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岩/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诗人毛泽东的名作。该诗写于1936年2月,时值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开赴前线对日作战(向飞,91)。恰遇大雪,此情此景,毛泽东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这首诗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单单读起来就给人一种雄浑奔放,大气磅礴之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作品,那么在翻译时是否也能传达出原诗的“三美”呢?(许渊冲,1979:73-74)接下来,本文将从辜正坤教授的英译文出发,分析非凡之人在译伟大之诗时所体现的原作的“三美”。
“三美论”是由许渊冲教授(中国翻译家)提出的,首先出现在他的文章《毛主席译诗四十二首》中,在翻译毛诗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在翻译诗歌方面著名的理论——“三美论”。在许教授看来,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化的艺术,主要解决的是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许渊冲,1979:73)。所以想要成功的翻译诗歌,意美,音美和形美就必不可少了。而“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表达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在意、音、形三方面向原诗靠近。(许渊冲:1979:74) “三美论”可以说是沿袭了鲁迅先生的“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林语堂的“五美”以及茅盾的“美的感受”,最终许渊冲在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许渊冲 ,1979:73)。
就诗的风格来说,该诗属于婉约派词格,“全词均属平声尤韵,一气贯注,格律严谨,对仗精工,语言雄 浑精粹,音韵铿锵圆畅,读来有一股磅礴大气。”(信强,陈敬,120). 就诗的内容来说,该诗意象丰富,引经据典,状物言志,全诗借景抒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意境美,内容更美之感。如此经典之作,译岂容易?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辜正坤教授是如何执笔体现“三美论”的。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意似即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错译、漏译都是不行的。此外,意美有时候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同一事物,如果没有历史文化背景,是很难准确地理解的。(许渊冲 ,1979:74)
辜译的第一行“What a scene is in the north found!”采用感叹句,翻译原句“北国风光(毛主席诗词,35)”四个字的大气磅礴之势,极有吸精之妙笔,让人浮想联翩接下来会描绘怎样一派风光。第四行第一个词,辜译为“Behold”,该词是一个感叹词“看,瞧呀”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恰当,暗含一种惊喜的意味,并且进一步引出下文。第五行,辜教授用一个“conquers”,该动词本是征服占领的意思,在这里是想表达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动词的使用使得静止画面一下子灵动起来,像人一样能够征服世界,具有意境美。同时该词的使用也反映出诗人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决心。
下阙第二行,“折腰”,辜译为“in homage bowed”,这里虽然没有采用直译,但是用意译的方式很好地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因为这里诗人毛泽东并不是指的真正意义上的弯腰,而是指英雄豪杰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崇敬,所以这里不仅意似,更是意美。第三行到第九行都是对原诗的意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许渊冲,1979:74)
辜译该诗前三行,最后一个词分别 是“found; aground; bound”, 全部押 au 的音,使得这三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脚与原文分布大致相同,构成了音美。同时这三个词出了前一两个字母不同之外,其余的全部相同,看上去形式也很工整,颇有形美的意味。第四第五行,辜译最后两个词分别问“Wall和 all”,押“ɔ: l”;第六七两行,“down和gone”结尾两词虽然字母拼写不一样,但是发音类似,即音似,使人乍读起来也是十分押韵的;第八、九、十、三行,同样结尾三词译者也是尽量想达到 押 尾 韵“dance;bounce;once”;押“ s”第十一、十二行,“bright;sight;white”,押尾韵“ait”;第十四、十五行“endowed;bowed”押 尾 韵“dau”;第十六、十七行“Han;man”押尾韵“æn”;第十八、十九行“Tang;song”,虽然只有一个原因字母不一样,但是最后一个音节都相同“ŋ”,可谓音似;第二十和二十一行,“time;prime”,同样押尾韵“raim”第二十四和二十五两行,“men;ken”,押尾韵“en”。
其次,从英美诗歌创作中喜爱使用的格律来看看辜译文。辜正坤说:“诗歌之所以谓之歌,就在于其音乐性,而音乐性的体现多半要靠格律(辜正坤,75)。”对于汉语而言,其格律特征就是平仄,而对于英诗,其节是以音步也就是格律来传达。原诗不仅对仗工整,更是平仄押韵:上阙押四个尾韵“飘;滔;高;饶”,押“ao”;下阙押“娇、腰、骚、雕、朝”。辜译文分别为八音节四音步,十二音节六音步和十音节五音步,格律分别使用了抑扬格和扬抑格。(方志彪,2002:122)
“形美主要是在句子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许渊冲,1979:75)。诗词的形美,也就是看上去要长短整齐,整体对称。该诗对仗工整或上下两句成对,在形式上看简练和谐,在汉语中,具有形美,那么英译文呢?
辜译文中,可以发现,大体上两个单词对应一个汉字,比如第一句译文“What a scene is in the north found!”总共八个词,恰好对应原文四个字“北国风光”。再如第二句“千里冰封”,译 文“A thousand li of the earth is iceclad aground”,就是四个汉字对应九个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等。因为英语同汉语不同,汉语字字精炼能够表情达意,而英语是形和文字,不可能像汉语那样凝练和直接表达。这样看来,辜译文大体上也是符合长短整齐,整体对称。
不仅形式上采用长短一致,辜译文在形式上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格。英汉在排比这一修辞格上大致相同,即用平列的句子以及词组,列举出意义类似或者结构类似的事物。(余三立,134)。
诗歌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并且还要同时兼顾意美、音美和形美,可谓是难上加难。通过对辜正坤对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分析,可以发现,辜译大体上也是体现了许渊冲的“三美论”。可见诗歌翻译是适用“三美论”的,尽管中英两种语言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相差甚远,在翻译时也是需要跨越文化,跨越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