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慧
摘 要:儿童阅读推广在我国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重视阅读的态度和努力求学的精神。本文围绕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儿童阅读启蒙读物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代儿童阅读推广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学以致用,重视搜求珍本异本,推广利用率不高。
关键词:儿童阅读推广;中国古代;阅读理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27-02
儿童阅读推广是指在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借助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儿童和有指导能力的成年人提供各种阅读方法、介绍优秀的儿童读物、引导儿童养成好读书和读好书的生活习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爱上阅读,读书人的种子就此播撒,书香社会才能顺利建构。儿童阅读推广在我国的历史悠久,以“儿童阅读推广”为篇名查找中国知网,发现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61年的《文字改革》,标题为《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上海市卢湾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广注音读物取得成绩》。这篇文章介绍了上海市卢湾区少儿图书馆每天都有好几百名小读者来看书,但一些图书中的文字孩子难以辨认,一些生字难词只能跳过去或一知半解地猜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在新华书店购进一批汉语拼音读物,并且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儿歌,同时开展了讲故事、诵读会等活动。孩子们觉得用普通话读故事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还把这些故事带到学校里去,于是图书馆又多了许多小读者。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图书馆已经进行了儿童阅读推广的尝试工作,尽管当时的条件有限,还没有系统而具体的理念支撑和操作过程。
但事实上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新生事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在进行阅读推广的尝试了。《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让自己的儿子学习《诗经》,并且指出了《诗经》的重要性。在孔子心目中,这部书的地位较高,一直作为其弟子们的启蒙教材来用,发挥了独特的教育功能,孔子对《诗经》的推崇及用于启蒙教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早期阅读推广活动的雏形。
除了具体书目的推介,中国古人也用发奋读书、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激励孩子们,《西京杂记》中介绍匡衡凿壁借光、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作为典型的案例来激励孩子们刻苦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古代的阅读推广,人们更重视的是阅读的态度和努力求学的精神。在《宋文宪公全集》中,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描写了其不懈努力刻苦读书的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国古代读书人以饱读诗书为乐,即使地冻天寒、深山巨谷中大风呼号里奔走求学也不以为苦,并且从诗书中找寻快乐,不以食物的恶劣和衣着的粗糙不如人而艳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人的价值观中,读书可以成就一切。
一、古代儿童阅读推广中的启蒙读物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特别是在发蒙阶段,读物的选择尤其重要“……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因为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特别重视,所以特别编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一般私塾“开蒙”必学的几种读物,另外《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等也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初级读物。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一般都要求背诵,所以中国古代儿童的文学功底较为深厚,这是与童子功分不开的。下面介绍几种儿童启蒙读物及其特点。
《三字经》。比较公认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应麟,在晚年教育本族弟子读书时,其编写了一本融会了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取材广泛,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学、地理、历史、哲学、天文、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爱等。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能够了解国学常识和历史故事,并且从中体悟做人的道理。例如《三字經》中关于劝勉读书的句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这些通俗的三字语句简单易懂,典故使用较多,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所称颂,至今仍在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做国学启蒙教材。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 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这本书是儿童启蒙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和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一些待人接物和尊长敬老的训示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增广贤文》。在《增广贤文》的诸多描述中,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人们虚伪又自私,势利眼又趋炎附势,对人性的认识是以道家的悲观和虚无为前提的,有很多强调因果报应和命中注定的内容。认为人生自有命定,应该积德行善,广结善缘,才会有福报出现。“为善最乐,作恶难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池窝。”讲的就是这样的内容。《增广贤文》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如何待人接物的道理阐述,主张隐忍是处理一切纷争的关键,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句子时有出现。《增广贤文》主要以道家黄老学说为主,但是对儒家的孝悌勤学等观念也并不排斥,书中关于仁爱孝道的宣传和读书的可贵,都体现了传统的儒家精神。
二、儿童阅读推广观念传承
我国古代的儿童阅读推广与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没有具体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做,但是从零散的观念中可以理清其发展的脉络。
1.读书宣传的实用主义理念。中国古人大多强调学以致用,所以在对儿童进行阅读启蒙时,经常会强调读书的实用主义理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了这样的观念,就给阅读造成了一种功利性的追求,很多人生目标的实现、名与利的求取,似乎都能通过读书来实现,很多人从幼年起就三更灯火五更鸡,就是因为相信经过了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境地之后,一旦考取功名,即刻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士农工商的阶级中,读书人的地位最高。掌握了文字书籍,在古代意味着某种特权,比如取得了秀才的身份之后,就无须向长官下跪和服劳役,更有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平民阶级有望通过读书求取功名,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中国古代的阅读推广宣传,更多是从读书能够带来切实的利益出发的,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理念也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读书行为。从热销的成功学、养生学、厚黑学等功利主义特别明显的书籍,到教材教辅练习题册,以及速成的考试必备的零散常识集,都反映了我们对阅读追求的速成和功利性。
2.阅读态度的恭敬和认真。中国古人讲求敬惜字纸,这种传统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即写字的纸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与其他废物混杂放在一起,应当集中起来放入字纸篓,集中起来焚烧送入江海,同时还建有惜字塔。明清时期有专门劝人惜字纸的劝善书,一般命名为《惜字律》,有“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见人作践字纸。能以素紙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为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这样的记录。古代一些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像供奉神灵一样对待读书,尤其是很多人在阅读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籍之前要沐浴焚香,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端正坐下,态度恭敬地阅读。无论是敬惜字纸还是沐浴焚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恭敬认真的阅读态度,即以一种庄严的形式来完成与书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3.不轻易外借和力求奇书的藏书观念。中国古人对书籍的热爱体现在喜欢藏书,并且以坐拥书城为乐,搜求奇书异本成为爱书人的一种嗜好。有人专门为书修建了藏书楼,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图书不轻易外借。清代才子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描述了求借图书而不得的窘境。“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范钦修建的天一阁。范钦酷爱读书,官宦生涯几十年,每到一处就四处访求图书,与当时人们搜求宋元版本的爱好不同,他比较看重当代人的著作和比较有实用价值的文献,明代的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实录、诗文集等等都有收集。但有严格规定,概不外借。明朝的钱谦益修建的绛云楼图书多海内孤本,名冠东南,钱谦益早年收得四家藏书,也概不外借。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阅读更重视的是搜求图书,力求珍本异本,对书籍的利用率反而不那么看重。这样的藏书观念使得儿童读书局限于自己的书房,无力购书者、贫穷无依者很难在幼年即博览群书。