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松的翻译观

2019-11-15 08:32何维克西南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译作意译吐温

■何维克/西南科技大学

一、前言

此人人生经历坎坷却对翻译事业异常执着,译著汗牛充栋、为出版商带来滚滚财源而晚年却在贫病中逝世,曾从事教学多年,开办过书局,最终选择以翻译作为自己的专职,译著出版经久不衰,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有独到见解,被多种名人辞典收录。

此何许人也?他就是以翻译马克·吐温作品著名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二、张友松的翻译观

张友松从二十二岁开始发表译作,但他一生中主要从事文学翻译。“我从事文学专业翻译是从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开始的”。1954 年在萧乾的劝告下,张友松为人民出版社翻译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开始了翻译文学作品的新起点。从一开始,张友松就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吐温的作品翻译。在长期的实践中,张友松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其译作得到了翻译评论家和读者的充分肯定。张友松也重视自己翻译经验的总结,将自己的经验与人分享,并指点青年译者。他的翻译观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一)译者应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严谨的翻译态度是译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译者,才会以强烈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才会有高质量的译品。“译者对待自己的工作应力求严肃认真,对读者和原著及其作者,都应有责任感,切记草率从事。”张友松说,“凡是搞文学翻译的人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责任感。首先要认清这种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无论译什么,都要考虑介绍这种作品能起什么作用,对那些读者有哪些好处。”他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的,“我从事文学专业翻译以来,……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虚心学习优秀的翻译家的长处。有时为了一个难题,曾向许多同志请教,而所得的答案却往往大不相同。我就仔细加以对比和分析,决定最恰当的译法。这样,我才觉得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译品的质量逐步有所提高,深感欣慰。”

纵观张友松的翻译过程,严谨的翻译态度促使他对原作、译作和读者的深入了解和探究,他要求自己既要译出原作的神韵,又要使译作易于为读者接受。在翻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时,“每一篇我都反复阅读,仔细揣摩作者特有的诙谐幽默的风格,越读越有兴趣,对作品所描绘的各色人物和自然风光,对其中迂回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体会得越深。遇到难题,我亦多方求教,反复思考,直到吃透为止。”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翻译界和读者较好的评价。

(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

主体性指与客体性相对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客体世界的能动反应。译者主体性指译者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克服客观制约性(包括双语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政治语境)中得以表现出来。具体说来,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在对译本的选择、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对读者的了解,和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及目的语的驾驭,等等方面。张友松认为,“译者应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作家的优秀作品。”由于张友松主要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翻译目标专一,因此,在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凭借自己的汉语语言文学功底,译出了许多传世之作。翻译时“身临其境”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他说,“译者必须细心揣摩原作中描绘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及其言谈举止,把自己融化在作品的境界里,下笔时就要力求使原著中的各种人物和自然景色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得到艺术的享受。”“译者的任务主要是使原作中的各色人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地活现在纸上。年龄、身分、习性和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各有其特点,他们的外貌、语言、举动和表情,在译文中都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才算真正的忠于原著。光在字面上死抠是不行的。”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译者要“反复分析,细细品味,透彻地理解原意,经过消化,译成中文,尽量保存原文的神韵,切不可草率落笔。”

张友松对我国的古典文学颇有素养,他常借用一些文言文句,为译文增色,但他从不故意卖弄文言字句,从不滥用四字成语。

强烈的译者主体性是张友松译作成功的保障。

(三)文学翻译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再创作

在翻译《汤姆·索亚历险记》时,他将作品中的一些情景与自己的童年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自己眼前,从而使得译文能再现原作的声色和血肉。他尽可能使读者象读原著一样,又象读中文的创作一样,获得艺术的享受。

翻译中对原作的再创作保证了张友松译作的可读性。

(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张友松在实践中对翻译方法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张友松译作成功的关键。翻译方法大致可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但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在翻译中要灵活使用。张友松倡导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因为中文和外文各有其特点,由于语法结构不同,译者要透彻理解原文,尽量保持原文的神韵,因此,要做到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如能把直译和意译溶合起来,倒是可以译出上等的成品。”

他不同意“宁信而不顺”和“宁顺而不信”的做法,认为这两种主张都不是翻译的正道。而是应该“译文必须灵活安排,既不可漏掉原文的词义,又不可译得生硬死板,总要尽可能避免‘翻译本’的似通非通的毛病,力求使人读了像读创作的东西一样舒畅。”

直译与意译的恰当运用使得张友松的译文自然、流畅。

(五)译者应有对翻译事业执着的精神

译者必须有对翻译事业的执着精神,才能克服困难译出好的作品来。张友松从年轻时就开始翻译,直到生命的尽头。他的人生阅历坎坷,却在经历不幸之后依然坚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没有被击垮,相反,他对翻译事业愈加坚定。

(六)译者应有较强的素质

译者应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培养自己的才情。译者的素质除了包括学识和翻译能力外,还有译者的心理素质。张友松认为,“要想做好翻译,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仅是语文好,还是不够的。所以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张友松译作的成功自然得力于他深厚的汉语基本功和外语能力。而他过硬的心理素质却是他执着于翻译事业的保证。尽管厄运缠身,生活条件简陋,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翻译事业。这种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张友松成功的坚强后盾,也是所有致力于翻译事业的译者应具备的。

三、结语

张友松在翻译界与曹靖华、傅雷、汝龙等齐名。这位终身致力于我国翻译工作的大翻译家,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至今仍为我国各层次的读者享用。他的译著多次为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些译著还被指定为中小学生读物,如《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等。这足以说明他的译品是非常成功的。他在翻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是他翻译观的体现,对后来的译者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译作意译吐温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滑稽透顶的“疯子”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王子与贫儿(上)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看画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