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蕾
[摘要]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作为家长、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与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关键词]语言能力;同伴交往;心理障碍;沟通;自信
在幼儿园,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但是无论是活泼的孩子还是内向的孩子,在他们与人交流时,教师都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他们才有信心去与人相处,信心有了,他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会越来越好,只要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正确引导,孩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案例:
幼儿园小班的一涵同学是独生子女,她的妈妈是医务工作者,经常值夜班,爸爸是军人,经常公出,一涵从小由姥姥带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姥姥对一涵十分溺爱,在家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连做饭都精细到了极点。怕孩子嚼不烂食物,把所有的饭菜都跺得碎碎的喂孩子吃,从而导致了孩子的咀嚼功能低下,舌头反应不灵敏,说话不清晰。由于孩子说话别人听不懂,所以,孩子渐渐地不爱说话了。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涵涵用手抓菜便问:“一涵,你怎么不用勺子吃饭?用手多不卫生啊!”她抬头看了看我,面无表情嘴里无声地嘟囔着什么,我又问:“一涵,你在说什么?为什么不用勺子吃饭?”她还是盯着我,根本不听我说的话,我换了一种说话方式:“一涵,你会不会用勺子吃饭?回答老师会还是不会就行。”这回她仍然看着我,但却边嘟囔边哭了起来。这时我束手无策了,只好告诉她:“别哭,吃饭吧,老师没说你。”并不再看她,当我过一会儿再看她的时候她已经自己拿起勺子吃了起来。
新学期开学了,每一个小朋友都长大了一岁,他们长高了,长胖了,爱说话了,变懂事了,也更淘气了。但是,我们班有一名小朋友也有了变化,只不过她的变化和其他的人不一样,她不爱和教师小朋友们交流了,上课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了。
上了一周的课,每次课堂提问孩子们都比以前更加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即使是回答错了我都感到欣慰,因为我能感觉到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愿意主动跟我交流了。可是,在这一个星期里,我们班的一涵小朋友却一次都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平时活动时也很少和小朋友们讲话,她以前不是这样的。在一次课堂上,我故意提了一个自认为她一定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叫她回答,可是她站了半天却不说一句话,我怎么鼓励她都不说话,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把她叫到我身边轻声的问她:“一涵,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一定会的,为什么不告诉我答案呢?”一涵也在我耳边小声说:“老师,我说话不清楚!”听了这话,我的脑子一震,孩子怎么会这么说呢?从这以后我更加细致地观察一涵的每一个举动。
游戏时,以前的一涵总是有三、五个好朋友一起玩耍、打闹,可是这学期,在游戏和集体活动时一涵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和小朋友们共同活动。教师叫她,她爱答不理,嘴里总是嘟囔着你听不懂的语言。我变着法的让小朋友们主动找一涵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可是一涵仍然无动于衷。
案例分析: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5%靠专业技术,另外的9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主要凭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果中最主要的三种基础能力之一,对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三年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内,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理想发展,这将为以后其他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学说话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说话的愿望。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太周到,那么孩子则认为说与不说都无所谓,都能达到目的,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二是接受足够多的语言信息。如果父母从不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不让他和其他孩子接触,当然他也就无话可说。
一涵是我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她说话就不是很清楚,但当时孩子小,口齿不清是很正常的事,她除了性子有点慢之外,聪明、伶俐、爱说、爱唱,而且说话的声音特别洪亮。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口齿不清的孩子们渐渐地都发音准确了,我们班只有一涵还是和以前一样,发音上一点变化都没有,可是她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为了不影响孩子,我单独和家长进行了交流,一涵妈妈告诉我,孩子是和姥姥一起长大的,姥姥做事细心,从小吃的菜、肉、水果等食品都是做成泥状才给孩子吃。孩子缺少咀嚼能力,舌头不太灵活,可能说话就受到了影响,正准备假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并进行矫正。我也赞成一涵妈妈的做法,早些带孩子矫正、治疗,以免造成语言障碍。
本以为新学期能迎来一个口齿清晰的一涵,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说话不清楚!”晚上放学,我和一涵妈妈进行了一次单独交流。一涵妈妈告诉我,假期她们在大连进行了一月的矫正,并做了几次心理咨询,大夫建议孩子平时多说多练。通过矫正,孩子的发音有了点变化,可是心理咨询后却发现孩子却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我问一涵妈妈:“孩子的心理没有问题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呢?开学后你们有没有给孩子什么心理压力呢?”一涵妈妈告诉我:“我们在家只是让她多说、多读、多讲,放学后回家还经常问她:今天老师提问你了没?你和小朋友们说了什么?可是我们发现这学期老师和小朋友们不像以前那样关注一涵了,很少听一涵说老师让她回答问题,也不爱说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和幼儿园有趣的故事。”
听了一涵妈妈的话,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从前孩子不觉得自己说话有问题,可就是家长的过分关注,引起了孩子自己的重视,她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变得不爱说话,也不自信了。我又和一涵妈妈进行了沟通,告诉一涵妈妈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说话的问题上,因为这样的关注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孩子会越来越不爱说话,转移关注点,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放学回家问孩子正面的问题,例如:今天在幼儿园开不开心?发生了什么新鲜的事?和小朋友们做了什么新游戏等,能让孩子听起来开心,说出来也开心的事。平时,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放松心情。去人多、小孩多的地方游戏,多接触陌生小朋友,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小朋友,孩子可能会忘记自己的语言和心理阴影。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在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能让孩子的心情舒畅!在幼儿园我也会给一涵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氛围,并尽量安排一些一涵比较擅长的游戏活动,让她主动地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来,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一起成长。一涵妈妈对我的建议表示赞同,我们要共同给一涵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
案例措施: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认为他们能力弱,不自觉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强调孩子要自己说话,想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给孩子创造敢于说话的机会,但往往孩子还是不能大胆说话,反而心理会有恐惧。其实在孩子不愿意说话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其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她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孩子一旦开口说话,哪怕只有一两句,也要亲切地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家长和教师都要对这样的孩子多说:“你真棒!”慢慢地,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
案例反思:
针对一涵的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庭和學校一起向一涵传授积极的社交方法、沟通方法。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的表达。如游戏时,一涵若想参加某个游戏,就请她看看正在游戏的小朋友需要什么?启发她为别人提供东西,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共同游戏的机会。如果第一次社交成功,那么会使她信心倍增。
通过我和一涵妈妈的共同努力,一涵在幼儿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开朗与自信,并在我园与普希金书店联合举办的“亲子共读,绘本阅读”活动中,主动举手上台为家长和小朋友们朗诵了一首儿歌。虽然,孩子有些字的发音还不是很准确,但是孩子那阳光、自信的笑容,给了我和一涵妈妈无限的希望。
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教师从不一样的角度,根据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就算是帮助,也要从平等的角度上给予真诚的帮助,而不是一个强者对弱者的帮助。我们不是孩子,不能替她思考,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是单纯的以为她需要我的帮忙,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有她的独特气质,孩子能够感受到心与心的距离。我们要真正地贴近孩子们的心,把自己的心放下来,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戴尔·卡耐基.卡耐基人际交往心理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05).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