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发生的化工厂爆炸事故,以其空前的惨烈震撼了全社会,数十条生命的逝去,更是令人揪心不已。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种种信息看,这场灾难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有预警。早在2018年1月,国家安监总局督导组就明确指出,涉事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存在13条安全隐患,包括:构成二级重大危险源的苯罐区、甲醇罐区未设置罐根部紧急切断阀;动火作业管理不规范,如部分安全措施无确认人、可燃气体分析结果填写“不存在、无可燃气体”等;现场询问的操作员工不清楚装置可燃气体报警设置情况和报警后的应急处置措施,硝化车间可燃气体报警仪无现场光报警功能,等等。
这13条安全隐患,无一不是危险的“定时炸弹”。对于上级部门查出的这13条安全隐患,涉事企业和当地政府有无认真落实整改,可谓疑点重重。但残酷的现实是,仅仅一年过后,就发生了惊天大灾难,其中缘由,似乎并不能用“偶然”来解释。涉事企业有没有“带病运行”,当地政府有没有善尽监管责任,显然都是无法回避的质疑。
事实上,涉事企业自创办以来,就不断触碰着法律的红线。2014年,因为非法填埋危险化工废物,多名高管受到刑事追究。案件审理期间,该企业又因二期废水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入生产、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被盐城市环保局罚款十万元。随后三年,又因违反固体废物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等六度被罚,金额累计超过百万元。
虽然因为安全、环保等违法问题连续被查处、被通报、被罚款,但涉事企业依然我行我素,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堪称一个“监管失灵”的典型标本。
而类似的“监管失灵”,并非孤例。在一些地区,尽管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违法排污不断曝光,违规企业却毫发无损。当无序发展的化工产业不断突破环境承载极限以及社会安全底线之时,安全和环保监管却有摆样子、走过场之嫌,以及政府监管的公信力严重受损。8年前,同样是在响水县,发生了因爆炸谣言导致万人迁移的事件,就是公众的一次不信任投票。
安全生产监管缘何失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和制度的欠缺。以危化品监管为例,至今尚无国家层面的专门法律,仅有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行政法规立法效力的相对较低以及规则设计的滞后,都意味着难以面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和储存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样的制度缺陷,事实上在天津港大爆炸事件中就已露出端倪。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发展观的错位。以此次事故的发生地为例,苏北地区化工产业的壮大,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强力扶持。在响水县政府官网上,化工园区与响水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区被标识为“三驾马车”。最近十几年来,当地不仅通过政策优惠大力引入化工企业,还将大型化工企业纳入了重点扶持对象。2014年8月,响水县政府就声称,要“重点打造天嘉宜等纳税过千万元骨干企业,形成主体税源”。同年9月,又宣布将对天嘉宜等6个规模以上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与创新的扶持,“力争培植全年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群”。
当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税收对于化工产业形成了依赖,两者之间就形成了某种利益同盟。对于化工企业不断爆出的安全和环保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处理时难免会有所忌惮,甚至不惜拼命捂盖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民众健康和安全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或许都抵不过真金白银和GDP的诱惑。
盲目推动化工产业超常规发展,对化工产业风险和危害熟视无睹,最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发生在响水县的此次化工厂爆炸事件,对于众多热衷化工产业的地区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显然,这些地方必须摆脱对化工产业的过度依赖,不能再让罔顾环境和安全成本的产业政策大行其道。牺牲环境、漠视生命的发展,最终只是一条死路,该是痛下决心,向“带血的GDP”告别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