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2019-11-17 20:00康小兰
老区建设 2019年6期
关键词:江西省农户贫困户

黄 强 刘 滨 康小兰

[提 要]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将是现阶段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了解江西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现基于多次赴各县市实地调研而来的1178户样本数据,分析江西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及不足之处,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江西省属于革命老区,山地众多,地形复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足,贫困人口众多,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多年来,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制定扶贫新规划,开发扶贫新模式,使得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为了解江西省脱贫攻坚的进程,在得到有关政府帮助后,我们成立评估小组分别赴资溪、安福、樟树、新余、峡江、修水和永修等7个县(市)58个乡镇116个行政村,对已脱贫或拟脱贫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共得有效问卷1178份。本文以农户为视角,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脱贫攻坚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江西省脱贫攻坚成效

(一)“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

1.温饱和住房。在调查的1178份农户样本中,只有7户表示吃饭问题尚未解决,占总数的0.6%,5户表示穿衣问题尚未解决,占总数0.4%。贫困户住房结构中,房屋砖混结构为987户,占83.8%,其余的为钢混、砖木、土坯结构。农户住房为危房的有22户,占总数1.9%;不确定是否为危房的有3户,占总数0.3%;其余皆非危房,达标的比例高达97.9%。由此可以看出,贫困户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2.教育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抽样的贫困户中,家中有义务教育阶段小孩的家庭有472户,有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有135户,有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有107户,其中绝大部分都享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扶贫政策,如免费营养餐、寄宿生生活补贴、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助学贷款、助学补助等。并且,没有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家庭。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的教育问题。

3.医疗情况。对健康扶贫的调查中,有长期慢性病人的贫困户有515户,占比43.7%;有大病病人的贫困户有246户,占比20.9%。政府都对这些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给予了帮扶。1178个调查样本中,1174户享受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比例达到99.6%,几乎实现全覆盖;1065户享受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比例高达90.4%;897户享受了大病保险,875户享受了大病救助,359户享受了慢性病救助,占比分别为76.1%,74.2%,30.4%。另外,贫困户的医疗保险费用全由政府代缴。医保基金的筹资水平、补偿比例和年度封顶线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医保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贫困户经济状况调查

在调查的1178户贫困户样本中,经核算发现平均家庭年收入为25282元,人均年收入为8842元,远高于2018江西省贫困线标准。但还有少部分贫困户收入低于江西省贫困线标准,仍然在贫困的边缘挣扎。贫困户的年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8000元之间,他们之间的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户,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是因为子女在外务工,所以使得贫困户家庭收入较高。

根据调查,贫困户的收入主要由务工收入、农林牧等家庭经营收入、产业扶贫、五保低保补贴、其他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支付收入组成。其中,务工收入约占54.7%,家庭经营收入约占9.6%,产业扶贫收入约占8.1%,五保低保补贴、其它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支付收入约占27.4%。可见贫困户对政府依赖较严重,自身发展和创造能力弱,这也增加了脱贫的难度。

(三)扶贫政策效果调查

1.帮扶措施多样。扶贫往往涵盖方方面面,帮扶施策到位,击中目标“靶心”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江西省推行的扶贫政策大致包含了这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农业补贴、小额信贷、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低保五保兜底、社会保险等。在1178户样本中,得到产业扶贫的有1067户,得到就业扶贫帮扶的有323户,得到教育扶贫帮扶的有429户,得到健康扶贫帮扶的有953户,得到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的有142户,得到危房改造帮扶的有276户,获得农业补贴的有791户,获得小额信贷帮扶的有196户,得到光伏帮扶的有268户,得到旅游扶贫帮扶的有24户,纳入低保、五保的有726户,享受免费社会保险的有456户。由此可见江西省帮扶措施呈现多样化。

2.产业帮扶到位。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3]从上面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1178户贫困户中,得到产业扶贫帮扶的就有1067户,约占总样本的91.0%,这说明产业扶贫政策涵盖比例高,范围广,分量足。从调查数据来看,贫困户在产业方面主要得到了这些方式的帮扶:参加合作社,得到种苗、种畜,现金补贴,入股分红,技术服务等,这对激发他们内生动力,依靠自身来脱贫致富起到重要作用。江西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中的“重头戏”来抓。

二、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从上述调查的1178户样本的分析结果来看,江西省委、省政府凝聚全省力量,立下愚公志,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推动江西省脱贫攻坚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使得全省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又迈进重要一步。主要的成就表现在:贫困人口大幅较少,脱贫减贫效果显著;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收入不断增长;贫困人口识别度愈发精准;产业扶贫投入明显加大,帮扶措施更加到位;干部帮扶落到实处,群众满意度不断增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持续发力等等。

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更容不得一丝懈怠,要做到“断穷根”,彻底治贫,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依然受到一些制约和挑战。

(一)个别家庭脱贫难度大

经过多年的帮扶,绝大部分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户都顺利地实现脱贫,留下的都是一些由多重因素构成的深度贫困户,也就是常说的“硬骨头”。现有的贫困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由原来的缺项目、无技术、少资金型贫困为主转向大病、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贫困为主的局面[4]。根据调查,还未脱贫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高龄无子女、突发大病、残疾、精神障碍等长期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对于这些贫困户,很难激发其内生动力,基本上是靠政府的补助来维持生活,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部分地区扶贫动力待增强

第一,产业扶贫动力待加强。这表现在少数地方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另外,农户对产业扶贫参与度较低,产业扶贫对农户带动作用较小,并没有实现“输血式”到“造血式”的真正跨越。在调查的1178户中有1067户享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并有多个产业的帮扶,但是主体上是以补贴、分红的形式参与进去,参与程度较弱。上面也了解到,农户的农林牧渔类经营收入仅占9.6%,依靠产业来自身发展创造并实现脱贫的农户不多。当然,这也与农民自身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金融扶贫有效性待提高。前面了解到,在1178户样本中,有181户农户享受小额贷款,仅占到总数的15.3%。可见,金融扶贫普及面窄,程度浅。未享受到小额贷款政策的贫困户中,部分是由于不了解该政策,更不知如何申请,说明金融扶贫宣传度也不够。另外,有些投入到扶贫项目的资金利用效率也不够高,造成了部分资源资金浪费。

(三)贫困户思想观念有待提升

扶贫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长期推行,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有些贫困户就滋生了好吃懒做、“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还有些贫困户认为政府救助是理所应当,将脱贫的责任全部推脱给政府。另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些贫困户对国家脱贫政策理解不够,对自己脱贫信心不足,只重视短期的资金扶持,看不到长远发展。

三、关于江西省未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江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施策,逐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扶贫瞄准机制,强化精准识别度,分类施策。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对每户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明晰贫困户家庭状况,弄清贫困户到底存在哪些困难,及时反馈进行解决。做好建档立卡相关记录工作,完善脱贫大数据库的建设,使得扶贫工作有迹可循,有据可查。逐步完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健全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主导,市、县、乡(镇)逐级分工,各司其职的领导机制。[5]各级党政机关层层传递,压实责任,以脱贫攻坚为重要抓手,明确各自该做的事情:省级层面负责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制定重大决策,描绘扶贫攻坚蓝图;市级负责上传下达,区域协调,并监督有关工作;县级要做攻坚拔寨前线的“先遣部队”。要以县级为重点,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和工作机制建设,全面负责扶贫具体项目实施、资金分配调动和相关配套设施方案建设。

(二)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江西省的这些贫困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中高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和大病病人。[6]对于这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重度贫困户,要按照低保的补助标准,进行兜底保障。并且逐步建立动态帮扶机制,根据需要适当提高或降低标准。对于突发重度贫困的,给予一定的临时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另外,很多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农户有些疾病还要去比较远的县城治疗,这给他们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设施的投入,并吸引医疗人才来基层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三)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断“穷根”

要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立足江西实际,按照发展新思路,着力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种养产业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要强力推动“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关联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形成社会合力助扶贫。要充分发掘社会参与扶贫的动力和潜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新格局,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精准扶贫新发展。例如利用政策倾斜、给予优惠补贴等方式,选取一批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有社会公德心的优良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将贫困户纳入“政府+企业”的帮扶体系来,形成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互动局面。

(四)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一是大力加强宣传。在贫困地区大力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精神,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贫困户真正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其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贫困户给予一定补助,激励更多贫困户参与,从而实现稳定持续脱贫。对于不尽赡养义务的群众,通过社会公示和批评教育等手段,使其受到道德谴责,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江西省农户贫困户
模拟成真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考了个大的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吃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