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安 孙弘杨
摘要:在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具备就业岗位中运用英语进行业务方面的交际能力,同时打造ESP课程“双师型”教师团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ESP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大理念:“生活即教育”理念;“社会即学校”理念与“教、学、做合一”理念。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了ESP教学,旨在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专业素质强、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
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虽然近年来一些应用型高校开展了ESP教学,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都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ESP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具有盲目性,没有强有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尤其对ESP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目的鲜明、结构严密、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主旨是教育应为社会服务,教育应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应用型高校在开展ESP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运用于课程建设中,为ESP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后盾。
(一)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加强ESP课程建设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实践,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应取决于人们的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陶行知认为在生活实践中找到教育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再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的生活实践能力达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在ESP课堂教学中要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首先,ESP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学会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未来岗位需求能力和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同样需要转变,应由课堂主讲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场所,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业务方面的问题,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践行“社会即学校”理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反对职业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狭隘的教育。陶行知提倡教育要面向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和实践,他们的知识才能更丰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启示我们,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要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ESP教学首先要在课堂中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参与到职场情境中提升专门用途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教学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要把学生带入校内实验室、实训和实习基地,甚至是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来学习和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打造双师型、高水平教师队伍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要做到教、学、做相统一。他强调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做出示范,也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说明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极强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目前,许多高校的ESP课程教师队伍由工科教师和英语教师组成的。英语教师缺乏工科学习背景、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所教工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了解甚至不如学生,更是无法有效地把学生的所学专业知识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无法满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英语知识需求。而工科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导致ESP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各高校应重视对ESP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首先,要组建ESP教学互助团队,工科教师与英语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学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校内培训和教师去企业实习的培训模式,使英语教师学习到相关工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打造“双师型”ESP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胜任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
三、结语
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对ESP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ESP课程教师要主动学习和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把其理论精髓运用到教学实踐中。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要大胆创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