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娟 王刚 秦阳博
摘 要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形成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实践及就业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形成具体措施和可操作方案,探索创新双创教育教学的新范式。
关键词 创新创业 通识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不具备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等尝试和探索势在必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双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引导教师尝试创业、培养创业导师型教师队伍,以增强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实效。
1加强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设
在2016年,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7年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校高度重视双创教育,将双创教育视作学校发展的新引擎,并将双创教育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双创教育要面向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顶层设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双创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为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保障制度,建设了国家级“众创空间”、包头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基地等双创基地,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创客教育培训及教育实践和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创客实践和创业孵化”一体化的全新众创服务平台,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2形成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依据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从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置课程内容,形成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实践及就业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創业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涵盖每一学期的“全覆盖”式教育。
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列为全校必修课的基础上,按照“课程学习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项目实战为拓展、培训讲座为补充”的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和引导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纳入学分制管理要求。
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与共享,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除传统体验式教学以外,采用兴趣班、训练营、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课程、手机慕课、微课平台等方式,创新双创教育范式。
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全面提升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1)重视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以案例或游戏导入——知识介绍——体验深化——分享交流——知识拓展的教学流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特点。
(2)设置教育情境,参与教学过程:围绕不同的主题,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体验中内化,并从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采取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测评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相互的交流与分享讨论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4)完成实践拓展,进行效果评价:课外布置过程测评包,以小组合作互动沟通的方式,能够自觉而合理地将通识课程基本理论运用于具体职业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4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学校在校内选拔建立双创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校外专家、企业领导、风险投资人等作为双创导师,建立由校内双创教师和校外双创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创导师库,为开展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及研究、指导创客实践和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奠定师资基础。组建由高水平双创导师与行业专家参加的教材编写团队,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编制相应的教材,丰富完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材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以多种培养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培养途径,以能力本位为考评标准。课程体系定位于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帮助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