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新时代担当

2019-11-15 10:08
电影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

吕 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作品成绩斐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创作及传播体系,作为一种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主旋律电影的新时代担当日益凸显。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展现先进文化和反映客观现实世界,主旋律电影也日益成为先进思想的发声器,同时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1]可以说,大众传媒在深度和广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大众的生产生活,隐性支配着大众认知,影响大众的文化观念的形成。主旋律电影在兼具思想引导与商业创作的前提下,在新时代迎来创作的黄金时期和发展新机遇。

一、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演进

(一)“十七年”电影的萌芽

“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期的电影。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从服务对象、叙事构架、历史视角和美学范式方面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方向,大量优秀作品的诞生,使中国电影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1958年起电影创作开始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主要包括《中华儿女》《赵一曼》《铁道游击队》《上甘岭》《霓虹灯下的哨兵》等1213部电影,这些电影作品创作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引世人瞩目。这一时期的电影虽然没有提出主旋律电影这一说法,但“十七年”电影所形成的至今在主旋律电影中仍清晰可见的类型模式和叙事结构,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电影观念,电影中政治话语生产的内容与方式,都为后来主旋律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雏形,也是主旋律电影的萌芽。

(二)主旋律电影的开端

1987年2月,当时的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拍摄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主旋律文化一直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软实力。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主旋律电影,是主旋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西方自由思想涌入的危害性及严重后果,使主旋律电影担当起了它的政治任务,首先是对革命历史的再书写。1991年开始,主旋律电影获得了超出预期的胜利,《焦裕禄》《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恢宏的场面设计,历史感与艺术性兼具的叙事结构等特点引发观者的关注与认同。

(三)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同步进行的,在如火如荼的改革背景下,官方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表述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旋律电影也不再凭借内容的教化和宣传来展示它的独占性和强制性,而是变换战略战术,使用一种更富有活力的方式来完成主导文化的使命,应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寓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无疑大大拓展了主旋律文化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具传承性[2],更加迎合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借鉴和挪用商业电影的表述方式,并以更为商业化的宣传姿态面向观众。这一体现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献礼片和重大节日的庆祝上面,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国歌》《我的1919》等影片,一线明星的加入,豪华的场景展示,蜿蜒曲折的戏剧冲突,历史感与时代性并存,全力配合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营造和渲染,以较少的投资实现了较高的票房,实现了政治导向与市场效应双赢效果。

(四)主旋律电影的调整与创新

受全球一体化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能力越来越强,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还应向世界各国展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彰显和展示民族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的主要交往手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谦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成为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唐山大地震》《秋之白华》等影片是这一时期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影片代表。可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主旋律文化的两大命题,这也使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边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012年起,“中国梦”成为主旋律文化中的新内容。“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体梦想,“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成为“中国梦”的代名词,“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只有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中国梦”才能真正地被托起和实现。因此,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在题材呈现、叙事形式、人物塑造上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当代人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凸显和尊重。“中国梦”是一个彰显与散发着文明古国魅力与开放现代化国家的文明标志。

主旋律电影虽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表达的程度不尽相同,但主旋律电影不再是说教、刻板的代名词,它正不断以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去展现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面貌。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趋势

(一)军事题材成为主干力量

以《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军事题材电影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主干力量,这类军事题材电影紧紧围绕爱国情感进行叙事,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赞歌,更加强调军人的品格、信念和精神素质,对顽强坚定、英勇无畏、捍卫正义、忠诚使命的特性进行完美演绎。在突出刻画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过程中,让观众投入其中,情感被主人公的内心波动所牵动,产生共鸣。并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叙事方式和叙事内容上,满足大众文化的参与性,用中国故事诉说中国精神。《战狼2》等影片的成功,是对大众热血爱国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具有明显的国族指向,体现了军事电影的意识形态性的艺术形态,明显区别于好莱坞超级英雄形象。

(二)更多体现家国情怀

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其中的曲折和艰辛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重要素材和表现角度。有国才有家,革命历史题材类型的主旋律电影,更多体现的是家国情怀,他们以更多明星的参与,更加宏大的场面,更加细腻的人物刻画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做到了崇高信仰的价值表达,拉近了革命与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距离。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主流电影为代表,塑造了一批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博大的情怀落在实处,用“数星星”模式形成了主旋律电影宣传和运营的新模式。

(三)时代性讲述更加突出

聚焦社会现实,贴近观众日常生活也是主旋律电影的表现趋势。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相比之下似乎离人民大众生活相对较远,虽然能满足大众的家国情怀和英雄崇拜需要,但大众更加关注身边人物的现实问题,因此,诸多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新面貌的主旋律电影也成为受众追求的题材。这类影片倾向于“小人物”表现“大情怀”,以平凡工作的点滴故事,以小见大,以鲜活生动的日常叙述,突出榜样的力量,融入观众的真实情感。这类影片的代表有接地气的《李保国》、平凡英雄《李学生》、坚强守护的《烈火英雄》,这些都是当代最可爱的人,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面貌。用一段段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染观众,避免了刻板的说教,让观众自己去思索体味。因此,这类影片使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等时代精神得到有效传播,用贴近生活的电影语言和艺术表达,感动观众并被大众所接受,彰显正能量、弘扬新风尚。

三、主旋律电影的新时代担当

(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国家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宗教、伦理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严重渗透进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方面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话语权争夺日益严峻。“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根本,文化话语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指标,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4]好莱坞大片以震撼的视觉效果、高超的科技手段吸引着国内观众,潜移默化将西方意识形态渗入。西方价值观在隐蔽、间接、持久地影响着观众。如何应对这一现象成为棘手问题。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人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复杂,视觉效果更加震撼,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更加让大众容易接受并引起共鸣。可以说,主旋律电影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展现着时代价值。

(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渠道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我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形式需要多种表达方式,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渠道,彰显着重要作用。这些讴歌国家、党、英雄、楷模的主旋律电影,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正能量,使观众在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得到了升华,对观影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中国精神,召唤我们每个人都应不忘初心,充分诠释了中国人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为灵魂,展现了国家的良好形象,在坚持改革创新和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了民族向心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其通俗化、具象化、生活化形式进行的。尊重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述方式和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将大众化真正实现。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6]主旋律电影作为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更加贴近人民,符合人民意愿,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电影创作时,切实立足于发展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电影作品来反映生活。可以说,主旋律电影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