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夫 武向春
[提 要]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于企业家,源于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从塑造江西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入手,分析了江西企业家的精神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学科理论从政府政策、社会人文、历史传统、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五方面对影响江西企业家精神的原因进行多维度探索,提出了激励江西企业家精神7点对策建议,旨在为政府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提高企业家精神素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1]近年来,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重要论述。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并全面阐述了它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2]。中央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密集关注,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企业家群体的重视,也反映出新时代发展提升企业家精神的新需求。重视企业家,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和世界形势的理性思考。当前,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既是机遇,也是风险。企业无疑是引领这场发展变革的重要主体,而推动企业前行的核心要素则是企业家精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既是现实发展所需,也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创新和发展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存亡。新时代江西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发展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大力培育与弘扬具有江西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当前,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严峻复杂局势,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尤显重要与迫切。
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个“稳”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江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大大减弱,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是靠有形要素资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技术、管理及制度等的创新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发挥创新作用、依靠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积极参与;只有激发企业家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才能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和规律开展创新,使创新工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企业是供给侧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家善于识别和捕捉市场机会,能够高效组织配置资源要素,提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优胜劣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错配矛盾”[3],为实现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大与富裕,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和地区有没有一大批高质量高知名度的品牌。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高质量高知名度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4]。企业家精神是打造高质量高知名度品牌的源头活水,目前江西高质量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不多,打造高质量高知名度的江西品牌,亟待企业家精神的投入,亟需江西广大企业家工匠精神的加持。
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审时度势,从当前的世情、国情、省情出发,提出了推进江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家,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们通过现实供求条件和政策环境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其创新创业行为影响和引导各类要素升级和变迁,推动着全社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多年来,江西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秉承与发扬“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赣商精神”,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发生变化的市场需求、生产条件、资源环境,一些企业家的精神状况出现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江西人重“官”,对仕途的渴望,对官员的崇拜已经深入其潜意识中。另外,过去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固化了官本位思想,不少领导干部行政主导意识强烈,实际工作中仍然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决定干预经济生活,使一些企业家形成了对政府路径依赖,面对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搞不好不去找市场而去找领导。一些企业家不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仍专注于官商结合、与领导搞好关系。
当前,我省一些企业家为追求眼前利润,道德和信誉水平不断下降。一些企业违法经营、偷税骗汇、伪造账目,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银行和政府等;一些企业家借债不还、拖欠工资,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等。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前提。诚信缺失使企业失去预期的客户、员工和投资者,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网络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家不断开拓、创新.但目前一些企业家跟不上时代要求,不敢冒险、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水平限制,独创、原创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一些企业习惯于出苦力、做粗活、挣小钱,依靠简单的低成本为国内外一些企业加工贴牌等获取收益,尽管风险低,但一旦竞争加剧或市场饱和,将被淘汰出局;一些企业面对国内外同行与竞争对手,缺乏赶超信心,信奉“拿来主义”, 简单模仿追随、抄袭照搬,使市场充斥大量山寨产品,导致企业长期落后。
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一些民营企业家还存在不少问题。只关注企业利润,不关心企业员工工伤医疗、劳动保险等方面应该承担的相关责任。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漏洞,不照章纳税,尽可能减少社会性支出。致富后,从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社会责任是企业家道德的具体体现与社会载体,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社会责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导致人们对企业家的看法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企业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而一些企业家危机意识淡漠,面对挑战准备不够,新办法好办法不多,不善于主动改革迎接挑战,化危为机。部分民营企业家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得企业无法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以至于错失许多发展机会,极大地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
一些企业家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小农意识,在企业经营时只相信血缘、地域等关系,不相信契约关系。建立在血缘、地域等关系上的信任是十分脆弱的,由于对契约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保护,出现一些个人不履约、政府不履约、企业股东之间不履约的行为,导致企业之间、合伙人之间缺乏信任、不愿合作,使整个社会商业信誉遭到破坏。合作意识淡薄,使一些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要素,在产业链分工合作上发力,停留在低水平同质化上竞争,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作为特殊精神文化现象的企业家精神,它的创新和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社会人文、历史传统、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多种因素制约。
低效率错位越位缺位的行政制度,不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等仍然存在。由于受官本位及计划经济思维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审批监管分离、企业行政审批部门多、时间长。一些政府部门间监管职能交错、信息不共享,随意干预企业依法经营活动。一些政府部门以评比、达标、表彰等形式向企业变相收费,一些已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有的扩大范围重复收费。一些政府官员不担当、不作为,“清”而不“亲”,不愿与民企打交道、解难题、办实事。一些执法、司法部门对企业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等措施的偏差行为,挫伤了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当前,江西正处于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产业定位雷同等,导致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低水平同质化企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少、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民营企业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科技型、创客型企业少,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与发展。
江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重义轻利、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这对于对中央政权有强烈向心意识的赣文化来说,观念意识里表现得更加浓重,也成为企业家精神培育的主要障碍”[5]。一些民营企业家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为了获取政府支持与财政补贴,尽量制定和采用与政府政策一致的企业发展方向方案,放弃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江西民营企业家因循守旧、压抑个性、不敢创新等观念。
江西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农耕、客家、宗族三种文化相互交错、融合的历史传统。江西人长期聚族而居,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这种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优良因子,但又有依赖、顺从、保守、封闭等不利于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展的劣根性。一千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江西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江西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团结奋进的精华,但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客家人随遇而安的客居心态,江西特有的地理文化环境又使客家文化带有显著的耕读传家特点,一定程度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与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在江西的历史上曾经极为繁荣,据有关专家统计元代江西族谱数量位列全国第一[6]。宗族文化强调以家族为中心、血缘为纽带,具有超稳定性和封闭性特征。长期以来,宗族文化及其变种渗透到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企业家精神生成。
江西位于中部内陆地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江湖众多,以鄱阳湖为中心呈向心水系.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江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鄱阳湖平原及诸多红色盆地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地,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 “优裕的农业社会环境和小盆地环境结合一起,温饱却闭塞,恋土意识和安分守己观念比较浓厚。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和选择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7]。
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家精神某些特质是先天性的,但更多的特质是可以后天培育和塑造的。毋庸置疑,江西民营企业家精神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营造好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就一定能激活我省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新时代,激励培育江西民营企业家精神,应从政府、社会、企业家个人三个层面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政府部门各种各样的 “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各级政府部门应打破横亘在民营经济中的“三重门”,把江西打造为“中部最优营商环境”,以推进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展。
公平公正是人们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家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经济政策体系。应从过去“以产业政策为主导”向“以竞争经济政策为基础”转型,使国企、民企等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二是清理废除各种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行业准入、关键资源获取、融资贷款上享有同等权利,在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是解决民营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健全担保机制,采取补充抵质押品等增信方式,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当前一些暂时遇到困难,但发展前景好、技术潜力大的民营企业,要精准施策予以纾难解困。
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明确的企业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产生的前提。一是应加快制定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关于民营企业家产权纠纷申诉案件要及时甄别纠正,严禁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严禁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凡有悖于平等保护民营经济的条款,要及时废止”。对民营企业符合从宽处理的案件依法坚决从宽,不该封的账号、财产一律不能封,不该采取强制措施的一律不采取。要依法补偿因政府政策变化、规划调整造成的企业合法权益受到的损失,让民营企业家有“安全感”和“方向感”。二是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权。探索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以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参照确定损害赔偿额度,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降低企业创新发展成本。三是保护经营权。建立完善政府对企业的收费、检查监督等清单制度,严防执法扰企,对于民企一般违规行为要以教育为主。防止执法“一刀切”。对任何随意干预企业依法经营活动的部门与人员给予严厉处罚,使民营企业家安心经营、创业。
从实际出发创新体制机制,细化、量化政策措施,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一是简政放权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是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对一些地方政府审批监管分离、部门间监管职能交错、信息不共享等突出问题,应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在审批目录清单的基础上,逐步向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迈进,使政府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规定必须为”,企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二是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加强跨部门地区的市场协同监管,清除多重多头执法,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大数据、大监管、大运用”理念,推出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加强对企业的事中事后联动监管和联合惩戒。三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实行同股同权,切实维护各类股东合法权益。在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同时,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政商关系“亲”“清”说,为构建政商关系“新生态”指明了方向。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联系调研,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既要到基层宣讲中央精神,把党和政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送到基层,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又要深入企业联系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状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规范。建立完善定期联系商会会长制度、定期与企业家相谈制度、定期通报企业经济政策信息工作制度。把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等)的评估,作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粒纽扣”。三是政府工作人员同企业和企业家之间要公私分明,既不能拿原则问题做交易以权谋私或者搞权钱交易;又不能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门好进、脸好看但就是不办事。四是要以帮助党和政府联系沟通民营企业搭建了多少平台,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来考核干部的业绩、能力和廉洁从业状况。只有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的营商环境,清而无忧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才能催生激发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
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土壤,也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的保障。一是各级政府人员要树立企业服务员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各级政府部门要摈弃官本位、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树立企业家是“民族英雄”,领导是企业家的店小二、服务员意识,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使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二是宽容支持企业家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对民营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甚至失败,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催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三是宣传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自媒体等,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家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宣传报道,举办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等活动,给予匹配的物质与社会荣誉激励,增强社会对企业家的认同感和企业家自身的光荣感,在全社会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
一是挖掘传统赣商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历史上的江西企业家作为闻名天下的“江右商帮”,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厚道重德,以义取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等显著特点。在当前经济下行,民营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之时,要深入开展传统赣商精神的研究传播,使它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激励民营企业家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二是要培育企业家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要教育企业家不忘初心、胸怀全局,自觉把个人、企业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命运。要激发企业家致富思源的情怀、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企业家自觉成为光彩事业、扶贫开发、捐资助学、慈善捐助等行为的模范;三是要培育企业家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敢于冒险的精神。要不断拓展赣商精神的内涵,引导企业家追求卓越,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投身军民融合、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为江西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四是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江西是红土圣地,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南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转型升级时的困难重重,江西民营企业家应发扬光荣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作为人生底色,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战略提供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江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他们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省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家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重要推动者。新时代,江西要实现“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敢闯敢试、勇搏激流。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能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更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们要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江西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企业家精神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民营企业家自身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创新发展,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简政放权力度,营造“中西部最优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推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树立江西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