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菊
【摘 要】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对物理现象与过程本质属性的反映,但学习起来却有些枯燥乏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多措并举,让物理概念教学更有实效,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物理概念。
【关键词】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学生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讲授概念的方法较为单一,以至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的发展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概括、抽象的反映,初中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灵活运用多个教学举措,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从而掌握物理公式、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构建概念教学情境,释放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物理是在初中阶段才开设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刚刚接触,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物理概念抽象难懂,教师需想方设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化。对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善于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教具,或信息技术手段,或生活化现象,据此构建具体、直观的物理概念情境,释放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在情境作用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概念学习中,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内涵。例如,在开展《汽化和液化》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气态与液态之间能否发生相互转化,揭示课题:研究从液态到气态及从气态到液态的过程。然后,教师用沾有水的湿布在黑板上写“汽化”两个字,过一会儿会逐渐消失,提问:黑板上用水写的字为什么会消失?这些水去哪里了?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回答: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引出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接着,教师可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水蒸发和沸腾视频或动画,将水的变化过程放大,并要求学生列举一系列生活中的汽化现象,如:晒衣服、天热的时候往地面洒水降温,水沸腾后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少等,使其在直观情境下感知水蒸发或沸腾时有水蒸气出现,虽然水蒸气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却真实存在,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发现汽化有两种方式,即为蒸发与沸腾,使其理解汽化的概念。
如此,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生活现象展开教学,构建真实的物理概念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化,通过释放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汽化的概念,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借助实验教学优势,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概念
实验教学属于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概念教学则属于理论部分,而实验与理论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实验能还原和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可以演绎出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中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当充分借助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演示或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亲身经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他们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体验,把概念教学不断推向深处,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掌握得更加牢固。以《摩擦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手捏起黑板擦保持竖直静止,询问:黑板擦受到什么力?学生思考后回答:黑板擦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保持静止。依据二力平衡知识,黑板擦还需受到一个手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引导他们猜测是摩擦力。接着,师生一起进行小实验: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搭配问题: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带领学生一边讨论,一边谈感受,总结出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并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实验教学的优势讲授概念,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判断产生摩擦力的条件,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教学更有实效。
三、活化概念理解应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同样如此,学生通过学习,大脑中形成的概念通常是零碎且不稳固的,他们在认识新知识的同时也就开始遗忘,不过可以通过实践解题的方法来加以巩固,使其学会运用物理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概念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形成物理概念之后,应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把物理概念运用至解题实践中,使其在解题过程中深化概念理解,并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浮力》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此时,教师可以设置题目: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知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也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是某些同学猜想,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还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该猜想进行检验。现有器材:弹簧秤、细线、烧杯、适量的水,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器材?简述实验步骤。学生经过思考应该会想到用等体积的铜块与铝块,步骤如下:用细线分别系好铜块和铝块,用弹簧秤测出重力G1和G2;再将铜块与铝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1和F2;计算F1浮=G1-F1,F2浮=G2-F2;比较F1浮与F2浮的大小,即可验证猜想。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習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其在物理概念学习中收获乐趣,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之,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概念知识的特征来设计教学举措,并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与知识基础,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让概念教学更有实效,使其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为后续的物理学习过程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陈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9(07):32-33.
[2]俞如明.史学辅助 概念应用——物理学史辅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43):171.
[3]伍进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9(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