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闽台匾额的文化内涵

2019-11-14 12:11黄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匾额闽台内涵

黄毅

摘 要: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匾”字也作“扁”字,《说文解字》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匾额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关键词:闽台;匾额;内涵

匾额,这种普遍存在于庙宇、家祠建筑群中的标示物,是仅次于建筑本体之外最醒目的对象,藉由其文字、风格所呈现的态样,可视为一种形同徽章的概念。就时空而言,它是建物的历史印记;就性质而论,是一种精神意象的表征。虽无世俗眼中的实用价值,但却是累积数代的一种珍贵纪录。庙宇确实是匾额的主要展示空间,但现今多数庙宇中所悬挂或保存的匾额对于绝大多数信众而言都不知其來由,仅能凭借其上之文字做粗浅的认识。对多数人而言,匾额所代表的神圣性不容置疑,但在此神圣性的光环下,另一面的真实性更应该被呈现出来。倘若能够真真实实地将每一方匾额的来龙去脉加以厘清,每一方匾额均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每一个价值都应该被严肃恳切地看待。匾额的象征意义不应该只是被定位为荣耀庙宇的装饰物,尽管当时献匾之动机不一,但却都是真实的历史纪录。

经查阅相关史料发现,匾额的原貌本为一张张的“匾音”,又被叫做匾式。匾音、匾式可视为是制作匾额成品前的底稿。

匾音,目前被保存下来的数量非常稀少,且因缺乏妥善保存,均已呈现断简残编的状态,目前多数有关匾额研究的文献中甚少有提及匾音的纪录或论述。《台湾文献丛刊》第77种《天妃显圣录》中有一段文字:“……雍正四年五月十一日,内阁交出天妃神祠匾额御书‘神昭海表四字,应将‘神昭海表四字交与福建提塘送往,并知照水师提督敬谨制造悬挂可也。……据臣家人林世雄在京斋捧御书‘神昭海表四字到厦,臣即郊迎至署,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讫,随敬谨恭摹,召匠绘成匾式;遵照原题应悬挂湄洲、厦门、台湾三处天妃神祠,将恭摹字并绘成匾式,分送台湾总兵臣林亮、海坛总兵臣朱文召匠制造,择吉敬谨悬挂去后,所有厦门天妃神祠,臣遵即制造匾额,择吉于本年十二月十一日敬谨悬挂。……”

由上文可知,匾式一词早见于史料中,它是庙宇厅堂中所悬挂之匾额的原始样貌,但因留存下来的数量极少,且因是匾额成品的初稿,在整方匾额最后呈现于人们的眼前时,是已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故较不为人所重视。御匾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上引文所述,故庙宇中所见的御匾不是由朝廷制作完成才送交各地,而是由内阁将皇帝的御书交由各省自行制作悬挂。较为可惜的是,该篇文章中并没有附上相关匾式图片以供参考,亦没有针对匾式以及将皇帝亲笔御书的过程清楚阐述,如皇帝赐御匾的起始动机、对象类别、题辞内容由谁提供等。且就书写题辞部分而言,历任皇帝的文采程度不一,并不是每一位都对书法有高度兴趣,又或者皇帝年幼即位,则御书极有可能是旁人代为执笔,而非由皇帝亲笔书写,故若依此逻辑,似可推理出一般文武官员所献之匾,其匾音亦极有可能是请人代笔,甚至没有匾音,而是聘请制匾匠师直接制作,此似乎可以说明为何匾音数量如此稀少以及较不为人重视的原因。御匾由匾式伊始,接续之后的过程,进而成为庙宇中所悬挂的成品,其他匾额的制作过程亦大致如是。有鉴于匾音留存后世之数量不多,相关资料在搜集上相当不易,故无法透过大量资料的汇整,将匾音做系统化的归纳分析,实在很是可惜。

匾额,一块方寸之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却极为广泛,举凡风土民情、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都可能蕴藏其中。它存在于民间的信仰圣殿中,也存在于家庙、宗祠内。其上的题辞,除了是文学、艺术的融合之外,更可从其中看出深远的历史背景。匾额上简单的题字却总是能传神、贴切地传达出欲表达的意念,有些让人望字知意,有些则发人深省,有些是为表谢恩,有些则是颂扬神威,总能由其中解读出丰富的人文讯息。在一般的庙宇中,最常见的匾额题辞多数与酬谢神恩有关,而家庙祠堂中则以标示名号的性质居多,当然亦包括了因有功于朝廷而获赐的匾额。

庙宇中的匾额题辞可以反映出该信仰在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上所代表的面向及地位,每间庙宇所祭祀的神明均有其专属的题辞,如保生大帝的“保爱生民”,妈祖的“后德配天”“后恩浩荡”,都鲜明地表达出此神明的属性及恩泽。又比如我们一提及“万世师表”,马上就发现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代表孔子形象最适切的专有名词。长时间的累积之下,匾额上的文字甚至化身成一种符号。这些加诸在各神明身上的匾额题辞及符号所代表的意象,反映出人民对于其隐含神格的崇敬及社会功能的认同。神以各种奇迹带给人心支柱与抚慰的力量,而人们则藉由匾额上的题辞给予回馈。若以这种角度审视庙宇中匾额及其题辞的意义,则在神圣的光环下似乎还包含了更具人性的元素。

原来高高悬挂在庙宇中的匾额,其实是神、人之间互相交流下的一种礼物。匾额本身的价值与其说是来自于其材质、工匠制作成本,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意义互换的符号价值。从在空间中的展示方式来看,匾额如同一种长时间被展示的礼物,在寺庙中这种具高度精神象征的空间中,以及空间中一再重复举行的仪式中,不断为信徒所观看,与信徒产生互动,将匾额上的意义传递给信徒。

有趣的是,匾额看似应该为信徒献给神明的心意,但在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下,却变成是神明送给后来的信众的礼物。它让后人可以追溯先前的历史轨迹,咀嚼题辞含义及欣赏字体之美,在作为艺术品的同时,也成为当时历史的重要见证。比如说闽台天后宫内常有的一块清代康熙名将水师提督蓝廷珍所献的“神潮征异”匾,此匾上款清楚叙明献匾原因,乃因当时奉命来台征讨朱一贵事件,因得妈祖神助而得以顺利登台平定乱事。而道光时期闽浙总督怡良亦曾于天后宫献上“慈航福庇”一匾,怡良当时以钦大臣身分押解达洪阿、姚莹回京,因途中遭遇飓风,即向天后祈祷,海面立即风平浪静,故等公务完成,即献上此匾以谢神恩。大体言之,庙宇中的匾额题辞以酬谢神恩为大宗,其次则是彰显神威及表彰神格。至于家祠中的匾额则较偏重标示名号、曾获得之功名、留给子孙之家训,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题辞较多。在民间信仰生态习性中,祭拜、举行庆典为常见的动态仪式。在静态上,这些长驻庙宇内与神祇相伴的历史文物,除了是信仰意识的投射、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之外,亦是区域文化、地理现象的反映,其所隐含的底蕴多元且深厚。

在闽台地区的天后宫匾额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妈祖在清代皇室眼中的地位变化。妈祖无疑是闽台民间信仰中拥有信徒们最深的集体记忆的神祇。从朝廷的加持,到各种神迹的显现,再到信众们的回馈,形成一个循环不息且愈扩愈大的信仰圈。回归到天后宫的匾额,从“辉煌海澨”开始,“神昭海表”“锡福安澜”“佑济昭灵”“海国安澜”,清一色高度定调的题辞无不彰显出妈祖神威之深远广大,且亦深刻、鲜明塑造出其救世主的形象。康熙时期的晋封,由天妃进而提升至天后的位阶,也代表其作为清代统治方法之一的开始,因清廷惯以宗教协助其统治,对于一个原本是萨满教信仰的外族而言,亦深知宗教对于安定人心、社会的力量,故对于纵使非其信仰体系的异教神明,亦能够加以利用,且一再藉由颁赐御匾的方式,强调其对于妈祖的重视,强化妈祖的神威意象,以达到百姓对于其政治认同的目的。

在闽台妈祖庙中常见的匾额有以下几块:

①辉煌海澨:代表清代统治的重要历史文物。康熙二十三年(1684)底定台湾时,靖海侯施琅率人捐俸修建。在《台湾府志》中即载:“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底定,将军侯施同诸镇以神有效顺功,各捐俸鼎建,庙址即宁靖王故宅也。内庭有御敕龙匾‘辉煌海澨。”该题辞中的澨字,其原意有二:一为堤防,《说文解字·水部》中作如下之批注“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则将此字解释为水边或岸边。对清朝的政权中心而言,闽台位处海疆边陲,今以施琅之力得之,均有赖妈祖的神助,而得以将皇权延伸至此。题辞适切地传达出妈祖的神威,也成功地将统有海疆的成就与妈祖信仰结合在一起,顺利地让其统治更符合天意、名正言顺,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②神潮征异:此匾乃雍正元年(1723)南澳总兵蓝廷珍所献。蓝因奉命来台平定朱一贵事件,渡海时受到妈祖庇佑而得以顺利登岸歼灭乱事,故献此匾。此匾最为特殊之处,是其为唯一加注“龙飞”二字的匾额。“龙飞”二字一般被认为与天地会、洪门等秘密帮会有关,在南洋华侨地区较为常见,闽台区域十分少见。“神潮”意为具有神迹的潮水。“征”字意为验证、证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异”则为异象。蓝以大清总兵身分由闽至台平乱,不论在鹿耳门之登岸过程中,是否真如匾上所言,得妈祖默助,最后立下大功,或蓝亦如先前平台之施琅,因不敢居功,而将功劳归之于无形的神祇,纯粹将它视为诸多历史文物之一,提供后人研究之参考,或许这才是此匾最大的价值。

③神昭海表:为雍正四年(1726)所颁之御匾,此匾题辞明白揭橥妈祖神恩之广大深厚,海表为海外的地方。《书经·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在此亦即指台湾。此乃继“辉煌海澨”后,另一个完全专属于妈祖意象的名词。

④贶昭慈济:题辞中之贶字。其义有二:一为动词,赐予、赠与之意,东汉郑玄“贶,赐也”;一为名词,当敬词使用,泛指他人所赠送的物品或恩惠。昭,显扬;慈,爱怜;济,帮助或救助。在此不论名词、动词,均能适切表达妈祖慈爱怜悯救助人间苦难的胸怀。

⑤恬波宣惠:其特殊之处在于上款除了叙明时间为道光外,还加上“奉旨加上封号”字样。加封二字之义是在原有的封号再加上封号。历史上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对妈祖进行加封,如道光二十八年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随着加封次数越来越多,妈祖的封号也越来越长,且天后的封号直至有清一代才出现,可见清朝对于妈祖的推崇较之于前朝更不遗余力,显示出其宗教上地位之崇高与重要,有了朝廷的加封,神恩更显浩大。“恬波”意指风浪不兴,水面平静;“宣惠”则为向世人宣告其恩泽。

⑥真真活佛:咸丰元年台湾道挂印总兵恒裕所献。“真真”意为实在、的确,“活佛”为慈悲为怀、济世救人者。恒裕为满州人,妈祖并非其原族信仰体系之神祇,但一位外族身分的官员,不仅对妈祖献出此匾,还在同年又给观音献“善慈灵应”匾以及关公信仰的“至圣至神”匾。

⑦福锡瀛堧:此方匾额出自同治年间深受左宗棠、李鸿章等大臣重用的袁闻柝之手,其曾于牡丹社事件中与日军交手因而声名大噪,官拜台湾知府。此匾系光绪五年(1879)所献,此时袁尚未担任知府一职,故下款身分为候补知府署防同知。“福锡瀛堧”一词中的“福”意指妈祖之福泽神恩,“锡”为赐予之意,“瀛”为大海或池泽,“堧”意为江河或城郭旁的土地。

⑧后来其苏:此匾为光绪年间章高元所献。章高元曾于西阿反淡水之役后被提升为澎湖镇总兵,赏“年昌阿巴图鲁”勇号,即英雄之意。“后来其苏”源自于《尚书·仲虺之诰》中之“徯予后,后来其苏”,其原意为商汤于牧野一役推翻残暴无道之夏桀,但自己却深感无称王之立场,左相仲虺于是谏言,夏桀涂炭生灵、人民生活困苦,但百姓现在均拥戴你的起义,你来了,人民就得救了。引申其义,有了妈祖的庇佑,就可以解救众生于苦难。

⑨瑞庆大来: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了加强防务,积极开发后山,遂命当时驻守于安平的镇海中军前营提督杨金龙以及总兵章高元带军以嘉义为出发点,向东开拓道路。“瑞庆大来”一词出自唐朝道家学者元结《大唐中兴颂》[1]的名句,为当时称颂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句,亦为所有美好吉祥的好事一起涌来。

孔庙属性与一般庙宇较不同之处为其并非是为祭祀民间所信仰的佛神,而是后人为了感念其德慧而建。孔庙历来为帝王专属献匾之处,从康熙朝的“万世师表”开始,除却末代宣统帝之外,历代清帝均在此留下御匾。其中有关孔子人格的匾额题辞,其用字较为特殊少见如圣协时中、德齐帱载、与天地参、生民未有等。

①万世师表:表彰孔子千古不移的成就與地位。

②圣集大成:表彰孔子融合三代文化、思想之精髓,并加以光大之睿智圣明。

③斯文在兹:感怀三代礼乐经籍之义,赖孔子继先王之志、述先王之事,居功厥伟。

④圣协时中:赞扬孔子修养境界高深,能从容中道,为圣之时者。

⑤德齐帱载、与天地参:赞美孔子德业精深,可与天地相等。

⑥圣神天纵、生民未有:推崇孔子美好的道德人格事前古未有的天纵之英才[2]。

从闽台匾额的献款时间分析上,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是以当朝皇帝之年号加上干支或数字,之后连接月令、季节,再接上穀旦、吉旦等日期。以年号加上干支的用法,与阴阳五行之说有关。阴阳五行说起源于战国时代邹衍之五德终始说与阴阳思想的结合,影响所及,闽台民间宗教信仰也接受此种纪年方式,并大量使用在庙宇中的匾额上。此外,有极少数的匾额的纪年方式不同于一般之天干地支纪年法,而是使用极少见的太岁纪年法。这两种对应情况可以参考表1、表2。

匾额月份表现方式也出现相当多元的情形,有些以数字表示,有以季节的方式呈现,有的以月令的方式表现,还有少部分以较少使用的月份名称记载。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中国历法的阴历名称相当复杂,但多数均与生活上的事物息息相关,有以当季之花卉、水果之名命之,让人望之即知其缘由,如樱月、蒲月、瓜月、桂秋、荔月、榴月等等;有的则是与十二律有关。十二律本为河洛传统音乐中的音律,由低至高分为十二个标准音,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3]。此外月令中有些则与节庆相关,如七月又称为巧月,是与七夕有关,指少女在月夜下向织女乞求自己能够拥有一双善于编织的巧手;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是指古代之冬季的祭神敬祖活动吃了腊肉,也代表新的一年将近。凡此种种,皆显示出中国历法名称充分反映出古代人们生活之日常事物细节,饶富趣味又深具智慧。依据刘光瑞所著《中国匾额学研究》[4]一书中所整理的阴历名称表列如表3所示。

至于匾额时间的日期的表示方式,最常见的情形即是加上穀旦或吉旦的字样。“穀旦”一词源自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枌》[5]:“穀旦于差,南方之原。”意指好日子的意思。“吉旦”一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农历每个月初一当日,另一个解释则泛指吉祥的日子。一般而言,在日的使用上,一是采用“三浣记日”,即每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即上、中、下三浣。浣亦作澣,如果是下澣即阴历中每个月之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二是采用二十四气以纪日。如立春、谷雨、雨水等。匾额中的穀旦立或吉旦立则代表这块匾额是挑选良辰吉时所刻,讨个好兆头、吉祥之意。

匾额做为一件历史上时间与空间交集下的重要文物,其所呈现的意义,不仅是献匾者个人重要事迹的纪录,更是时代的印记。透过整理、分析,除了从时间的纵轴上可以清楚地了解该庙历史文物遗产的时间脉络,且由横向延伸探究,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的过程中,让一块块看似没有生命、型制类似的匾额背后所涵盖的过往历史现象又生动了起来,在庙宇成为一地之信仰中心的同时,也透过不同的献匾者、制匾者,为那个时代的历史保存一些重要的见证。

参考文献

[1]杜贵森.《大唐中兴颂》碑文及书法鉴赏[J].四川文物,1986(3).

[2](清)孔继汾.孔氏祖庭广记[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3]王树民.国语集解[M].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劉光瑞.中国匾额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0-31.

[5](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匾额闽台内涵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