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超
摘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积极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在提升小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数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不再仅是注重提升学生成绩,而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作为主要教学任务。采取合理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发展。
1新颖的导入教学内容。打开学生好奇之门
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而数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很容易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沉闷。为了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老师需要采用新颖的导入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创造,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针对“长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在课程开始时先导入《粉刷匠》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自己儿时所喜爱的歌曲,不仅能够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中,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通过合理地采用歌曲导入课堂,调动学生视觉与听觉等众多感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促进学生问题思考意识。
2训练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有限制,加之对灵感的把握也较为模糊,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务必采取适当的引导策略来促使学生首先掌握联想、类比等基本思想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发散性。数学的许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教师还应积极借助对类比、联想等基础思想方法的合理利用来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取到新的知识。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商不变性质”以及“分数基本性质”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常会因联想而引发创造性的解答方案,使计算化繁为简,准确迅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算方法后,就可以在不同的运算过程之间建立联系。如学生在见到625×16时,自然而然地便会联想到10000,而在见到25%时,其脑海中亦将自动将之转化为0.25。这便是受学生联想思维所导致的结果。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往往是引发其思维飞跃的关键,且该思维于学生身上并不罕见,其最主要的表现则是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解法。如针对应用题:“食堂进了一批面,预计第一天吃掉全部的十分之一,第二天吃掉剩下的九分之一,第三天吃余下的八分之一,以此类推,到了第十天吃4袋则刚好吃完,问这批面总共有几袋?”关于此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得出4×10 40的答案,而导致如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直接把握问题本质的方式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而当学生的此种思维被触发,虽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也让学生无法解释自身在找到关键要素时的思维过程。对此,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运用,教师需加以有目的性的引導,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知识联系与区别的有效认知。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分析思维的触发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数学的绝大多数知识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教师若能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必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如针对“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便应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立体图形的整体样式,而后再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直观化,而且还能够在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4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均是独立个体,不同学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为促使学生摆脱传统定式思维的影响,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活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并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如当进行“平面几何”中有关“梯形问题”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去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而针对学生此前普遍所采取的做辅助线的方式,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其他方式去解题,如此一来,将能切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发展。
总之,要想切实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则必然离不开对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利用。拥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作用的充分发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当学生创新性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后,还可将此思维运用到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