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假设法” 巧解数学题
——用“假设法”解决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实际问题的策略

2019-11-15 03:23江苏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王姜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小船应用题思路

江苏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 王姜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要求“小学数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发现,有些题目的条件不明显,有些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如果教师用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教学,讲得特别费劲,学生学得也很吃力;而教师如果运用“假设法”引导学生解题的话,往往能找到一些巧妙的思路,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假设某量为“几”,找出隐藏条件

在解答一些数量关系比较隐晦、有隐藏条件的应用题时,很多学生会把数量关系理解错误,导致解题错误。如果教师引入“假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隐藏的条件,避免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案例1:光明小学共有2800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光明小学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

1.题目中只告诉了总人数,以及男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没有明确告诉女生与总人数的数量比,或者男生与总人数的数量比,这两个条件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如果把男生看作单位“1”的量,再假设男生是4份,女生是3份,就能够得出总人数是“4+3=7”份。

从案例1的思考过程可见,解决此类应用题的关键点,是运用“假设法”假设某量为“几”,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找出隐藏的条件,从而实现思维难点的突破,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假设某量为参照数值,理清混沌关系

在一些应用题中,数量关系不但隐蔽而且较为混乱,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混乱的数量关系误导。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把某个量假定为参照数值,先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再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理出头绪,从而跨越思维的鸿沟,突破思维难点,快速解决问题。

案例2:有两包糖,每包糖里都有奶糖、水果糖和巧克力糖三个品种。

b.第一包糖中,奶糖占25%,第二包糖中水果糖占50%。

c.巧克力糖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是第二包糖中所占百分比的2倍。

d.把两包糖混合在一起时,巧克力糖占28%,那么,水果糖占( )%。

解题思路:

1.先假设第二包糖共有30粒,从条件a可以得出第一包糖就是30×=20(粒)。

2.从条件b可知,第一包糖里有奶糖20×25%=5(粒);第二包糖里有水果糖30×50%=15(粒)。

3.从条件d可知,两包糖里巧克力糖一共有(20+30)×28%=14(粒)。

4.假设巧克力糖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为x,从条件c可知:20x+30×x=14(粒),x=40%。

5.第一包糖中有巧克力糖20×40%=8(粒),有水果糖20-5-8=7(粒),两包糖中一共有水果糖7+15=22(粒);两包糖混合后,水果糖占的百分比是:22÷50×100%=44%。

从案例2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出,虽然此类习题的数量关系乍看像乱麻一样,理不出头绪,但只要把其中某个量大胆地假定为一个具体的 “特殊数值”,如把第二包糖假定为“30粒”,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混沌的数量关系中找到头绪,然后经过一步步推理计算,就可以把数量关系理清、理顺,从而突破思维难点,顺利解决问题。这样做,能够让原本复杂深奥的应用题变得简单易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假设某量为全量,凸显数量关系交叉点

很多小学生怕做数学应用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找不准题目中数量关系相互交叉的连接点,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条件,从而面对问题一筹莫展。因此,在应用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假设法,把题目中的某量看作“全量”,就可以让数量关系的交叉点显现出来,学生的解题灵感也会在思维激变中闪现出来。

“鸡兔同笼”是一种古老的算术题,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典型应用题,如果用解决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去解题,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 “死胡同”,但如果用“假设法”来解题,就会变得简单而有趣,非常受小学生的欢迎。

案例3:鸡兔同笼,一共有34个头,118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解法一:

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子,每只兔子有4只脚,那么34只兔子一共有:4×34=136只脚,比实际的118只脚多出:136-118=18只脚,因为每只鸡比兔子少2只脚,那么多出的18只脚就是笼子里鸡的脚,可以求出鸡一共有:18÷2=9(只),兔子一共有:34-9=25(只)。

(4×34-118)÷2

=18÷2

=9(只)

34-9=25(只)

答:鸡有9只,兔子有25只。

解法二: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每只鸡有2只脚,那么34只鸡一共有2×34=68只脚,比实际的118只脚少了:118-68=50只脚,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只脚,就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50÷2=25(只),鸡一共有:34-25=9(只)。

(118-2×34)÷(4-2)

=50÷2

=25(只)

34-25=9(只)

答:鸡有9只,兔子有25只。

案例3的两种解题思路其思维实质都是把题目中的某个量看作“全量”,帮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的交叉点,那么本来毫无头绪的数量关系就逐渐清晰明朗,学生通过一番推理计算就可以轻松地写出算式和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非常有益,也为以后学生学习几何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解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通常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不会单纯使用一种方法,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

案例4,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一)“假设法”与表格相结合调整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

先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根据总人数调整数量关系,再找准思路,列式计算。

解题思路:

大船数量 小船数量 乘坐的总人数 和42人比较5 5 5×5+5×3=40 少了 2 人6 4 6×5+4×3=42 正好

(二)“假设法”“推理法”相结合,理清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

思路1:假设10只都是小船,每只小船坐3人,10只小船可坐人数:3×10=30人,比总人数少:42-30=12人,这12人肯定坐在大船上,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可以多坐:5-3=2人,可以求出大船有:12÷2=6(只),那么小船有:10-6=4(只)。

大船的只数:

(42-3×10)÷(5-3)

=12÷2

=6(只)

小船的只数:10-6=4(只)

思路2:可以让学生按照思路1先假设10只都是大船,然后自己解答。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再受教师的教授和课本中的解题思路限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五、建立假设思维模式,提高推理演算能力

从上述几个案例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做合理的假设,假定为某种数量,把隐藏的条件找出来,经过一层层抽丝剥茧式的推理,突破思维难点,把数量关系理清、理顺,然后再结合题中的其他条件进行解答。这样就能化繁就简、化难为易,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解题技能和技巧,又让学生在思考推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有趣的学科,教师要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找到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奥秘的乐趣;要鼓励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假设、严谨推理;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假设思维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把隐藏的条件从混沌的数量关系中“拎”出来,再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进行合理、严谨的推理与演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船应用题思路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小船摇啊摇
小船小船快快开
我的思路我做主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