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勇(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在美国商业电影时代持续发展的多年间,反转类型悬疑电影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业内评价与票房回馈,引发电影人争相模仿。就整体而言,虽然美国电影界已经针对反转类型建立较为清晰的类型化机制,但电影创作不能是单纯的模仿,能否将框架鲜明、结构匀称的类型机制加以高阶承袭,殊非易事。稍有失慎,便会溺于形式惯性之中,将电影自身的潜在价值加以局限。对此,文章以著名悬疑类型电影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低阶之作《副作用》为引,借由电影所“遵循”的形式惯性,脱于电影之外探赜类型电影的价值局限,以期为当代悬疑电影的创作,提供反向的理论借鉴素材。
镜头语言是构成一部电影的最基础元素,也是观众得以感知电影的关键媒介。导演通过创造和调度不同的镜头语言,可以表达拍摄意图、雅正观众视觉重心。镜头处理的手法,决定了观众接收信息的形式、尺度、数量,可以决定观众后期是否能够察觉剧情的不正确之处,也可以适当隐匿一些信息,释放一些信息,从而令观众对后期剧情产生反转感。因此,对镜头语言的拿捏与处理,对于悬疑类电影而言极为重要。通常,反转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多在主体、客体之间切换,而镜头的主客观调整,必须要以当下最核心的叙事需求为主,进行对应调整。主观视角镜头具有分享影片中人物感知的巨大潜力,但过度使用主观摄影的方式,可能会降低视角镜头的戏剧力量,而客观视角具有活泛引领观众视角的作用。可以利用视角的切换,把观众引领到任何你想要他去的地方。以电影制作技术为范畴,二者使用的尺度具有通识性规定。在重点突出主人公感受时,多使用主观镜头。在描写事件,甚至是要在事件中埋放怎样的线索时,应使用客观视角。如此,便可利用多个视角的切换,以更加灵活的镜头语言讲出整个事件的经过。其优势在于,活用客观镜头,可以令观众更加沉浸在剧情中。更能够以显现的方式,通过视角的错乱、转换和有效的线索埋放,实现在明面上的线索暗藏。
《副作用》的镜头语言从整体上看简洁明了,但加入对叙事需求的考虑后,便出现了突兀的镜头语言问题。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反转的铺垫部分,全程以主观镜头为主。主观镜头最大、最明显的作用是令观众产生共情。导演将艾米丽作为镜头语言中的主人公,所有的镜头语言都是在描写她的所见所感,仅有的几个客观镜头,也是在塑造其患有抑郁症的形象。而对后期重要人证——保安的功能塑造,也是通过主观镜头直接呈现。这无疑降低了反转剧情前期铺垫对“隐性”特征的要求。但实际上,如果要突出对假象的塑造,更应该以旁人的视角作为切入,才更具真实感。令观众在察觉到不对的时候,也能够自己说服自己,从而增强后期反转的震撼度。这种主人公设置有误的形式,在影片反转的后期仍有出现。电影后期当乔纳森医生反将一军,在精神病院内控制了艾米丽的行动时,镜头语言本应突出艾米丽的挣扎和无助,应使用主观镜头令观众产生共情,从而令观众将前期对她的怜爱,直接转换为叹其罪有应得的愤恨。但影片却使用客观视角,直接弱化了艾米丽的个体表现,令其地位与其他次要人物处于一致。从创作意图上看,后期对艾米丽所有反应的弱化,都是为了突出乔纳森后期反扑的手到擒来。但影片中,也并未对乔纳森的初战告捷加以浓墨点述,从而使得如此强大的戏剧冲突,却在镜头语言的处理下变得无比平淡。这种操作方法所显现出来的形式惯性,就是当代悬疑惊悚电影类型化机制的常用套路。即为了塑造与以往不同的视觉观感,影片会尽可能以迷惑观众作为目的,从而忽略了对影片本身叙事框架的描述。而这种仅以蒙骗观众为目标的创作手法,却也会令观众在观看电影的结尾处时,不会对反转剧情产生超出预期的反应,从而降低观众的审美体验。
一部好的悬疑电影,往往就是凭借逻辑取胜。电影中的逻辑,指的是电影矛盾预设、情节推演的思维规律。而逻辑布局,则是为了实现叙事目的和内涵传递,沿预设思维规律所铺设的情节、人物的总和。一部电影中必须有且仅有一个逻辑,电影才能完善地将内涵传递给观众。且反转电影前期埋放的疑问,也必须在后期得到解答。所有在电影最终得不到解释的果,无论其形式内容上有多颠覆,都属于不合理置放。也只有做到以上两点,电影剧情才能在相对可控的状态下向着无尽未知发展,从而激发观众比类取向的联想力,充分调动观众的感性思维,在为其提供拍案叫绝的悬疑体验后,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
但电影《副作用》的整体逻辑呈现出首尾无法对应的问题。电影前期以全面具体的方法,塑造了人物形象及其综合能力框架,令人们对人物产生了清晰的认知。且这种认知在影片人物和剧情的多次交锋后,得到了充分且真实的佐证。但在电影后期,为了突出乔纳森的绝地反杀,影片在逻辑上直接削弱了两个骗子艾米丽和凯瑟琳医生的能力。这使得影片前后两个阶段中,主要人物的能力设定出现偏差,前后叙事逻辑无法对接。例如,艾米丽在前期被塑造为具有精湛演技和强大心理素质的骗子形象,毫无破绽地欺骗了包括乔纳森在内的许多人。但在后期,为塑造乔纳森反杀的反转剧情,影片设置艾米丽出现演技上的错误,也就是在不该对药物产生反应的时候产生反应,令乔纳森断定她在撒谎。而对凯瑟琳的形象塑造,则是运筹帷幄的高智商医生,能力之强足以令乔纳森身败名裂。但在后期,乔纳森凭借几个在前期毫无征兆凭空出现的证据和一段录音就识破了二人的骗局,更成功引导二人分道扬镳。凯瑟琳的宏观把控能力在此完全未能起到作用,且从乔纳森的一系列操作中,可以看出凯瑟琳甚至没有铺设任何应对应急情况的计划。这种前后人设的矛盾,和人物能力的断层式下降,直接令影片的逻辑铺设一文不值,更断崖式降低了影片的观赏性价值。对照上文所述的两个要求,《副作用》既未能做到上下逻辑的衔接一致,更在错误的节点塑造了波澜起伏的效果。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确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种意想不到所对应的并不是剧情上的反转,而是影片后半段更像是用同一批人物演绎了另一个故事。观众在影片前期产生的疑问,在后期均未能得到解答,反而是前期从未铺设的线索、能力,构成了反杀式剧情。这种逻辑形式在业内被称为“1+?=?”,即前期为观众提供较少的线索,在后期直接随意填充一个问号来解释未知的结局。不但缺少对合理线索的预设,更无法令观众对影片产生若即若离的布控感,从而使得影片成为“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形式主义,满篇皆是狗尾续貂。
传统的电影理论把电影结构等同于情节的结构,认为电影是由不同情节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具有不同叙事目的的各个情节所组成的段落,在同一个电影内此消彼长,以争夺结构空间的形式,通过不断联结、拉动来呈现戏剧冲突。而每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否能够走向冲突的最终解决,是否可构成诉说电影内涵价值的小高潮,重点不在于情节本身的震撼性,而是从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的递进时,交错产生的碰撞力量。在电影中,情节与情节的转折和碰撞被称为“转折点”,其过程被称为推进,推进的方向和曲折变化越是强有力,转折点的设定越是恰如其分,影片通向最终冲突的过程就越是意趣盎然。而对于悬疑电影这类强调令结局“意想不到”的类型片,其对于情节推进和转折点的设定要求更是有加无已。
在电影《副作用》中,其优势在于前期对于欺骗行为的铺垫塑造得极好。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直至艾米丽梦游杀害丈夫的这一阶段,整体的推进和转折点的铺设、引导、完成的过程十分完整。如果把前半段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以讲述一个抑郁症患者患病杀人为剧情主线,此段的创作手段和完成度堪称完美。但也正因前半段的优秀,凸显了影片后期的劣势过多。首先,前期铺垫过多,会无形中加快后期反转的节奏。更会在演绎过程中留下过多的信息,尤其当这些信息在后期反转的过程中得不到解答时,就会令铺垫的精彩直接变成冗余,影片整体本末倒置。毕竟观众更想要看到剧情反转的无限精彩,而不是看戏中戏如何逼真。其次,影片最重要的转折点,也就是乔纳森发现之前的一切可能是个骗局时,节点被设置成乔纳森看到了凯瑟琳发表的梦游症论文。将论文作为转折点的合理性十分牵强,从前期的铺垫来看,更应该设定前期经常出现但却从未被作为视觉中心的线索,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这样才能令观众产生恍然大悟感。而借由凭空出现的线索和回忆类的情节来交代艾米丽和凯瑟琳的异样亲密关系,实属勉强。且在推进该转折点剧情发展之时,影片安排乔纳森和凯瑟琳对垒。从设定上看,二人皆为事业有成的知名心理医生,二人的对垒必然应从面部到动作,从内里到外在都十分精彩。这里本应是全篇最应浓墨重彩刻画的部分,但却被电影一笔带过,使得快节奏的交锋却有着令人意外的极弱力度,着实令人观感不适。不仅如此,相较于反转初期乔纳森缓步查找线索的节奏,这段节奏速度的加快显得十分突兀和违和。而这种快节奏从乔纳森发现论文,一直延续到其成功将两个骗子分别送入监狱和精神病院,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可以看出,影片中情节推进的最大问题并不出现在节奏的分布上,而是影片提供的信息,与节奏和时长的分布并不匹配。本应加快节奏的部分过于拖沓,而应该稳定节奏的部分又快到令人生厌,且在过程中忽略了许多线索的逻辑衔接。既令前半部分的精彩成为对剧情反转毫无帮助的冗余,也降低了后期反转的精彩程度,这无疑是失败的。
这种情节布设的形式,同样来源于悬疑电影类型化机制。即电影前半段要尽量压制叙事信息,直至将信息压缩到某一程度内的极端,从而突出电影后期的反转效果。例如电影《孤儿怨》和《搏击俱乐部》,都是将信息在前半段充分压缩,在后期骤然迸裂的经典之作。而从电影《副作用》的情节结构上看,其明显沿袭了这种商业范式,但显然没能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真谛。电影只是在前半段以压制的形式压缩了大量信息,但被压制的内容和效果并没有达到一个挤压到即将迸裂的效果。继而使得后半段的情节推进显得无力而软弱,叙事情节也显得分崩离析,非但无法匹配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削弱了电影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悬疑电影本身对逻辑性、完整性和电影技术整合度的要求,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电影。而意图构建反转剧情来提升影片价值的电影,就更应该注重对节奏和细节的拿捏。以此为根本,建议这类铺设反转剧情的悬疑电影,务必明确电影的叙事目的,明白叙事针对的内容。一定要先圆满剧情的设定,再试图与观众产生共情;对逻辑的铺设务必要前后接洽,角色以及剧情的变动,必须有相同逻辑作为连接,且每一个“后果”,都要有对应的“前因”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对节奏的分布,可以继续使用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反转的模式。但务必注意不要为了反转而反转,反转不是前后不一致即可,前期的铺垫必须达到一定高度,再在其基础上实现反转,才能达到迸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