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人民属性,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获得感为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评价标准,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整体发展环境和具体战略任务都已发生转变,从而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个人发展和国家责任的有机统一。从国家的角度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在此意义上,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因,对于那些有志于进入政务部门或从事行政工作的人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能够提供看待问题的专业视角、理解问题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专有技能;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政治学与行政学亦可以提供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守则。因此,实现个人发展和国家责任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理论知识是探索新观点、拓展新领域的基础,是锤炼实践技能的支撑。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人才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实践技能不仅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指标,缺乏卓越的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可能沦为纸上谈兵。然而,从现实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理论基础不深厚、实践技能缺实效的现象,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的时代需求。为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抓理论,又要重实践,在常学常新中夯实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强化实践技能,最终实现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
最后,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这就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须兼具本土关怀和国际视野。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立足本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挖掘理论素材、创新学术概念、提出原创性观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加强对于国外政治或行政现象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对外交流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才能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国际视野维度的政治学研究中,可以为理解世界提供中国视角、阐释中国理念、表达中国观点。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尊重学科特性
作为一门学科和一个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具有独特的学术议题和研究领域,即使在理论融合、学科交叉快速发展的今天,政治学与行政学仍保持着独立的学科边界和鲜明的学科特性,遵循特有的学术研究旨趣和学科发展规律。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尊重其学科特性,遵循其学科发展规律。
1.学科政治性要求人才培养坚持立场、明确方向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政治性是指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统摄于所处社会环境的政治属性,体现政治制度的特点并服务于政治现实的需求。一方面,政治环境会影响政治学与行政學的研究工作。我们知道,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下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然聚焦于差异问题,因而各具特色。另一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服务于政治现实的需要。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研究通常与现实政治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紧密关联,相关研究往往面向国家发展、政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政治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科发展,最终都要依靠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具有政治性。从当前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政治现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能脱离这一政治背景。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立场,自觉遵守党的教育原则,拥护党的教育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此同时,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继承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培养拥护者和建设者。
2.学科时代性要求人才培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时代性是指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产生、形成、发展与成熟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方面受历史条件制约,另一方面反映时代特征。这一论断蕴含两层含义:其一,政治学与行政学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条件。回溯思想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古希腊时期的研究主题就是如何建立良善的城邦。国家产生之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便转移到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公共权力的分配与制约等领域。现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目光则转向现代性问题,更加强调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二,政治学与行政学又能够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研究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带有时代烙印、反映时代特色。就我国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而言,“不同历史时期针对时代主题就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建设、社会和谐发展、现代国家治理等时代主题进行研究”[4]。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时代性也体现在人才培养层面。中国政治学恢复初期,恰逢改革开放拉开大幕,政治学与行政学着力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人才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又根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要求培养人才;当社会发展问题凸显时,政治学与行政学则为了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而培养人才。如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人才培养应以此为原点,有针对性地鼓励政治学与行政学学人积累时代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从长远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来说,人才培养也应面向未来,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学人“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现实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5]。
3.学科实践性要求人才培养指向实践、学以致用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实践性是指它们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理论付诸实践的科学。一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实践性体现于学科知识来源。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观点来源于人类实际政治实践和公共行政活动,是思想家们在科学地考察、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另一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学科知识的去向。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概念框架、理论观点与知识原则不是教条,而是在社会变动中不断地调整、更新、重塑,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是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行政行为并从事政治实践、公共行政的实践指南,它们强调理论要服务于实践,为更加良善的公共生活、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提供思想武器、智力支持。再者,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主张理论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革开放前夕,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地,不仅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理论知识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其培养的人才更加应该面向现实、学以致用。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的人才将来会成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和公共问题的解决者。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仅应埋首故纸堆,还要开眼看社会,有方向地寻找现实公共问题,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在实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治理效能。
4.学科科学性要求人才培养崇尚科学、重视方法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科学性是指作为学科,它们都是对政治实践、公共行政活动等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合理反映。首先,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们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研究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从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出发,不是从抽象的理性、价值出发,而是建立在真真切切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其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其思考方式、分析方法的逻辑性。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政治学与行政学都讲究逻辑自洽与方法科学,即研究结论要么来自思维层面的层层推演,要么来自实证调查的数据展示,而不是闭门造车或凭空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同样应具有科学性,需要做到方法的科学和科学的方法。方法的科学是指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要遵循教书育人的科学规律,尊重学科特性的基本要求;而科学的方法则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今天,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实证研究趋势,量化分析、甚至社会实验方法已经得到诸多应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与时俱进、突出方法、讲求规范与经验的结合。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创新育人模式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站在高处,落在实处”的基本原则。站在高处是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航标和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教学原则,把握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落在实处则是指勇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科本质特性、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知识传授注重课堂教学
如果说学术研究是生产知识,那么人才培养就是传授知识。在高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无疑是知识传授最直接的场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场所和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填鴨式、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适用于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授课教师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倡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明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则是专业知识的探索者。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研究精神,使学生更加自主、主动地获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等科技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新型工具与创新资源。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可借助新媒体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尝试,探索传统课堂加视频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
2.专业积累强调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并非人才培养的全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阅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政治学与行政学是基础理论深厚、研究方法多元的社会科学,这对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自然而然需要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实现专业要求。在鼓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时应着重强调三种意识:一是经典意识。“坚守经典意识,可以直接学习和了解本领域内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政治学者进行思维、逻辑和学理上的训练,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6]因此,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反思经典并恰当地运用经典是增加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知识积累的有效方式。二是问题意识。要有目的、有问题、有需要地进行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而不是被书本内容牵着走,在阅读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融合意识。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不是海上孤岛,而是相互区别又彼此相融的理论体系。同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必然与其他相近学科联系密切。近年来,政治学与行政学和其他学科理论融合趋势明显,产生了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如法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因此,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强调阅读范围的广泛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也应涉猎公共管理、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著作,培养多学科视角,尝试用其他学科的思想资源与研究工具解决本学科问题,凸出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
3.视野拓展提倡国际交流
理论基础决定人才培养的深度,学术视野则影响人才培养的宽度。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恢复重建过程中,引介国外专业著作和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有必要通过提倡国际交流拓展视野。尤其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目前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途径实现。“走出去”是指鼓励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且学术功底深厚的大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国外高校专业课程,在课程相似、课时相近、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允许学分置换;鼓励中国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动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在拓展自身学术视野的同时,积极发表学术观点,提升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引进来”一方面积极邀请外籍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为更多学生创造与国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任教,带回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术成果。
4.学术提升鼓励科研训练
学术能力提升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目标,科研训练则是助推学生学术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快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深入了解科研过程、深刻体会学术奥妙,最终提升个人学术研究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参与科研训练,要充分利用各个层级、各种渠道的科研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科研训练可以提前塑造学生的科研精神与锻炼科研能力,实现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效果;对于有志从事实务工作的学生而言,科研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协同合作的工作方法。就现实看,国家为学生提供了可观的科研平台与资源。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实施了针对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本科生从事科研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共青团中央与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实施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等。目前,已有大量学生从中受益并产出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有益的成果转化。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各类院校与二级学院也应充分利用自身学术平台、科研基地与理论战线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同时,学术导师也可以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机会。另外,应鼓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主动寻求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积极申报、主动合作,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术能力。
5.能力培育重视社会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学与行政学是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学问。如前所述,政治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回归实践。就此而言,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在重视思维训练与科研精神塑造之外,不能忽视社会实践能力,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通常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建立政务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实验室在印象中似乎是专属于自然科学从事研究的地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相对稀缺。实际上,政务实验室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在政务实验室里,学生们通过角色演绎、业务操作,熟悉政务工作流程,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参与社会调研,直观了解国情社情。社会调研既是科研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是了解社会的直接途径。参与社会调研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三是通过到实践部门实习锻炼,直接参与政务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到政务部门实习锻炼,在那里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政务工作的业务范围、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标准等内容,而且可以最直接体会到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打破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之间的“隔膜”,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政治学的经世致用价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王浦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前行的航标南针[J].政治学研究,2018(2):13-16.
[3]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4]张贤明.成就、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政治学70年[J].社会科学战线,2019(7):10-17.
[5]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6]杨海蛟.政治学者应该坚守五个意识[N].人民日报,2015-06-15(016).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