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程 李 柱/湖南农业大学
“慕课”是“MOOC”的音译,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2008年,加拿大的两位学者Dave Comier和Byran Alexander为响应在线课程设计的号召,所创建的一种网络学习平台。在他们的初步设想中,这种网络学习平台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是对受教育者无任何准入门槛的完全开放式平台。他们认为,“慕课”不是简单地把学习内容和教学环节“搬运”到网络平台,而是一种载体和平台: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线,能够就特定主题发表言论、交流学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抓手,在新的形势下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难以承担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高要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规律办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高标准的新要求。“慕课”的出现,为满足“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一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第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众多短板,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制定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重要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较为不错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难杂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理性较强,多采取灌输型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考核以知识点考察为主,学生主体性作用难以发挥。“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疑难杂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借助网络发展的“势头”愈发“势猛”,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严峻,而青年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做好青年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课堂不再遥不可及,一些高校尝试将视频直播课堂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慕课”教学有可借鉴之处。
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在2014年由复旦大学率先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并由此推动了全国多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发展。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在该平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已经涵盖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一经引入教学中,课程数量呈井喷式发展,国家也评选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发展形式兼顾了量和质两个方面,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体系来看,“慕课”的课程定位为课堂教学的课后补充,或者作为选修课程,其考核、测评结果尚未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程定位不明确,“慕课”覆盖面窄。现阶段,各高校在实施“慕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将“慕课”定位为公共选修课程。“慕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制约性比较弱,学生选择的随意性太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属于“不受人喜爱”的冷门课程,在学生中的覆盖面窄,无法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使用功能不健全,“慕课”使用率低。“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较于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和娱乐平台,功能少、性能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感差。纵览数个主流“慕课”网络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主要呈现形式为视频教学,即把线下的课程通过视频录制,搬到线上的网络平台,这种模式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变,缺乏创新。
第三,运行机制不完善,“慕课”获得感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前后不过5年的探索时间,积累的经验还不足够使“慕课”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自主的运行机制。在完善的运行机制建立之前,“慕课”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办法,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存在“投机取巧”和“流于形式”等“病状”,真正从“慕课”中学到知识的群体很少,用户获得感弱。
“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使用者,对其在教学中运用的认同情况。高校大学生对于“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更主要的原因出自学生本身。
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在观看“慕课”视频过程中可以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种极大的自由会导致缺乏课堂教学的纪律性、约束性,形成懒散的学习习惯,使自我的学习管理失范。自我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以下两种后果,一是学生在自由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他们挑出一个时间段“一鼓作气”的看完所有课程,他们会把“慕课”教学看成一种负担,这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慕课”属性成为影响大学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慕课”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时就会吸引大学主动参与,比如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那么开设计算机“慕课”就会吸引到他主动积极的参与,反之,如果缺乏兴趣就会降低参与度。大学生参与“慕课”学习是认同“慕课”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低参与度导致低认同感。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认同感不高,一是因为“慕课”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设置的随意性太大,“可有可无”,学生参与面不广,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慕课”作为网络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差,教师无法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提升高校大学生对“慕课”认同感,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慕课”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强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平台、丰富教学环节等提高学生参与“慕课”学习的获得感。
第一,明确“慕课”课程定位,引导大学生做学习者。以现实课堂的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慕课”教学优势,将“慕课”教学作为现实课堂教学补充和辅助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先通过“慕课”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提前认真学习课程内容,预先熟悉课程内容并尽量把握住重难点,这就为更有针对性地在现实课堂上听课以及寻求教师当面解疑提前做好准备。将“慕课”教学环节纳入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积极加入“慕课”学习,完整完成“慕课”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测评清楚的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有效的对课程进行了管理,又督促了学生加强学习。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课程定位,成功将学生引入到“慕课”平台学习,提高了“慕课”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第二,打造优质教学平台,激励大学生做探索者。“慕课”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的便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提供诸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应用“慕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多校联合的“慕课”互联网学习平台。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技术,开设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化“要我学”为“我要学”。“慕课”平台使用功能需更加完善,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即时互动功能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喜爱较深,“慕课”平台引入该功能可以留住用户。
第三,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启发大学生做实践者。线上(“慕课”教学)和线下(实践教学)两条渠道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优秀成果,例如,南开大学承办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启发学生学与思;河北大学在实践教学中尝试微电影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践行理论。“慕课”平台可以借鉴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的大规模开放性优势,将诸如此类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以往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