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红
摘 要: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项目,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发现物理现象、得出物理数据、验证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多介绍一些实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演示实验;知识拓展;提高效益
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首先应按照教材要求,做到目的明确,程序规范,动作准确,操作熟练,才能使演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更加明显,可见度大,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物理演示实验带来更大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总结,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重视。
一、在做演示实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物理演示实验更具直观性,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做九年级物理课本中“研究平面镜成像性質”的演示实验时,让学生观看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虚像的时候,教师可以稍作停顿,尽量不要马上拿另外一支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虚像的位置,而是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测定这个虚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呢?问题抛出以后,学生兴趣大增。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回答问题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用那支蜡烛来测定虚像的位置,测出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这样充分利用探究式和小组讨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收获很大。
二、介绍演示实验的背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笔者在代两个平行班级物理课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其中一个班级在每次做演示实验之前,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所做实验的由来背景等相关材料,而另一个班级介绍较少。学期结束结果显示:简单介绍实验背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每次阶段考试平均成绩都比没有介绍实验背景的班级要高到5~10分左右。比如,在我们看来,奥斯特实验本身是一个很平常、普通的实验。我在做演示实验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奥斯特本人和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告诉学生,“大家注意了,奥斯特的这个实验在电磁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学生立马产生了兴趣。在距离现在有200多年时间的1820年的4月里,著名科学家奥斯特为大家开展一次讲座,过程中他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小实验,他将一根铂丝接通电源,铂丝旁边随意地放着一个小磁针,不经意间,他发现靠近铂丝的小磁针动了,这一现象很不明显,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奥斯特却异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这可能是他十年不懈努力的苦心研究即将得到结果了。他就这个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深入研究,7月21日,他向外界宣布了实验结果,就是后来著名的电磁学。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我的讲解,在接下来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更加认真,同时也为后面的安培定则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补充介绍一下实验的由来以及科学家的趣闻,只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讲解,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认真观察,从而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认识到攀登物理科学高峰的艰辛,须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产生多方面的收益。
三、拓宽延伸演示实验,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在完成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之后,刻意地拓宽、延伸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教师在演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让学生亲手尝试利用两个橡皮半球去吸讲台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玻璃,原来这些知识可以用到生活当中去。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吸盘可以搬运玻璃。”“老师,吸盘可以搬运瓷砖,我家装潢贴瓷砖的时候,我看过师傅就是这样弄的。”“老师,吸盘可以在挂衣服的塑料钩上使用。”……学生一会就列举出很多生活中利用吸盘原理的例子,这时候学生思维很活跃,积极发言,而且在互相研讨,作为教师也感觉很有成就感,再一次启发了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向生产实际应用转化的鲜活事例。
四、增加具有难点的演示实验,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在讲解“物体的沉浮条件与应用”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准备一根筷子,在筷子头上套一个小橡皮圈,然后先后将套上橡皮圈筷子的另一头放进装自来水、浓盐水的试管里,让学生回答橡皮圈距离水面的高低情况。进而将知识迁移,大海里航行的一艘轮船,开到河里后,再来理解船身是上浮,还是下沉,这就非常容易了。然后,根据此演示实验,学生也容易理解比重计可测量液体的密度。
再比如,学生对动滑轮支点的分析,往往很难理解动滑轮的支点是在O处,他们思维中想象不出支点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是相对静止的这个关键点。教师可以做这样一个补充演示实验:准备一个铁架台,然后在铁架台上绑一根铝线,在动滑轮上经过直径处贴一张细白纸条,用铝线的一部分水平地掠过动滑轮的直径,保持白纸条与铝线重合,然后再拉动自由端,学生可以很直观、清楚地看到O点是“不动”的,即使不用教师多做解释,学生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詹妮丝范克里夫.101个物理小实验[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01.
[2]北京四中网校教学中心.初中物理电学密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9.
[3]黄东坡,邹家武.物理探究应用新思维[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